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法國

2019-06-15   南宮的火哥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

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法國全國總人口6600萬(2014年1月1日),其中法國本土6390萬,2013年法國人口增長率為0.4%。 通用法語。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2009年《十字報》調查數據)

法國是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和農業食品出口國,擁有29家全球500強企業。據法國農業部資料:2016年農業產值718億歐元,同比上升3.2%。農業人口約90萬。本土農業用地2884萬公頃,約占本土面積的54%。

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法國已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之一。

201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糧食作物5420萬噸(其中小麥2930萬噸,玉米1190萬噸),土豆700萬噸,油料作物630萬噸,蛋白質作物80萬噸。2016年畜牧業存欄數:牛1940萬頭,豬1270萬頭,綿羊700萬頭,山羊130萬頭。

法國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2%。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子、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鋼鐵、汽車和建築業為三大工業支柱。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鋼鐵、紡織業居世界第六位。

法國是世界第一大旅遊接待國。2017年,旅遊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8%,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崗位約200萬個。2017年,法國本土接待外國遊客8700萬人。旅遊從業人員約110萬人,旅行社6396家。全國有18172家酒店和11727家各類小旅店、野外宿營地、青年之家等。 2010年,法國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國家。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舉世聞名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羅亞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第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藉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到現在依然在做著強國霸主的夢,跟隨美國的步伐,搗毀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經常插手國際事務。二戰結束後,重返越南殖民,最後被打敗。中法關係總體穩定,期間由於涉藏和涉台軍售等出現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