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輕盈奇遇,揭開隱秘戰爭傷疤

2021-03-21     風影電影

原標題:一場輕盈奇遇,揭開隱秘戰爭傷疤

2017年,鵬飛導演的第二部長片《米花之味》於威尼斯電影節首映。一個月後,影片獲得第一屆平遙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影片,半年後於內地院線公映。作為導演第一部走上院線的作品,影片雖然僅取得230萬的票房成績,但在各大評分平台都收穫了良好的口碑。這種獨特的輕喜劇樣貌在不少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年後的《又見奈良》中,前作里城鄉關係在個體情感中的刻痕被轉換到了更廣闊的歷史時空中:一個曾經於中國東北成長的戰後日本遺孤,一個試圖去日本尋找失散養女的中國東北母親……當然,還有更多在當代社會的縫隙中維持生存、渴求生活的人們。

然而,儘管影片所聚焦的身份問題極為複雜沉重,導演卻延續了前作中輕盈的處理方式:既聚焦於文化的差異,同時從差異中挖掘更深刻的身份建構機制。這也為影片提供了更耐人尋味的空間。

在一次映後問答中,鵬飛提到,他想拍的並非某種特定類型的影片,他所追求的只是一部「好電影」。不論是公路片元素、喜劇元素,還是家庭題材元素與更深刻的歷史政治元素,都繁而不亂地布局其中,且緊密服務於影片的敘述。

當然,這種糅合的嘗試並非在所有觀眾眼中都同樣成功。本期風影院線,我們邀請到11位影迷,一起來聊一聊這部《又見奈良》。

綜合評分 6.9分

嘚嘚

8.0分

曾經聽台灣朋友聊過一個類似戰爭遺孤的故事,覺得很不錯。戰後遺孤,是一群跨線者,過不去也過不來。鵬飛導演帶來故事延續他以往的風格,以輕盈回應厚重,以溫和回應悲傷。老奶奶和肉店老闆學動物叫聲區分肉,類似這樣的詼諧片段是構建不出的,是源自生活中靈感,讓人羨慕。映後的鵬飛導演,比《米花之味》的時候更活潑更會表達了。

寒枝雀靜

8.0分

並不預先焦急地為人的共處下定論,也不急於抵達某種結果,而是極為自覺地將交流當作並無僵固目的的過程。因此語言隔閡反而成為一種媒介的裂口,成為可不斷迂迴的玄妙共感。人的肢體,人可觸、可寫、可使之發聲的物,皆將我們聯結。而當交流突然加速,媒介失去傳導的感知延宕,故事才倏忽間走向終結。

尋找的日本遺孤同樣是一個類似的中介物形象。她的信件構成了三個人物的強烈共振時刻,而她的身份困境則構成了國族邊界意識形態之無限殘餘的標記。或許,急於交流只是一種唯我的幻像,而真正的交流本身只在不急於交流時才能達成,這就是本片最高明的落點與方法論。

第二遍看觀感略降,前1/3有點耽於文化差異的堆積,缺少強度上的區分。最後的儀式又剪得太鬆弛,沒有足夠銳利的語氣扭轉來鋪墊結尾的情緒提煉。整體還是不錯的。永瀨正敏一段依然全片最佳。

居無間

7.5分

延續了《米花之味》的優點,處理戰後遺孤議題依然輕盈靈動,很見功力。片中散布著豐富的趣味和生活細節。本該是文化障礙的語言不通問題,導演鵬飛卻藉此開掘出了冷幽默,並注入了超越於語言、歷史、國界之上的柔情和大愛。

道具使用巧妙,那些信件以及沒裝膠捲的相機,充滿了時間烙印與情感痕跡;而將海螃蟹投入湖中,也早已將故事的結局寫下。不過,尋找本就無所謂結果。這場各有所需又各有所得的旅程,遺孤群像顯露,每個人都收穫了慰藉。尋找,於是有了意義。

徐若風

7.5分

無論是來自於信件、照片的「初見」,還是最終鬱結為各懷心事的「又見」,都是對個體處境溫情式的欺瞞與隱沒。鵬飛抖落包袱的幽默,取自北野武的只在於形式與風格,而更深層次的趣味,則是對現實中真實人物生活狀態的積累,不斷讓每個笑點都「一語雙關」,可愛、溫柔又殘酷。日本遺孤群體的身份認同問題與生活困境,因此不緊不慢地傾訴出來。

輕盈的處理,是「可視化」這種宏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的真相是如何隨著時間流逝一點點「被隱秘」,幻作血脈里流傳的「殘影」,成為家門背後的一個個等待著需要被揭曉的故事。這種找尋的期待與揭開後的無奈嘆息,持續了整部電影。映後談到,這些人為何不肯回國?國籍限制,同時也已經失去了回東北故鄉繼續生活的勇氣。

天馬星

7.5分

一部笑淚共存的影片,鵬飛依舊發揮自己的特色,將沉重的題材處理得輕盈無比。導演的技法上又成熟了許多,尤其是音效配樂與畫面的完美配合,往往帶給人悠長的回味之感。從開頭動畫開始就奠定了輕鬆幽默的基調,一系列的笑點設置大大提升了影片可看度。

而這並不意味影片不深刻,一封封信,一個個人,一次次追尋,慢慢拼湊出一個遺孤女兒的一生。日本遺孤群體,就像孤星懸掛在天空沒有歸處,到底是血緣定義了他們,還是文化定義了他們。尋女的母親足夠勇敢和堅定,相機沒有膠捲不要緊,因為照片都在腦子裡,名字問不出來不要緊,因為愛鐫刻在回憶里。

猶在鏡中

7分

比較成功地做到了舉重若輕。結尾在結局公布了之後,插入了鄧麗君的日語歌曲。除了歌詞本身所擁有的意義與影片結尾構成關聯外,鄧麗君用日語演唱的口音及其音色也與電影形成共振。

西帕克

7分

以喜劇的方式去拍攝一個略為悲傷的選題,在異國他鄉尋找一段過往。專注於第一代戰後遺孤在日本的現狀,作為日本人的他們卻有著完全中國式的生活方式,是真正沒有家的人。奶奶把海蟹放生到湖裡,只能讓它自己適應,這也是每個背井離鄉者所必須面對的狀況。

無念

7分

依舊發揮穩健,延續了前作「找尋」的母題和創作上的巧思,凝視,行走,繼續用溫柔的喜劇風格來包裹傷痛,同時進一步拓寬人物關係的可能性。一個模糊了身份的人,一個只存在於記憶中的人,姓名不只是身份的象徵,更是存在的依據,在尋找的過程中,麗華不再是一個麥高芬式的符號,更是一個串聯國別文化、集體記憶、傷痛歷史的橋樑。沒有膠捲的相機是復刻歷史的幽魂視角,也是溝通現實與回憶的那道門。《菲洛梅娜》式的文化寓言,永遠存在於那些被遮蔽的深層角落裡。

歡樂分裂

7分

沿襲前作優點,依舊輕盈靈動,但處理更節制內斂,很多攜有淡淡幽默的小細節宛如生活中不經意卻值得玩味的靈光一現,呼應結尾夜遊長鏡高光,令人心碎而無奈——反轉,或幻滅,一切戲劇性最後都被抹平。

雖是戰孤&尋親題材,但更深層次則關乎「溝通」:1、置於異文化語境的語言溝通失效(海螃蟹/河水,跨國戀,認親失敗);2、訴諸肢體語言與表情/手勢的成功互動(為孩子們拍照,肉店動物聲,奶奶與吉澤互換照片)。所有外在的、直接的交流幾乎均無法言及心聲,而涌動於人們內在的、隱秘的情感碰撞,卻能越過藩籬障礙。

奈良風物甚美,其雋永氣質頗為契合此片基調,真有幾分河瀨直美之味;尤以祭祀一段最出人意料,並不遵循觀影經驗,在急促的鼓聲中突轉漫步長街,最愛的一段。可惜英澤的表現比《米花之味》退步,看起來很拘束。

鵬飛前作《米花之味》

8.5

6.5分

其實蠻喜歡前面接近輕喜劇的風格,但是中後部分基調是哀婉、悲傷的,以至於又顯得割裂

沒十斤公爵

3.0分

追尋離去的遺孤=搜尋一個名字=搜尋無法被挽回的歷史。消失的膠捲,以及日式房屋上的衛星接收器是歷史/記憶幽靈的媒介考古學表述。而在鵬飛的《又見奈良》中,擬日式泛散步電影的表象下實際上是相當紮實,甚至可以說相當老套的好萊塢公路片結構,無法從中看到任何其他影評人所謂的「河瀨直美接班」感。

那麼,令人困惑的是,既然鵬飛有能力用鏡頭語言講述,為什麼會在開場插入一段相當突兀且拙劣的動畫?這個問題在隨後,《林海雪原》的唱段在日式榻榻米居間內出現之時得到了解答,它是一部以淚水進行規訓的主旋律,甚至是一種潛在的霸權主義,一個想像的,逐漸被漢語全面覆蓋的日本,以及對戰時「滿映」遲來的反擊,並以一種勝利的姿態召回1960——1970s的中國作為「救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Al2VXgBMMueE88v2Y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