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2020-11-28     大國爭霸

原標題: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自人類誕生以來,戰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規模龐大的戰爭,卻是空前的。此次大戰歷時1565天,有多達33個國家參戰,超過15億人口捲入戰爭的漩渦中。整個一戰,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失蹤人口超過500萬。回望歷史,一戰的開啟得從資本主義帝國的侵略野心說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得益於第2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再加上德國經過王朝戰爭(1864—1871年),獲得穩定的政治局面以及統一的國內市場,有利於發展經濟;另外,德國還在普法戰爭(1870年法德戰爭)中得到了法國的五十億法郎賠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同時還得到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阿爾薩斯和洛林是法國22個大區之一,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此處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區內有著機械、汽車、鋼鐵、石油化工等重要工業,當年的富裕程度是法國大區的第二位,僅次於巴黎大區。德國奪取這一大區,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進而最終推動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德國超過法國成為「中歐帝國」。再加上當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統治,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沉迷對外侵略,民眾也樂意推動重工業和軍事發展,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開啟跳躍式發展模式。

德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國力也日益強大,渴望成為世界新霸主。此時的德國雖經濟地位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個大國夾在中間,再加上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建立一個新的秩序。德皇威廉二世的首相比洛曾宣稱;「我們德國滿足於天空和海洋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要擁有陽光下的地盤。」

成為「中歐帝國」後,德國開始布局,積極拉攏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等國家。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簽署了「同盟條約」,該條約帶有明顯反俄性質,既是為了捍衛利益,又可實施侵略。俄國在沙皇統治時期,急於在大西洋找到一個出海口,進而稱霸海上,不過德國和奧匈帝國分別占據了波羅的海以及黑海的出海口,所以三方在利益上有矛盾。同時俄國又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德奧尋求機會侵略。後來,義大利又在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時敗下陣來,打不過法國又想出氣,於是抱上了德國的大腿,找機會合作對抗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因綜合實力最強,成為同盟的核心。三國開始為侵略殖民作準備,加緊了擴軍備戰。

當時的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英國嗅到了危機,不願將殖民地拱手讓人,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迅速尋求同盟者,本來在普法戰爭和突尼西亞問題上與德奧有恩怨的法國積極響應,1904年英法簽署協約。同時受到同盟國威脅的俄國,擔心一旦放任德奧合作,自己出入海峽就會受到限制,並且俄日戰爭和1905年革命後,俄國在經濟上本身就依賴英法兩國,有著共同利益,又有合作共識的英法俄組成協約國。1907年英俄簽署協約,協約國集團由此誕生。

兩股對抗勢力在亞歐大陸明爭暗鬥,毫不掩飾自己的侵略野心,他們急切地盼望著戰爭,終於時機來了。1914年6月28日,一列壯觀的車隊正向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市區駛去,車上坐的是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以及他的妻子,斐迪南是一個狂妄的軍國主義分子,妄想吞併塞爾維亞。此次前來波士尼亞就是檢閱軍隊,並舉行一場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此舉激起了塞爾維亞愛國青年的憤怒,19歲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趁機用手槍擊中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當天中午斐迪南夫婦死亡。奧匈帝國來不及悲痛,反而藉此向塞爾維亞宣戰,早已迫不及待的俄法德英等國迅速回應,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戰爭爆發前夕,兩大軍事集團加緊擴充准軍備,交戰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協約國占明顯優勢。19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英法俄三國(包含殖民地),總人口為7.045億人,動員陸軍兵力為977.7萬人,德奧兩國(包含殖民地)總人口為1.3億人,動員陸軍兵力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強於同盟國,當時英國有258架飛機,法國156架。俄國263架,三國累計飛機677架,而德奧基本上依靠德國僅有的232架飛機,再看海軍裝備,協約國有水面艦艇762艘、潛艇74艘,而德奧水面艦艇共計403艘,潛艇則為35艘。無論是參戰人數還是參戰軍備,協約國都要遠遠超過同盟國。

大戰爆發後,戰場集中在歐洲大陸,主要戰線是英法等國與德軍交戰對抗的西線,以及俄國軍隊同奧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交戰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德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為代表的西線戰場。該計劃是由德國元帥施里芬提出,他在戰前對兩大強敵法國和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法國雖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但其陸軍雄風不減,仍舊在歐洲大陸上處於領先位置。是德意志帝國的最大敵人。至於俄羅斯,優勢在於人多,其常年部署有600萬常規部隊,但劣勢在於裝備落後,並且戰略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不少俄羅斯士兵還用綁著尖刀的木棍做武器,而在同一時期,德國已經發展了毛瑟槍、克虜伯大炮等先進武器。且俄羅斯廣闊的領土加落後的鐵路網,使得該國在戰爭反應速度上較慢,似乎先行進攻俄羅斯是最佳方案。但俄羅斯惡劣的環境也不利於德軍前行,不可貿然進攻。經過謹慎的研究思考後,施里芬有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進攻法國,隨後再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根據他的推斷,俄羅斯需要至少6~8周才能完成針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德國正好可以利用這一時間段用力量對抗法國。

該計劃的基本內容是將德國兵力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和俄對抗的東線以及對抗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多達79個師,東線部隊僅有10個師(少量地方部隊)。西線顯然是進攻重點,而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其中右翼部隊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左翼部隊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此處距離巴黎僅135英里,有法國的重點防禦體系。而右翼則是德軍主力部隊,被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法德邊境線上。按照計劃,東線的德軍士兵會和奧匈帝國軍隊呼應牽制俄軍,進而幫助德國軍隊打破法國防禦體系直插內部。怎奈計劃趕不上變化,施里芬沒能等到計劃正式實施就壽終正寢。他的繼任者小毛奇,沒有根據現實情況作出合適的調整,反而因為謹小慎微減少右翼1/3的實力,給左翼增加了8個師部隊。並且他的判斷不夠迅速決絕,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的入侵戰線,部隊開到巴黎東面卻沒有加以包圍,導致德軍在正面突擊巴黎時遭到擊退(馬恩之戰)。而英、法以及比利時三國軍隊面對侵略,也表現得非常憤怒,全軍奮力抵抗,再加上俄軍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打算利用「時間差」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雙方互不相讓,德國也開始隨著戰事修改計劃,對戰雙方開啟了修築戰壕長期對峙的模式,逐漸轉入陣地戰。本期節目到此為止,關注我不迷路,下期為您接著講述一戰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Z-3DnYB2uKmW_kOqT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