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敷臍能治癒小兒頑固性盜汗

2019-10-29     健康杏林

National Day

臨床運用七味敷劑治小兒頑固性盜汗,獲得較滿意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共治療36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10歲;病程最短的1月,最長1年余。

治療方法

處方:黃芪60克,黨參、五倍子、赤石脂、煅龍骨、煅牡蠣各50克,白朮30克。

用法:上藥混勻共研成粉,加硃砂6克,混合均勻裝瓶備用。4個月至1歲者每次用6~10克;1至5歲者每次用15克;5歲以上每次20克,用涼開水或食醋將藥粉調成稀糊狀,每晚睡前敷藥於肚臍,覆蓋紗布塊,繃帶固定,次晨揭去,3~5天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36例均痊癒,敷臍治療1個療程治癒16例,2個療程治癒12例,3個療程治癒8例,隨訪1年內未見復發,小兒體健發育良好。

典型病例

患兒李某某,男,3歲。生後6個月出現睡覺後盜汗,醒後汗止,家長未重視,1歲後盜汗逐漸加重,久而不止,睡後一直盜汗,醒後汗浸透枕頭衣服,心煩驚惕,經用阿托品、止盜汗片等服用未見好轉,用本方進行敷臍治療2個療程痊癒。

體會

小兒盜汗症,一般有自汗、盜汗之分,其盜汗多為陰虛,自汗多為陽虛,《景岳全書·汗症》雲「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讓,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但臨床上常自汗盜汗並見,又自汗屬氣虛陽虛,盜汗屬血虛陰虛,但不可拘泥不變,總以辨證為主。因表虛不固者,治以益氣固表;因營衛不和者,治以調和營衛;因氣陰虛弱者,治以益氣養陰。《張氏醫通·汗》雲「盜汗……蓋平人脈虛弱微細,是衛氣不能鼓其表,脈氣於外,所以不超約束津液,當衛氣行陰,目瞑之時,血氣無以固其表,腠理開則汗;醒則行陽之氣復散於表,則汗止矣」。《醫宗必讀·汗》雲「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方中黨參、黃芪補氣,配白朮健脾益氣固表以止盜汗,五倍子、赤石脂性澀收斂止汗,煅龍骨、煅牡蠣斂汗固表潛陽,硃砂引藥入心,乃汗為心之液,各藥配合,實為治本之法,本方無毒副作用,具有較強的收斂功能和抑制汗腺非正常分泌作用,應用方便,適應於基層使用。

文字 | 《醫藥星期三》

圖片 | 圖片

編輯 | 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Lkvdm4BMH2_cNUg8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