劉備占領益州之後,其統治集團內部主要存在三個派別,即荊州集團、益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主要包括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其集團的荊州人士;東州集團以法正、李嚴為首, 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的政治基礎;益州土著集團則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構成, 以黃權為代表。
劉備入益州之後,東州集團中大部分為荊州人士,因此東州集團對荊州人士占多數的劉備集團採取積極合作的態度。而益州集團相當一部分人對於劉備集團持有較強的對立情緒。
諸葛亮非常明白這種態勢,所以他在用人上,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其重用的人主要是荊州集團以及東州集團中的荊州人士,而益州集團中人,雖才華出眾,卻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
諸葛亮死後,劉禪按諸葛亮的遺命, 以蔣琬為尚書令,假節領益州刺史,錄尚書事;蔣琬死後,又以費禕為大將軍, 錄尚書事,執掌軍政大權。
費禕是東漢末年江夏人。少年時跟隨族父伯仁入川。費禕與汝南許叔龍、南郡董允齊名,劉備在時,費禕為舍人,後主稱帝後,費禕為黃門侍郎,不久遷為侍中。諸葛亮死後,費禕為後軍師。蔣碗去世後,接任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封成鄉侯。
費禕是諸葛亮生前著意培養的對象,也是諸葛亮在臨終時,向劉禪推薦的賢才。費禕不重浮華,家不積財,一家人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車輛,與普通人沒有區別。他的朋友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禕約好一起去奔喪,素來對費禕不太服氣的董允故意給費禕安排了一輛破車,想出費禕的洋相,但費禕絲毫不以為意。當時弔喪的達官貴人很多,門口停滿了各種豪車,費禕卻晏然自若。董允這才嘆服,事後對朋友說:"我常想我與費禕不相上下,這件事使我認識了我不如他。"
諸葛亮很是看重費禕,他南征孟獲大勝而歸時,蜀漢大小官員出城數十里迎接,諸葛亮卻只挑選了費禕與他同坐一輛車,可見對他的器重。
諸葛亮南征歸來後,派費禕出使東吳。孫權和諸葛恪、羊衜等人在接風宴上,想刁難費禕,費禕卻兵來將擋,據理以答,無所遺失。費禕展現的才華令孫權也為之折服,拉著 費禕的手說:「君天下淑德, 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
費禕善於調節各種矛盾,使手下發揮各自長處。比如魏延與長史楊儀一向不和,費禕經常勸說二人,讓他們精誠團結,把爭鬥的目標轉向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魏延和楊尚儀的矛盾沒有爆發,費禕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費禕喜歡讀書,而且讀書的速度很快。經常一本書很快就能看完,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說出書的內容和中心思想。費禕還是個圍棋迷,有一次魏軍發動進攻,費禕本來都穿好了盔甲準備出發,光祿大夫來敏卻來找他下棋。費禕於是穿著盔甲,鎮靜自若地對起局來,表現出他的極高修養。這一次,他不但在棋盤上取用,還在戰場上也取得了勝利,被傳為一時佳話。
於蔣琬死後,費禕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職務,成為群臣之首。 費禕知道自己長於朝政而短於軍事,所以雖然執掌軍政大權,但與諸葛亮、蔣琬相比,他更多是輔佐朝政,對軍事方面干預得很少,把軍事完全交給姜維。這對於一個掌權者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費禕執政時期,承諸葛之成規,那幾年也是蜀漢政權難得的幾年和平時期。他對外轉攻為守,不像諸葛亮一樣執意北伐,向曹魏主動發起大規模的戰爭;而是以防守為主,保存了蜀漢國力,為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內則成功地協調了政權內部荊州與東州集團之間的關係,維持了蜀漢王朝的安定局面,
費禕掌權時,"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可以說是諸葛亮隆中決策的堅決執行者。他們沒有"徇功妄動",使蜀國安定了近二十年,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這是費禕最終大的功績。
但是,「費禕不死,蜀漢不滅」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是有些誇大了的。費禕掌權時,也正好是魏國曹爽與司馬氏矛盾重重之時,司馬懿被排擠靠邊站,曹爽又是個紈絝子弟出身,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因此蜀國獲得了難得的和平。但隨著司馬懿家族的掌權,這種和平是必然會被打破的。費禕也是最終無法改變蜀漢因國小民弱而必然衰亡的總趨勢的。
客觀的說,費禕,包括蔣琬在內,雖然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才,但與司馬氏兄弟相比,在政治、軍事上存在明顯的差距。蔣琬、費禕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在諸葛亮在世時,更多的只是擔任後勤和參謀的角色,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並沒有給蔣琬、費禕太多的鍛鍊機會。所以這兩位接班人只能 「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做一個守成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S3093MBLq-Ct6CZbW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