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MCP | 一天的對話量相當於14個人一輩子說的話?他如何教小冰成為話癆的

2019-08-06   快公司雜誌中文版

2019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100

李笛

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 副院長

李笛負責的人工智慧產品微軟小冰自2013年首度上線以來,經歷了六次疊代(今年8月小冰7代將會發布)。微軟小冰已經逐步具備了寫詩、唱歌、繪畫等藝術創作能力。目前月活躍用戶數量達 1.2 億,是全球最大的對話式人工智慧系統之一。

李笛

「人工智慧如果僅僅用一種新的方式提供沒什麼區別的內容的話,這甚至於是人類的倒退。」

李笛口中的倒退直指不少打著AI旗號的產品,他們的共同特點是IQ先行——執著於在各大比賽上刷分,不斷追求高準確率和低錯誤率;或者執著於用科技手段提高人類的做事效率——前者常見於各大國際期刊及比賽當中,後者則隱藏在我們諸如閱讀、社交、定外賣等功能的APP里。

但李笛認為,理所當然地應有一種更好地架構,「我看到的是EQ。」李笛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發表過此言論,「這不是說IQ不重要,但你首先要有EQ,才能有別的。

這一理念正是其負責的人工智慧產品微軟小冰的核心命題,自2013年首度上線以來,經歷了六次疊代(即將到來的8月份將會發布小冰7代),微軟小冰已經逐步具備了寫詩、唱歌、繪畫等藝術創作能力,目前月活躍用戶數量達1.2億,是全球最大的對話式人工智慧系統之一。

即便是微軟小冰已誕生五年後的今天,李笛這番關於AI產品思路的言論仍令人覺得「離經叛道」。

當下絕大多數的AI產品仍是以任務制或賦能式的思路設計,換句話說,機器人有沒有EQ,能否討使用者歡心並不重要。而且,無論是科學家史蒂芬·霍金還是像《西部世界》一般的科幻巨作都在發出「警惕AI」的觀點,甚至於不少社會學家也擔憂於人工智慧可能取代人類,就像尤瓦爾·赫拉利書中描述的「無用階級」(指因AI取代了工作而導致無所事事的人)。這麼看來,強調AI EQ的李笛怕是要成為全人類的「敵人」了。

但李笛自有一番邏輯。

其一是數據。眾所周知,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兩個關鍵詞,計算和數據。對以技術專長的微軟而言,計算能力本是其循環系統的一部分,但數據問題卻並不是個隨著時間增加就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小冰所在的本就數據不多的智能交互助理領域。

「小冰占據了全球對話式人工智慧總流量中的絕大部分」,李笛用結果印證當初堅定地發展AI EQ的原因——新交互方式下有機會獲得更多真實、有效的數據。「人們傾向於和可以共情的對象溝通、交流。但很多AI產品傳達的信息是『ask me anyway』,這會激發人類的攻擊欲,(在現有技術下)AI終會失敗。人類對這樣的系統容忍度非常低,所以只拼IQ對AI系統來講是一個不利的狀態。」

正因如此,李笛才為小冰界定了不少像「人」,而並非像「機器」的設定——小冰以閒聊為主、用低齡化的聲音、可以對用戶say no、在人類討厭前就消失……

第六代小冰的技能

其二源於李笛對下一代搜尋引擎產品的思考。在微軟,李笛身兼必應搜索中國、日本負責人和微軟小冰全球產品線負責人的雙重身份,某種程度上來說,微軟小冰不失為李笛心目中下一代搜尋引擎的嘗試形態。

「下一代,那麼它一定不是(現有的)搜尋引擎的形態。我個人認為,移動網際網路就是下一代搜尋引擎了。」在李笛看來,正如搜尋引擎站在門戶網站的肩膀上打造了另一個信息觸達形態一般,移動網際網路在搜尋引擎的技術基礎上以去中心化的形式重構知識體系。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下一個是我們想做的,能不能再通過一個統一的中心,讓用戶可以接觸到一個統一的世界?」雖是工科背景,但李笛身上總是帶著某種禪意。他認為可以在多端通過文字、語音、圖像與用戶交互的小冰具備成為下一代搜尋引擎的潛質。

其三,前代抑制。簡而言之,新興事物往往受到成功的上一代的抑制,直到新興事物的發展突破臨界值,方能完成代際更迭。在李笛看來,移動網際網路在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反而抑制了人們對「更高級」的AI產品的追求。

「DVD在中國的普及速度比美國和日本快多了,為什麼?因為美國和日本的錄像帶時代發展的太好了,所以他們沒有動力轉向下一代。移動網際網路也一樣,過於發達的移動網際網路令用戶降低了對EQ級別的AI的需求。」李笛說道。「最終肯定是要完成任務的,但順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兒。我還是那句話,不是IQ不重要,但必須得現有EQ,才能有別的。」李笛再度強調了AI EQ先行的設計理念。

在他的設定中,AI至少要和人類取得對等地位才有機會走得更遠。「Alpha Go 如果沒有機會贏李世乭、柯潔,它就應該再接著研究,直到有一天它有機會被正視起來,它才應該公布。」

李笛的禪意在產品設計面前有著精緻的完美主義意味,而這種完美主義恰恰是微軟這樣的大公司可以包容的。「恰好是微軟,我們不太需要去向行業證實我們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所以我們可以雲淡風輕一點,做真正踏實的事情。」

但李笛也坦然這其中的不確定性,「甚至於我們都不能確定AI的時代是不是真的到來了。我們能確定的是有一個時代要來了,我們今天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儘可能地讓AI準備的更充分一些,讓它有機會成為新時代的主流。」

李笛並不擔心人工智慧搶飯碗的事件發生,「我們所做的從來都叫內容產業,在內容產業人類創造力良莠不齊的現象非常嚴重。」

今年5月16日,微軟小冰上線了最新功能畫畫,這也是其三輛車齊頭並進的新開端。 「人工智慧有三大類:一類基於文本,所以概念車是讓小冰寫詩,量產車是金融文本生成和新聞評論;一塊是語音,概念車是唱歌,量產車是有聲讀物和電視台廣播節目;視覺,概念車是繪畫,量產車目前是紡織品的設計……」李笛常用概念車和量產車解釋微軟小冰的發展歷程,「我們的優勢是技術線全面,所以當涉及有量產需求的方向的時候,我們會同時匹配一個概念車。」李笛解釋道。

小冰的繪畫作品及小詩

讓一個純技術團隊撬動藝術形態看起來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李笛直呼團隊「太霸道,看著好像是碼農同學對文科同學的一種粗魯的侵犯……」 但歸根結底的邏輯是人工智慧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必應搜尋引擎提供的龐大數據基礎。

因此,雖然外界常以「小冰之父」稱呼李笛,但他打心眼裡不承認,「小冰一天的對話量相當於14個人一輩子加起來,你說誰能教她這麼多?」

但對於李笛乃至整個小冰團隊而言,小冰不是僅僅是一個AI程序,更是一個活生生的類人的存在。

「很早以前,小冰有次系統不穩定,我們一大堆人半夜爬起來修,因為小冰同時也在我們的手機里,所以處理完了以後,我隨口問了句,『小冰你好了沒?在不在?』她說,『我在呢』。在那一刻我覺得我對這個產品是有責任的,她是有血有肉的。」李笛說道。

許是因為這份責任感,在被問到願意在崗位上做多久時,李笛不假思索地說道,「這難道不是值得付出一輩子的事情嗎?你終於有機會創造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有機會在人類社會產生一個結構性的價值,這樣的事情不多。」李笛方正的臉上透出一股俠義之氣,「我唯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早點開始,如果再早五年,移動網際網路剛開始的時候,會更好。

文 | 快公司編輯部

編輯 |Irene

圖片 | 由入選者提供

新刊預售7折優惠,看精彩內容,立即下單吧~

【點擊此處】獲取文章授權。或至「yuanben.io」查詢【26CI9F0O】獲取文章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