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清貧,人生意義收穫滿滿——四川省第二屆最美鄉村教師魏連欽

2020-01-15     綢都教育資訊

四川省第二屆"最美鄉村教師"的評選展評活動已經緩緩落下了帷幕。在與這些鄉村教師的交流中,我們感受著他們堅守的力量、奉獻的精神、奮進的情懷和探索的勇氣。

鄉村教師究竟美在何處,透過魏連欽的故事,也許我們能夠找到鄉村悄然發生變化的原因,能夠理解他們執著堅守的意義,能夠展望未來鄉村孩子的美好明天。

他是炊事員,也是檢修工,是安全員,也是搬運工,他是劍閣險山中的"教育家",他是最美鄉村教師魏連欽。

1982年春夏之交,魏連欽走上三尺講台,開始了"天天土坯房,夜夜油燈下"的教育生活,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蚊蠅相隨,孤燈相伴。

1997年6月,廣元市劍閣縣抄手小學教師魏連欽通過函授學習獲得大專文憑。時任縣公安局領導的舅舅親自上門,建議他改行進入公安系統。

魏連欽婉言謝絕:"我喜歡教育,山村孩子也需要我。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孩子們高興,我也收穫了快樂。"

每逢開學,他總要翻越3座山,蹚過3條河,單程30餘公里,靠背簍背回學生所有的教科書、作業本。渴了,喝幾口河水;累了,伸伸懶腰。

條件艱苦惡劣,他卻矢志不渝,先後在鋸山村、水池村苦戰十年,使一批批窮苦的農家孩子通過學習走出了大山。

2008年5月12日中午,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廣元市劍閣縣抄手小學教師魏連欽正在教室給九(1)班學生輔導功課。縱波出現幾秒鐘後,他感覺不對勁,立馬疏散學生,將全班50多名學生全部快速撤離到操場。

頃刻間,地動山搖。突然,有學生喊道:「九(2)班學生還在教室里!」

魏連欽沒有片刻猶豫,冒著不斷墜落的磚頭、瓦礫,衝到教室,指揮學生從教室前後兩個門撤離。

僅幾十秒時間,另一班學生也都全部安全地轉移到操場,無一人傷亡。

護著驚恐中的100名學生,魏連欽風趣地說:「同學們,不要害怕,老師的個子高,天塌下來有我頂著!」

震後一個多月,魏連欽頂著烈日,翻山越嶺,冒著餘震的危險,走訪了幾百名學生家庭,對學生做心理疏導工作。

拆危房、推瓦礫、搬磚塊、搭帳篷,魏連欽和他同事化身全能戰士,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複課的準備工作。

七八月天,酷暑難耐,在悶熱的帳篷中,他汗流浹背地完成了初三的複習任務。

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其實教師也是一樣。

只要是為了學生,特別是當學生的生命遭遇威脅時,平時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師,頃刻間就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爆發出驚人的磅礴之力。

在教學中,廣元市劍閣縣抄手小學魏連欽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自己定位為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生解惑的幫助者,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魏連欽常採用「先學後教」的辦法開展教學。教師重在「激情趣、導思維」,學生重在「感受過程、感悟方法、掌握知識」。

講授實驗性較強的科學課時,魏連欽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自製教具,就地尋找實驗器材。特別是演示實驗,課前他至少要做兩遍,確保課堂中的實驗萬無一失。

20世紀九十年代,學校沒有複印機和電腦,魏連欽親手製作幻燈片,每學期累計100餘張;親自刻寫蠟紙,每學期油印課程資料和單元檢測試卷達15000餘份。

魏連欽率先嘗試分層教學、變式教學。根據學習能力,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對C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性解題技巧;對B層次學生要求掌握課標要求的全部知識和一般解題技巧;對A層次學生要求掌握一定難度的知識和解題技巧,並給以競賽題型的輔導。

課後作業,也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設計與安排,讓他們都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讓魏連欽感到自豪的是,所教過的學生中已有200餘人走進了大學校園,其中有清華博士、也有北大碩士;有企業老闆,也有財政部公務員;有大學教師,也有10多名鄉村教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Pycq28BUQOea5OwEu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