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腫瘤154班的王子恆,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成員,同時也是無錫恆衍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
這是前不久,23歲的王子恆在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畢業典禮,作為優秀學生代表發言時的自我介紹。
而他身上最讓人吃驚的還是他在學術方面的成績:
2年內發表14篇SCI論文,是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
這樣的一位學術與事業全面開花的「學霸」自然而然受到大家追捧,畢竟做科研的同學都是知道發表SCI論文難度怎樣,何況還是這麼短的時間發表數量如此之多。
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這是王子恆本科5年科研生涯中的成就,創全院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歷史新高。
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論文在《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雜誌上發表,這是一項關於腎透明細胞癌的研究。在半年內,王子恆和他同學們組成的團隊共完成了6篇論文,其中4篇順利發表。
從大四開始,王子恆陸續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國際免疫藥理學》)、《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細胞生物化學》)等雜誌發表共14篇SCI論文,其中包括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
大五時,王子恆第一次收到了SCI期刊的審稿邀請。「收到這個邀請郵件的時候,我還是很驚喜的。外審專家還是以教授為主,很少有本科生參與的。」從成為外審專家至今,王子恆審稿約50篇。在他看來,受邀成為外審專家是對自己科研成果的極大肯定,花5到6個小時閱讀需要審核的論文,用一周左右的時間提出意見。
除去在學術上獲得斐然成績,王子恆在校期間同時投身於多項比賽和科研項目,在他看來,「經歷和經驗比效益更重要!」
先後榮獲江蘇省「創青春」省賽銅獎、江蘇省「網際網路+」大賽二等獎、江蘇省「挑戰杯」二等獎,獲院一等獎學金和「三好學生」等表彰,主持並完成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兩項,獲軟體著作權五項。學以致用,藉助實踐助益了現有的學術研究。
2年14篇SCI論文發表?這真的真實嗎?
伴隨著很多讚譽,議論與質疑的聲音也逐漸爭奪,就光在知乎上的「如何看待南通大學杏林學院一位本科畢業生髮表14篇SCI」問題就有了100萬+的瀏覽量。
@不愛吃土豆
不是我酸,是我無法相信。
在之前看過的報道中說兩年發了14篇Sci,評論中有人扒了一下他的文章,其中9篇是一作,3篇通訊,還有好幾篇是屬於國際期刊,兩年,24個月,除去寒暑假2個月,還有22個月,22個月,14篇文章,評論每一個多月一篇文章,請問,從選題,到實驗,到數據整理再到文章撰寫,最後到查重,改文章,審稿人意見,見刊速度,一個多月夠了嗎?何況從他第一篇到現在僅過去18個月。
我在此並無意冒犯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我只是覺得學術造神應該有個度,你這很明顯不可能,你要是說兩年發了6篇文章,大家還有爭議?更何況是個本科生,據說還參加了不少的競賽,還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他們真的分清楚通訊與一作的差別嗎?他們的時間真的有效的嘛?我相信論文本身內容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具體是不是他做的或者他有沒有參與一作和通訊的工作量有待質疑。
我們應該抵制學術上的「大躍進」,讓科學研究真正可以做到為造福人類為目的的研究。
@紅茶
「學術造神」適可而止,並不是說承認別人優秀有多難,而是16個月發14篇SCI實在離譜,沒有必要。報道中拿14篇SCI和大學教授作比,用三本作為噱頭,就是炒作罷了。之前覺得王子恆同學具有奮鬥精神,但是後來覺得這是投機行為,不值得被鼓勵,也擠壓了別人的發文空間。
我在愛思唯爾中查了一下,《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上共有6篇:2018年10月接收、2019年3月發表;2019年3月接收、9月發表;2019年6月接收、2020年1月;2019年9月接收、2020年7月發表;2019年12月接收、2020年4月;2020年2月接收、6月發表;一般是3個月投一篇,9人左右的團隊,論文內容是整理數據做實驗。知網上共有6篇,分別是2017年12月接收、2018年3月發表;2018年8月接收、2019年4月發表;2018年10月接收、2019年3月發表;2019年9月接收、2020年2月發表;一般是3-5頁的小短文。這太水了就不提了。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的錄用比例約81.66%,審稿周期2.7個月,中科院分區為3區,CiteScore為3.32(排名第二的為16.10,柳葉刀為10.28)。而報道中提到的其他兩個期刊也是在3區4區,其中一個錄用比高達95%。其實投這種刊,3個月出一篇論文是差不多的(但實際上他們還投知網、其他的刊,也是時間管理大師了,建議出書)。但是我覺得不是很有必要,論文不應當一味追求數量,更應該看重質量。像大煉鋼鐵那樣搞論文運動,產出數量巨大但質量低下的論文,無疑是在浪費國家的科研經費和資源。此次王子恆同學受到眾嘲在情理之中。
@神外小可愛
最近對這位同學了解了很多,不得不讚嘆這位新時代的時間管理大師真的很厲害了。
兩年發表14篇sci,並且審稿50篇+,同時作為公司的運營ceo參與著公司的日常管理,還要和女朋友談戀愛並且幫助女朋友寫meta分析的論文,在大五期間拒絕推優考研進入南通大學神經外科…大佬啊,這不是大佬是什麼?作為同專業2020屆研究生,我自認是個垃圾,大五實習不用考研在導師科室混日子干臨床混了幾個月,其他的也沒幹啥|・ω・`)。好想哭(┯_┯)。
@Vanko
他的研究方向是時間機器嗎?
小曼去找來王同學發表的部分論文,雖然都是發表在SCI期刊上,但發表的期刊大多比較水。雖然如此,如果考慮到他還是個本科生,跟同齡人相比已經屬於很厲害了。
可以看出,整體論文難度水平不是很高。在專業人士看來,王同學的論文設計很多關於用生信手段對臨床數據分析的研究,這些論文的周期相對較短,加上投稿的目的期刊都是3、4分左右的癌症領域(水刊),所以這個論文發錶速度是可以實現的。
但相應的,這樣的論文發出來對自身的提升也不高。倘若能夠將自己的經歷與手上豐富的資源相結合,心態調整好,王同學以後還是會有無限可能的。
對於科研人來說,能否在SCI期刊發表論文顯得相當重要,相應的,能不能發表真的有水平的文章,那又是更高層級的評價。
因為相比金錢上的物質獎勵,發SCI論文能帶來的更是身份和地位的提升。
知乎上有網友表示:基本上SCI二區以上的論文發上3~6篇就能在一所普通211高校破格評選副教授了;二區以上發上5~8篇就能破格評選教授了。
《常熟理工學院2019年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則提及:發表3篇SCI一區論文,其中至少以我校為第一單位發表1篇SCI一區論文直接認定副教授!
另外,如今全國各地都在想盡辦法引入人才,而手握多篇SCI論文的話,身價自然又上去很多。
比如,《2019年深圳市海外高層次海外留學人才(孔雀計劃)認定辦法》中就有明文規定:近5年,以第一作者(含與第一作者具有同等貢獻作者)或唯一通訊作者,在國際高水平科技期刊(期刊所在各專業領域位於《期刊引用報告》JCR一區)發表論文3篇,可以申報C類人才(160萬)。
在學術界,「學術造假」完全零容忍,這個可以參考之前的翟天臨事件、論文工廠事件,在學術上保持好奇心、耐心,不僅僅關注數量,更多的注重質量,這樣的未來必然大有可期。
註:文中部分內容來自【南通日報】、知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