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揮動「蝴蝶翅膀」,兩大現象「冒出來」,歷史首次,風雨欲來

2019-12-27     藍白觀樓市

亞馬孫流域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

眾所周知,這是「蝴蝶效應」的經典論述,也常常用來表達:由微小變化帶來的巨大連鎖反應。

比如,頭天晚上熬夜看球賽,第二天早上出門晚了5分鐘,趕上早高峰,公交地鐵打車都爆滿,上班遲到半小時,被領導怒懟,心中不服大吵一架,直接辭職,連續幾個月沒收入。

比如,1998年房改時,一句簡單的「促進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房地產成長為年銷售額近16萬億的市場。

比如,上世紀90年代楊國強做包工頭,王石賣玉米,孫宏斌剛畢業,潘石屹當磚廠廠長,他們也想不到,偶然的幾次的折騰,成了如今的房地產大佬。

錢鍾書曾說過: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帶了面具的必然。

2019年,樓市就已經開始揮動「蝴蝶翅膀」,「冒出來」了以下兩大現象。

第一,建築工程搞的風風火火,安裝工程卻異常低迷。

房地產投資里,土地購置費用、建安費用是兩個重要部分。

說白了,房企花錢有兩個大頭,一是拿地,二是蓋房子。

蓋房子這一塊,建築工程的投資至少占9成,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施工,安裝工程其實沒多少,也就是室內水電、智能通訊、發電機、小區管網、電梯這些配套,竣工的時候才有。

往年建築工程和安裝工程幾乎是同步的,即房子蓋的快,竣工安裝的也快。

但是,今年卻出現了歷史上首次大幅分化:拚命蓋房子主體,竣工安裝極少。

截至2019年11月,建築工程累計同比增速達到11.1%。同期,安裝工程走勢一路向下,累計同比增速達到了-24.5%!

第二,調控這麼嚴的環境下,期房銷售遠超現房,非常罕見。

這些年賣出去的房子,九成都是期房,現房甚至都不到一成,期房占比高,是不爭的事實。

擱在以往,期房和現房銷售增速基本是同步的。

從2007年到現在,每次調控收緊,期房和現房都不好賣,每次信貸放鬆,投機客高槓桿掃樓,期房和現房也都賣的很好。

但是,今年的問題是:截至2019年11月,累計同比增速為5.9%,同期,現房銷售持續負增長,累計同比增速達到了-21.5%!

要知道,建安工程的背離,期房現房的分化,這兩個現象,都是房地產歷史上首次出現的。

為啥開發商急著蓋房子?為啥房企都把寶押到了期房上?

說到底,還是跟搶工期,搶銷售的原因。

一方面,2016-2017年,開發商拿了太多高價地,房價飛漲的時候,總是想著捂地、捂盤,等到今年銀行貸款、信託在內的各項融資渠道收緊,手裡沒錢了才想著賣房。

因此,不是開發商不想賣現房,而是他們的手裡凈是期房,根本就沒多少現房。

另一方面,《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商品房想達到預售條件,必須在施工進度達到25%之後,才能取得預售許可證明。

更何況,前幾年拿的地,就算按3年的施工時間,2019-2020也早該交工了,再不抓緊搶工期,連期房都沒法賣,更別提交房的事了。

因此,不是開發商不想做安裝工程,而是大部分房子的主體都還沒完工呢。

表面上看,這是房企貪心、高槓桿造成的。但是,把房地產行業的問題,歸結為某個行業、某個群體的道德層面,這並不客觀。

深層次的原因,既有城鎮化加速,人口進城帶來的需求膨脹,也有2015年信貸、限購、棚改全線放開,導致房價大起大落。

無論如何,建安工程和期現房的背離,好比是房地產已經開始揮動的一雙「翅膀」,2020年的樓市,多了一分「風雨欲來」的意味,對不少城市來說,房價也可能會掀起一場「風暴」。

民生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認為,明年的樓市「有點懸」:2020年1季度,房地產投資面臨快速下滑壓力。預計1月-3月份,房地產投資將下滑至8%左右,到年底將下滑至5%左右。

要知道,今年因為開發商搶著施工,全年房地產投資都維持在10%以上,假如2020年回落到5%-8%,就意味著流向房地產的真金白銀,會減少近一半!

這絕不是一組枯燥的數字,而是影響數10個行業需求、千萬人就業崗位、幾百個城市房價的現實。

舉個例子,你所在的城市有30個項目,15個在趕工期,另外15個今年新開工,明年投入市場,隨著施工加快,開發商手裡的庫存會越來越多,棚改沒了,房企融資和個人購房的信貸收的很緊,這個時候,供需的天平開始傾斜,買方市場不可避免的會來臨。

蝴蝶揮動翅膀後,降價,似乎成了絕大部分城市的必經之路。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能釋然,為什麼最近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定向放鬆」了。

不管是南京、成都、廣州這樣的熱點城市,還是張家港、南通、溫州這樣的三四線城市,他們步調一致,又生怕房價再起波瀾。

這是一場「各線城市」與「房地產規律」之間的百米賽跑。

理論上來說,這場比賽只有兩種結果:1,要麼降價,是城市的不可承受之重。2,要麼完全放開調控,重演2015-2017年。

問題是,房住不炒依然定調,完全放開調控的機率幾乎為零,購房資格可以寬鬆,信貸資源卻不可能再往樓市傾斜。

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是在稅費、人才購房、取消限售等方面出現「邊際寬鬆」,讓第1種結果來的不是那麼猛烈,最終實現「穩中有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w5aSW8BMH2_cNUg2X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