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源說 | 寶寶肚皮脹鼓鼓,檢查說是「腸梗阻」!結果啥事沒有。為什麼呢?

2020-05-22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欣源說 | 寶寶肚皮脹鼓鼓,檢查說是「腸梗阻」!結果啥事沒有。為什麼呢?

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脹氣(三)

孩子肚皮脹鼓鼓,檢查說是腸梗阻!

留院觀察,啥事沒有!為什麼呢?

欣源有話說

有媽媽很擔憂。孩子肚子看上去脹鼓鼓的,真的沒可能是生病了嗎?

No。除了上述大人喂哺因素導致的脹氣,真的有一些疾病,會導致孩子腹部膨隆。

那,媽媽們又開始擔憂了。「欣源,你上面說的內容,孩子基本都沒啥大毛病。如果是人為因素引起的症狀,積極避免就好了,多數時候不用採取額外的治療方式。可是,萬一孩子真是生病了可咋辦?不治療豈不是給耽誤了?咱們要不要送孩子去醫院檢查?為了以防萬一,用點兒藥,不打緊吧?……」

媽媽先別著急。咱們看看,引起腹部膨隆的疾病到底有哪些,如何順藤摸瓜找尋孩子症狀線索,再作處理不遲。咱們會發現,這些疾病大多有非常特別的表現來區分彼此,一般不會不引起媽媽重視。

今天介紹第一篇:腸梗阻!

還真有些爸爸媽媽帶「脹氣」的小寶寶去醫院做檢查。檢查越做越慌~!在醫院留觀,又啥事都沒有。到底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哦!

延伸閱讀:

來源:Pixabay;作者:cherylholt

一些媽媽對孩子鼓鼓的肚皮,頻繁或劇烈而持續的哭鬧困惑不已(其實,最常見的情況是「過分睏倦吵瞌睡」、「睡眠秩序混亂」、「腸絞痛」、「胃食道反流」。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母嬰安睡》一書相關內容)。拿不定把握,一家人決定送到醫院去看看。

延伸閱讀:點擊文章上方藍字,關注「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後台回復「吵瞌睡」、「睡眠秩序」、「腸絞痛」、「反流」,有文章可以看看哦。

結果,一些經驗不那麼豐富的醫生,一聽媽媽主訴孩子肚子脹、劇烈哭鬧,便對「腸梗阻」這回事兒警惕起來。再問問孩子可能有吐奶,沒解大便或大便比較稀等表現,摸摸肚子好像有點硬,或孩子挺起肚子劇烈哭鬧不讓按(一個陌生人弄肚子,孩子當然不願意了),建議媽媽帶孩子去做腹部平片檢查,壞了,影像學發現腹部膨隆、腸腔充氣、腸腔液平面(這部分內容,下述還會提到)!血白細胞還可能有點兒高(1歲以內的不少孩子,白細胞長期偏高。另外孩子身體容易受到精神因素影響,在劇烈哭鬧、驚恐不安的時候,有時白細胞也會高)。這些表現和所謂的證據,讓醫生帶著媽媽的思路,在腸梗阻這條道兒上走到黑。於是,本來孩子很可能因為折騰壞了、困過頭兒了所以鬧騰,這會兒還得留院觀察,拿開塞露戳屁股或灌腸,甚至禁食禁水,給孩子抽血檢查、補液、用上抗生素,還要定期複查腹平片。孩子更加鬧騰,醫生和媽媽們更擔憂和困惑了……還有些醫生給大人介紹病情時提到手術的可能,一家人更是嚇得癱軟在地……

在我寫「吵瞌睡」、「腸絞痛」等內容的時候,提到這些現象,和過度診治現狀。一些醫務人員讀者也對此表示困惑。「萬一孩子真有毛病,沒診斷出來,沒治療,是不是更糟糕?孩子疾病表現常常不典型,有時病情進展很快啊!欣源,你會不會誤導媽媽們諱疾忌醫?」

這的確是個棘手的問題。我個人意見是這樣:不管是醫務人員還是媽媽,還是得對這些疾病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儘量作出更為準確的判斷。如果我們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肯放走一個」的「莫須有」心理過度診治,給多數孩子帶來的麻煩,遠遠超過給少數孩子帶來的治療收益。

圖源:Unsplush;作者:brytny

1. 典型的腸梗阻有以下線索

(也在每個條目下附上過度診治或誤診誤治的線索):

(1)可能有誘因

比如近期大便粘稠(特別是加喂奶粉,或剛添輔食的寶寶),只能吃奶的小月齡寶寶喂過米湯米粒等固體食物,大一點的小孩吃西瓜不吐籽,吞籽量比較多,誤吞某些固體,剛添輔食腸胃不適應,或固體食物團塊添得太早、太大塊,近期有感冒……

這些誘因主要是有寶寶嬌嫩的腸胃無法蠕動排出的固體,或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比如感染或過敏。越小的寶寶,腸胃越嬌嫩,越容易出問題。

(2)典型陣發性劇烈腹痛

我們回想自己鬧肚子的感覺,是不是一陣陣地疼?孩子也一樣。原因很簡單,腸子是陣發性蠕動增強的。這中間可能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間隔期,有的孩子劇烈鬧一陣,等腸子蠕動略消停的時候,哭鬧突然停止,一臉懵逼,過一會兒又開始了……

這一點不一定準。因為孩子表現常常不那麼典型,少數孩子甚至會因為疼痛,陷入退縮性睡眠而暫時睡著。這需要大人仔細觀察。

(3)孩子不全腸梗阻更多一些

因此多數孩子還是有排便、排氣。典型腸梗阻大便是含粘液、像果凍一樣的,帶血的暗紅色或水紅色稀便。疾病早期還沒有明顯的膿液和特殊腥臭味,這一點可以跟一些感染造成的粘液膿血便相區分。

不過,有些正常孩子在小月齡的時候容易大便帶點兒血。如果是大便帶點兒暗紅色血粘液湯,量挺少,那常常是胃腸粘膜更替造成的。量不多,總體看來孩子狀態好,可以幫助區分。

延伸閱讀:欣源說 | 這些疾病會讓寶寶大便帶血!不過盲目喂藥傷害更大

(4)典型完全腸梗阻,則沒有排便、排氣

但在孩子身上並不太多見。

有些孩子因為「吵瞌睡」等原因持續而劇烈地哭鬧,因為這原因跟胃腸無關,他光忙著哭去了,並沒心思拉屎、放屁。這也讓一些媽媽和醫務人員過度緊張,思維老被孩子腸胃牽著走——誤以為孩子哭得厲害就該是肚子疼,卻沒有拉屎、放屁,就是腸梗阻症狀。

(5)劇烈嘔吐

腸梗阻的時候,有些孩子會吐得挺厲害,嘔吐物消化了一陣,能看到乳酪塊,聞到酸臭氣,如果來源靠近小腸,還可能有糞味。不過,也有許多孩子不怎麼吐。

另外,嘔吐症狀也容易過度解讀。很多小月齡寶寶存在胃食道反流,奶水消化了一陣,再吐出來,就能看到奶塊,聞到古怪的酸臭味。有些嘔吐物混合了鼻涕或膽汁,還會呈現怪異的、偏黃的顏色。胃食道反流最大的特點是孩子平常表現還好,吃完奶以後容易出現症狀,吐出來後,多數症狀能明顯好轉。這些都能與腸梗阻症狀加以區分。

圖源:pexels

(6)肚子上可能會摸到包塊

孩子肚子上可能會摸到包塊,且按著很疼,會引起孩子劇烈的反抗。有的孩子撩開衣服,就能看到肚皮上鼓起一塊腸子的形狀。

其實,在孩子身上摸到包塊並不容易。大部分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並不願意讓人折騰他。在他劇烈哭鬧反抗的時候,肚皮往往崩得緊緊的。當然,一些體檢經驗非常豐富的醫生可以在孩子轉移注意的時候,或喘息間隙摸到包塊,並能從手感上判斷有沒有腹腔炎症導致的腹部緊張感。但如果只是疾病早期,也常常摸不到明顯的包塊,似是而非的表現真是讓人糾結。

(7)影像學檢查看到導致梗阻的糞塊或腸套疊的包塊

這一點是金標準。不過,孩子這兒檢出率挺低。因為孩子容易扭動身體,腸腔有很多氣影,這些都會給檢測帶來難度。

注意,我並沒有提到液平面!多數被拉去做檢查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看到液平面。原因很簡單——孩子吃的不是固體食物,而是奶啊!如果吃奶沒多久,就能看到液平面;如果吃的奶下去了,大部分消化了,看到的液平面就少了,或沒有了,腸腔積氣就是更明顯的症狀。

因此,對於吃固體食物,飲水量不大,水在胃腸上部能很快吸收的成人來說,液平面就成了診斷腸梗阻的重要證據。在孩子這兒,容易過度解讀,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

(8)血液學檢查大多不特異

剛才提到,很多寶寶白細胞都會偏高;電解質大多正常,或有輕微波動。

(9)多數孩子一開始不怎麼發燒

如果處理不及時,疾病進展,組織壞死,腸道菌群中的機會致病菌作妖,就可能發起燒來。

但很小的寶寶因為體溫中樞發育不是很完善,並不一定會發燒。所以,發燒不是非常典型的早期症狀。

另有些孩子,在受到驚嚇等情緒劇烈波動的時候,可能會發起燒來。也就是說,一些孩子本來沒什麼病,但被大人帶著窮折騰,又是抽血又是打藥又是灌腸……可能會嚇得燒起來!本身醫院也是個病菌大染缸,又不能完全排除院內感染。孩子進出醫院後出現症狀,也常讓人的思路陷入更加複雜的境地。

圖源:pixabay

2. 再為你介紹些關鍵的診斷要點:

看完這些,我想你可能會有個感覺——如果割裂地拼湊所有的症狀,很容易把嬰幼兒的一些常見表現湊齊,讓人在「腸梗阻」的診斷上鑽牛角尖!因此,有經驗的醫生往往會有診斷直覺,而容易誤診漏診或過度診治的,往往是經驗不足,喜歡照本宣科的年輕醫生。

作為媽媽,可能很疑惑。這些症狀,這麼不典型。孩子的表現又變化多端。去醫院,萬一碰到經驗不足的醫生,真是有夠驚嚇的,很可能還白折騰一場,苦了孩子。那……怎麼做才好呢?如何獲得診斷病孩子的火眼金睛,精準地避免給好孩子進行的過度醫療,又不至於諱疾忌醫?這個度怎麼把握?

……這個診治難度,還是客觀存在的。經過多年學習和實踐的醫生,也有可能失手,那對於普通的媽媽們,的確是有些為難了。

不過,還是能找到一點特殊的線索的。

圖源:Flickr

(1)首先是誘因。這是最明顯的。有孩子偷吃大人桌上的飯菜,一口氣吞下去,逗得大人們呵呵大笑。或大量吃瓜不吐籽,給小寶寶亂喂了東西……上頓吃沒多久,過幾小時出現症狀,那就該警惕了。或者孩子近期有感染、過敏、大便乾結的歷史,也需要警惕。

(2)其次是症狀陣發,但總體持續。什麼意思呢?孩子這一陣鬧得厲害,可是過一陣又好了,那往往不像是腸梗阻。最常見的就是「吵瞌睡」啦。腸梗阻的寶寶,腸蠕動期間腹部疼痛非常劇烈,哭得撕心裂肺,腸蠕動間期能好一些。不過,這種陣發性哭鬧總體持續時間可能挺長。如果疾病進展,症狀還可能越來越劇烈。

但這一點又挺難與普通的「腸絞痛」區分了。總體看來,腸絞痛症狀還是輕很多,尤其是孩子大便可能沒有非常顯著的變化,而腸套疊的孩子容易大便帶血,且血量、粘液量,往往也更多,典型腸梗阻大便性狀還挺特殊。

(3)腸梗阻的寶寶腹脹明顯,可能會看到或摸到包塊。這一點很需要診斷者的經驗。

(4)純母乳、沒被大人亂喂東西,平素大便稀軟通暢的寶寶,絕大多數都不用擔心。母乳有天然的通便和胃腸保護作用,吃母乳的寶寶不容易生病。

但如果是不全腸梗阻,有些寶寶症狀可能比較輕了,肚子脹得沒那麼厲害,有便有屁,大便也沒有非常明顯的變化。也有些孩子自行解除了腸梗阻,過後並不大鬧騰。這怎麼區分呢?我個人覺得這種情況,非要區分意義並不大。對這些症狀很輕的寶寶,大多也是以觀察和保守治療為主,所需的操作其實很少。具體見下述。

所以,媽媽們可以根據這些線索,仔細觀察自家寶寶,並觀察疾病進展情況。

圖源:pixabay;作者:Berzin

3. 檢查、操作需謹慎!

如果實在是很害怕,去諮詢一下醫生的確是很應該的。只是,如今的醫療條件下,醫生準確判斷其實是很有難度的,容易過度診治。那也沒關係,為以防萬一,我們也可以留院觀察,或做一些基本的排除性檢查,畢竟如果真的存在腸梗阻,處理不及時導致疾病進展,也很麻煩。但也別覺得檢查出什麼異樣,天就塌了。沉住氣,咱們把所有症狀仔細分析分析,如果孩子不怎麼鬧騰了,吐得不多且吐完立馬好轉,有排便排氣,肚子脹、大便不對勁、影像學表現都不是非常明顯,更沒有明顯的失水、電解質紊亂表現,也可以觀察。有時候很是懷疑,用一支開塞露看看情況也是可以的。

有些媽媽會忙不迭地用力給孩子揉肚子,我個人不是非常推薦。揉小嬰兒肚子,效果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樣理想(後面還會提到),有些孩子還很抗拒。如果真存在腸梗阻情形,還很有可能把局部組織揉得更腫了,造成進一步傷害。雖然醫學書上會介紹手法還納腸套疊、腸絞痛「倒U形」按摩等方法,但真到認為孩子有腸梗阻問題的關頭,多數醫生對此相當謹慎,並不會輕易嘗試。

另外,我個人並不主張給症狀不明顯的孩子,盲目上其他過多的檢查和治療,比如抽血,補液,濫用抗生素,灌腸等等。有時候這些檢查和治療給孩子帶來的諸多痛苦,遠遠大於「莫須有」的治療收益。如果在一個醫生這兒得到的信息讓自己很困惑,也可以多問幾個醫生。有經驗的醫生,還是能讓我們察覺到真相的。

另外,去醫院問問醫生,做做基本的檢查,還有另一層目的——排除其他可能的問題!比方說,有些孩子經常哭鬧,是奶粉或食物過敏導致的,他可能會有紅屁股、長濕疹、肚子不舒服等線索,肚子脹氣未必明顯。前幾個症狀足夠讓他經常哭了。另有些孩子被衣物等織物上的細小繩索,或大人的頭髮纏住手指、腳趾、生殖器,導致局部缺血、腫脹而哭鬧,結果大人找不著北,就不想去醫院,在家輪流硬哄!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大人常常會因貽誤診治而後悔不迭。

圖源:soogif

• 欣源有話說:

綜上所述,我個人意見是媽媽的勞動:了解知識,仔細觀察判斷,仍然是最主要的——如果孩子症狀不明顯,過會兒沒事兒,就不用干著急了。如果孩子老哭,找找看常見的原因,比如「食物過敏」、「藥物不耐受(比如一些營養劑、中藥等,可能造成胃腸刺激)」、「繩索纏繞等意外情況」等,解除誘因後症狀能不能好轉。如果還是判斷不了,那就果斷就醫吧,專業醫生提供的檢查和治療,也能幫我們進一步判斷,但以診斷為主,不要因為內心的恐慌而盲目上治療——我們的治療方式,一定是建立在疾病診斷,以及嚴重程度的準確判斷之上的。對這麼幼小,這麼嬌弱的寶貝,疾病和治療的風險效益比,始終是我們需要冷靜考量的事情。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插圖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網

均為CC0協議(可商用)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csnP3IBfGB4SiUwR0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