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猝死高危患者?這8種不可忽視|識「圖」尋蹤

2019-12-02     醫脈通心內頻道
演員高以翔的不幸離世,又觸動了一大批中青年人的敏感神經。「心臟性猝死」這個飄忽不定的死神,說不準何時,以何種方式,就降臨在了一個看起來健康的人頭上。

作者:何金山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這個人在幾個小時前,可能還在錄製節目,或者跑步鍛鍊,又或者為其他人看病,他可能是一個演員,一個工程師,一個科學家,也可能是一個醫生,他可能是校園裡孩子的父親,家裡老人的女兒,又或者是妻子深愛的丈夫,但在死神降臨的一瞬間,一切都沒有意義了,無論什麼職業,什麼角色,無論你已取得多大的成就,都瞬間化為虛無,這正是心臟性猝死這個死神最恐怖的地方。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心臟性猝死面前,卻不

我們關心的是,哪些因素,會增加心臟性猝死的風險,哪些人,發生心臟性猝死的危險更大

所謂心臟性猝死,是由於心臟功能障礙導致的突然不可預期的死亡。而心臟的功能障礙,可由心臟不同的結構所導致,如心肌的問題、瓣膜的問題、心臟血管的問題,以及最重要卻常容易被忽略的心臟傳導系統的問題(圖1)。各個結構對應的臨床常見疾病分別為肥厚型心肌病、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脫垂、冠心病、室速、室顫和各種離子通道病等。

圖1 心肌、瓣膜、心臟血管和傳導系統各個部位的異常,都可能造成心臟性猝死

對於心臟性猝死來說,有三個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1既往曾發生過心絞痛或心梗

75%的猝死病例曾發生過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後的6個月內,是猝死風險最高的時期。

2明確診斷的冠心病

接近80%的猝死都是由冠心病導致的,因而吸煙、早發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些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也是心臟性猝死的危險因素。

3既往曾發生過心臟驟停

既往曾發生過心臟驟停,心肺復甦搶救過來的患者,沒有可糾正的可逆誘因,1年內再發心臟驟停的機率高達70%。

因而,對於這些患者,需要植入ICD進行猝死預防,因為患者不可能每次都如此幸運,成功從死神的手裡逃脫。

其他容易發生心臟性猝死的因素包括:

4遺傳性心律失常

(患有遺傳性心律失常或具有遺傳性心律失常的家族史)

無論長QT綜合徵、Brugada綜合徵還是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CPVT)的患者,發生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的風險都明顯增高,這些患者的家屬,可能平時沒有症狀,但可能以心臟性猝死為首發表現,因而明確診斷的遺傳性心律失常,對家屬的篩查也是治療的一部分。

5診斷為肥厚型或擴張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為導致青年猝死的最常見原因,其導致心臟性猝死有兩大類原因——機械上的梗阻和惡性的心律失常,惡性心律失常更為常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室間隔不對稱性肥厚,會阻礙血液經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嚴重的肥厚可造成左室射血的明顯減少,誘發猝死。同時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伴有電學的不穩定性,容易發生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造成心臟驟停而死亡。

擴張型心肌病發病率低於肥厚型心肌病,但臨床並不少見,當其發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室速或室顫後,也可造成心臟性猝死。而11月29日在北京地鐵2號線一名乘客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死亡,據報道,該乘客就患有擴張型心肌病。

6患有三度房室阻滯等緩慢性心律失常

三度房室阻滯,在心律慢之後,一方面可由於長時間的停搏而死亡,同時其繼發QT間期延長,發生間斷扭轉型室速,也是心臟性猝死的一個原因——緩慢的心律失常,但導致死亡的,可能是由其繼發的快。

7預激綜合徵

預激綜合徵本身伴有的窄QRS波室上速,可造成反覆的心悸,但不致命,可是如果旁道的不應期短,預激綜合徵伴有房顫前傳時,可由於過快的心室率造成室顫而猝死,因而在2019年的室上速管理指南中,建議對無症狀的預激綜合徵患者,也需要進行電生理檢查和治療,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8心力衰竭,EF值降低

無論是心肌病變也好,還是缺血性心肌病,當已經造成了心衰和射血分數(EF)值降低之後,心臟性猝死風險就已經明顯升高了。

EF值是無創指標中,心臟性猝死最強的預測因子,當EF值低於30%時,即使沒有發生過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也建議植入ICD進行猝死預防,就是這個道理。

說了這麼多,幾乎還是圍繞著心臟的疾病或異常狀態在談,但心臟性猝死,是在心臟病變的基礎上,加之不良生活方式的誘因,比如吸煙、熬夜,比如不適當的運動,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這些因素或造成了心臟的病變(冠心病),或促成了室速、室顫的發作,但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當猝死發生後,原發的心臟病和誘發因素,哪個起的作用更大,在這一個患者身上,似乎已經沒有比較的價值,所以心臟病和誘發因素,都重要,能治療的,都要治療,能糾正的,都要糾正,由於篇幅限制,關於生活方式的不良因素,我們會單獨介紹。

希望我們都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心臟,識別危險,遠離猝死!

參考文獻:

[1] Bagnall RD, Weintraub RG, Ingles J,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N Engl J Med 2016; 374: 2441–2452.

[2] Mark Dennis, Alexander Elder, Christopher Semsarian, et al. A 10-year review of sudden death during sporting activities. Heart Rhythm 2018; 15: 1477–1483.

[3] Semsarian C, Sweeting J, Ackerman MJ.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BMJ 2015; 350: h1218.

[4] Maron BJ, Doerer JJ, Haas TS, et al. Sudden deaths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s: analysis of 1866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2006. Circulation 2009; 119: 1085–1092.

[5] Harmon KG, Asif IM, Maleszewski JJ, et al. Incidence and etiology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in high school athle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yo Clin Proc 2016; 91: 1493–1502.

[6] Van Brabandt H, Desomer A, Gerkens S, Neyt M. Harms and benefits of screening young people to prevent sudden cardiac death. BMJ 2016; 353: i1156.

[7] Marijon E, Tafflet M, Celermajer DS, et al. Sports-related sudden dea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irculation 2011; 124: 672–68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zHHxG4BMH2_cNUgze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