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箭在弦上,必有一傷,成熟的人,有四不爭

2020-03-22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文/民生周刊

老子《道德經》中曾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天下的道理,不爭往往會經常取勝。

可還是會有人覺得,不爭是「窩囊」,不爭得不到,不爭心不快。

「唯其不爭,天下莫能之爭!」有時的不爭,是蓄勢待發的積累,更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智慧。在生活中,是我們的,我們不必爭;不是我們的,我們爭不來。

爭執一起,必有一傷。成熟的人,往往都不與這四種人相爭。

不與父母爭勝負

《三字經》中曾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喚我們,我們不應遲緩;父母命令我們,我們不應懶惰;父母教導我們,我們需要靜聽;父母責備我們,我們需要順從。

可當我們成年以後,接觸的人和事越來越多,懂的道理也越來越多,在面對父母的諄諄教導時,覺得他們做的不對的地方,我們總是想反駁他們。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新事物的學習和積累漸漸強於父母,所以在有些事情上會覺得父母做得不夠完美。

父母年齡已大,何必跟他們爭個勝負呢?他們時常跟我們嘮叨,說到底,還是為了我們好。

父母對子女的愛沒有錯,只是他們的方式或方法欠妥當。爭執一起,必有一傷,即使勝了,又如何呢。

孟子曰,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不與愛人爭得失

楊絳在《我們仨》里說過這樣的小事:「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後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夫妻相處總會有分歧,一定要爭個對錯,殊不知,贏得了結果,卻輸了感情,自己也落個不愉快。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對一些小事上綱上線:妻子去學瑜伽班,丈夫非說買個墊子回家練;丈夫要去外面吃飯,妻子非說外面餐館存在地溝油;妻子說大海很漂亮,丈夫非說大海淹死過很多人…

這樣的事情,誰對誰錯?其實都沒有錯,不過是看法不同,小事而已。

和伴侶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論不休,不歡而散之後,總有人問起:好的婚姻,到底是什麼樣的?

有人可能會回答是三觀相合。好的婚姻三觀固然重要,但比三觀相合更重要的,是會「不爭對錯」。

一對老夫妻吵架,丈夫總讓著妻子。妻子問:「明明知道我錯了,為什麼還讓著我。」

丈夫說:「因為我怕吵贏了,輸了感情,丟了你,我就輸了人生。」

不與自己爭快慢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早點達成自己的目標。於是,我們會選擇走捷徑,選擇透支自己所能透支的來多爭得更多想要的。

最終,「捷徑」把我們帶進死胡同。證明能力的方式有千萬種,犧牲自己是最愚蠢的那一種。

曾國藩16歲開始參加科舉,考了7次才勉強考中倒數第二名。而與他同時代的李鴻章,17歲中秀才;張之洞,16歲中秀才;左宗棠,14歲縣試第一;梁啟超,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

天資不如人,那就一天一天努力,慢慢熬。書本不舍,苦學不輟,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於,在28歲那年,曾國藩考中進士,躋身翰林院。

31歲時,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極為苛刻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普通人堅持幾天,幾個月已非易事,曾國藩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做任何事,不急不躁,一步步走,才能不斷精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熬」是上天的禮物,命運的饋贈。

做人做事,不要被任何人和事所迷惑,一步一個腳印走好自己的路,終有一天,便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與合夥爭多少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向虞國贈送了美玉和駿馬,希望可以借道討伐虢國。

虞國軍師宮之奇勸諫國君,虞虢兩國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千萬不要借道。結果虞國國君貪戀眼前的美玉和駿馬,借路於晉。

後來,晉國滅掉了虢國,緊接著,又滅掉了虞國。虞國國君也成了晉國的俘虜。

「不求非分之福,不貪無故之獲」。自己以為的小便宜,很多時候是別人的圈套。他們用一點小恩小惠誘惑上鉤,使得人不知不覺地上當受騙。

天上不會掉餡餅,想占小便宜的人往往更容易吃大虧。

「世事虧乃福,人情淡始長」。占別人一點便宜,消耗的卻是得來不易的人情和信任。

人到中年,慢慢才會明白,懂得吃虧,是一個人的福分。

俞敏洪大學裡無條件幫舍友打了四年水,打掃了四年衛生。很多人說他傻,但是他創業的時候,當年的同學都選擇從美國回來幫他。

李嘉誠的兒子向他請教生意經,李嘉誠說:一個生意,如果應該拿十分,最終他只會拿九分,讓一分給人。

看似吃虧,實則獲得了更大的發展。

為他人謀取最大的利益,就是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主播:王文彬

東北大學藝術學碩士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京博國學(ID:jign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ziqAXEBnkjnB-0z4F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