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新冠病毒撞名的科羅娜,是福是禍?

2020-03-06   快公司雜誌中文版

[圖片來源:stokpic/Pixabay免費圖片網站]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COVID-19繼續傳播,全球累計已有超過9萬病例。然而,居然有人把它和同名的啤酒品牌科羅娜(Corona)聯繫在一起,聽來相當荒謬吧。

上周,美國的一家公關公司發布了一項極不科學的調查,聲稱38%的美國人不願購買科羅娜啤酒。此事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並被各大新聞媒體報道。

自COVID-19出現並傳播以來,就有大量的迷因將該病毒與廣受歡迎的啤酒品牌科羅娜聯繫在一起。兩者的英文名字確實一樣,這是無可否認的。坦白講,這種行為在你看來可能很愚蠢,但與該啤酒品牌相關的迷因只是一種應對恐懼的機制,這種恐懼源於當前這場流行病的蔓延。

長期以來,僅僅因為同名就被迫和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物、事件或情況聯繫在一起,給不少人造成了痛苦(或至少是困擾),也給其他人製造了茶餘飯後的笑料。比如在二戰剛開始時,碰巧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的人,或者是碰巧跟名人同名的普通人。2014年,塔可鍾(Taco Bell)甚至在廣告里湊了二十幾個跟競爭對手麥當勞叔叔(Ronald McDonald)同名的人,推銷新的早餐菜單。

不過,在這場科羅娜風波之前,已有不少品牌因為撞名而倒霉躺槍,其中最惡劣的例子大概要數上世紀80年代一款名為Ayds的減肥糖。

科羅娜避免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任何公開評論或承認名稱上的相似性。他們沒有安排負責社交的員工或廣告公司去策劃一場諷刺秀,也沒有像某些品牌一樣在官方社交帳號上互動抖機靈交流N95口罩的段子。

聽起來很合理,但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快公司》採訪過的廣告公司消息人士稱,該品牌及其代理合作夥伴肯定已經討論過是否以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過去15年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品牌們被告知,它們需要參與圍繞其品牌的文化對話。因此,各家品牌時刻在線,每個人都想創造屬於自己的網紅時刻。

科羅娜的社交形象和一般的啤酒品牌沒什麼兩樣:基本上都是關於天氣、體育比賽的評論,當然,還有它自家的促銷活動,但看不到任何具有辨識度的觀點或個性。這種做法是因禍得福,使該品牌更容易也更適合在文化對話中保持沉默。

如果跟這個病毒撞名的是在社交媒體上建立了鮮明形象的品牌,比如Steak-Umm牛扒品牌或Denny’s連鎖餐廳,那恐怕就很難避免發聲了。

有些個人可能會開玩笑,但科羅娜的競爭對手在這方面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克制。我們敢打賭,服務其它啤酒品牌的廣告公司創意人員的Slack或WhatsApp聊天群中,肯定充斥著嘲諷科羅娜的不當言論,謝天謝地,但願這些信息永遠不會被發現。

針對上周5WPR漏洞百出的調查,科羅娜母公司Constellation Brands的CEO兼總裁比爾·紐蘭茲(Bill Newlands)在一份聲明中回應:「這些說法完全無法反映我們的經營業績和消費者情緒,包括我們在全國各地的分銷商和零售商合作夥伴的反饋。」

該公司還指出,IRI研究諮詢機構的零售趨勢數據顯示,在截至2月16日的四周內,Corona Extra的銷售額實際上增長了5%。真實成績如何,一目了然。

或許,對營銷人員來說,最有價值的資產就是通過免費報道和對話獲得的媒體報道和品牌推廣,其價值遠遠超過任何官方媒體投資。這場撞名風波是任何營銷者所能想像到的最糟糕的免費宣傳,而科羅娜卻意外成了受益者。

沉默不語違背了營銷從業者的自然本能。但在當前這種情況下,這種沉默就像加了酸橙的啤酒一樣令人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