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運動量越來越少,特別是那些長期坐「辦公室」的職業。
科學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是心血管病的確定危險因素,約1/3的缺血性心臟病與缺乏運動有關。
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直接保護作用,主要是維護血管內皮功能和抗氧化作用;
間接保護作用,主要是增加心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降壓、降糖、降脂、減肥等;
經常運動可提高人體對突然缺氧的耐受能力。
相信任何一個心臟科醫生都會發現,在我國,部分中老年人常有一些錯誤理論,無論健康與否,每年定期輸注「營養液」,疏通血管、融化血栓,這都是錯誤的觀點,真心不如好好運動!
有如下幾個方面:
不管年齡大小,都應該堅持適量的有效運動,每周至少5天,每天30-45分鐘。
要經常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打球等等,運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包括5-10分鐘的輕度熱身活動、20-30分鐘的耐力活動時間、5分鐘左右的恢復時間。
需要把握運動的「量」,懂得「適量」,要循序漸進。這點需要根據個體情況而定,特別是身體狀態欠佳的人群。而且,運動量要適當。研究表明,低至中度強度運動量對心血管保護的益處最強(低運動量:每周4-5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中等運動量:每周≥3次,每次持續40-60 分鐘。)
任何人群,都要注意運動時出現的不良反應。即使是正常健康人,如需參加劇烈運動,也有必要完善一些心臟方面的檢查,如心臟超聲、心電圖運動試驗等。而心臟病患者,需要根據醫生建議,制定一套循序漸進的運動計劃。
在運動時,如心率突然變快或變慢;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胸痛、胸悶氣短等疑似心絞痛症狀;突發眩暈、頭痛、單側肢體活動障礙等,都要立即就診,以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有氧代謝運動的「質」就是在鍛鍊中心率要達到「有效心率範圍」,並在這個區域保持20分鐘以上。
運動時,心率在最大心率的50%以下時,健身效果不明顯;
有效健身的心率應當達到最大心率的50%以上;
保持脈搏在最大心率的60%~70%範圍內,可防範不良事件的發生;
當心跳達到最大心率的80%,心臟負擔明顯增加,為了防止事故,要慎重;最好不要超過85%。
運動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要突擊作業。
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身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量。
從小運動量開始(選擇最大心率的百分數低一些),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再逐步加大運動量,不斷提高健身效果。
為了健康,人們應該保持一定運動量,堅持長期鍛鍊,建議鍛鍊時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70%。
將右手中間三個手指的指肚輕輕放在頸部(鎖骨上面)或左手的手腕處,就可以數出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即心率。
也可以直接將手放在胸部摸到心臟,然後數15秒鐘,得數乘以4。
除非有特別的儀器,人在運動中是無法自測心率脈搏的。
最可行的方法是在運動剛結束時立即把脈,數15秒鐘乘以4。通常,從停下來到摸到脈搏、看錶,需要15秒~20秒,建議在測得的心率數再加上10%。
舉例來說,測出15秒鐘的心率為40,乘以4是160,再加上16(160╳10%),就得到運動中的心率是每分鐘176次。
當然更便捷的方法可以選擇可以測心率的運動手環類設備。
有氧代謝運動的「量」就是每天至少持續20分鐘的耐力運動,每周3次;
每周4次,每次20分鐘,收效更明顯;
每周5次,每次20~30分鐘,進步最快。
沒必要天天練,因為天天鍛鍊的成效不比每周鍛鍊5次大多少,反而增加受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