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親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遭遇」:
很想知道娃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有什麼收穫。於是在他放學後,就會把心中的疑問一股腦兒地全部拋給他:
「老師講什麼了」「有沒有認真聽講」「有沒有被同學欺負」「交新朋友了嗎」「布置了啥作業「「今天開心嗎」……
但娃的反應,往往很平淡,或是三言兩語隨便應付下,或是不耐煩地直接走開。
前一陣兒,葉一茜吐槽女兒的微博引發了很多老母親的共鳴。
她和女兒去看了一場電影,結束後本想和女兒探討一下觀後感,結果每一個問題都遭遇了如下「終結式的聊天」。
看到葉一茜受到了「冷遇」,田亮躍躍欲試,覺得自己會得到不一樣的待遇,於是也跑去問女兒同樣的問題。
結果,同樣碰了一鼻子灰。
很多老母親都表示,太扎心了,自己和娃平時的對話模式就是這樣的。
其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尬聊」,與我們本身的提問有關。
那麼,怎樣問,才能讓孩子放學後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和他進行一次充分且愉快的溝通呢?
「提問」看起來簡單,其實也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
1
不要這樣問孩子
以下問題,都是讓孩子頭大的「錯誤提問」。
1、封閉式問題
像「今天在學校里開心嗎?」 「今天過得好不好?」這樣的問題,孩子都可以回答「開心/不開心」「好/不好」,就此結束談話。
朋友有次和我聊,有一陣子放學後,她總會問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孩子會答說:「很好」或者「不好。」
如果再繼續追問,孩子就會說:「我就不告訴你,而且誰也不說。」
交談戛然而止,她不僅什麼都沒問到,還多了一份焦慮。
像上面葉一茜和女兒的交流中,很多也是封閉式問題,比如「好看嗎」「感動嗎」……
這樣的問題不會引起開放式的討論,孩子只需回答「好」或「不好」,對話很難深入和延伸,我們自然也從中獲得不到什麼有效信息了。
2、負面問題
如,「今天是不是又搗亂了?」「是不是又被老師批評了?」……
如果孩子平時在班裡比較調皮,放學後興致也不高,我們往往就會問一些這樣的問題,打探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但這樣的提問會讓孩子抗拒進一步的交談,而且容易讓他把自己歸類為「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
而「今天哭了嗎?」「有沒有被欺負」……這樣的消極提問,則容易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到在學校時的不愉快經歷,從而讓孩子對學校產生牴觸心理。
3、沒有實質指向的問題
如,「你今天都做什麼了」。
這樣的問題比較空洞,孩子最容易答出的,就是剛剛做的一件事。
記得以前有一次放學後我問小川「今天都做了什麼」,小川只告訴我他五分鐘前放學時的情況。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用點心,研究一下學校的課程表,自然就可以問出更有指向性的問題,避免提問空洞了。
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經常能看到很多父母放學後接到孩子,就等不及會問這問那。
這時,其實並不是提問的好時機。
孩子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後,他們的小腦瓜會感到疲倦,也不想投入精力在一段對話中。這時提問,很難得到好的反饋。
所以,不如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在比較好的狀態下,來和你互動,回答你的問題。
2
這樣提問,孩子就會說不停
1、把提問變成家庭分享會
現在我們和小川聊學校的事,都是在回家後的飯桌旁或者臨睡前的床上,而不是在放學的路上。
我們不再是簡單的提問,而是在輕鬆平靜的氛圍里,全家人一起參與、分享。
我會說說自己一天的事情,小川也會說說他在學校印象最深刻的事。
這樣,他就會和我說很多細節:今天有他喜歡吃的西藍花,體育課讓他鍛鍊得很累,老師表揚了他,因為他畫畫很好……
試著把對孩子的提問,變成每天一次的家庭生活分享會,而不是路上匆匆的提問和回答。
當你願意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憂傷時,孩子自然也會把自己的心交出來,說出自己在學校究竟過得怎麼樣。
無論是為對方開心、安慰,還是提出建議,都是一家人最溫暖的時刻。
2、問開放式的問題
可以用這樣的開放式問題代替封閉式的提問:
「老師今天說的最多的事是什麼?」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什麼?」
「我看到你今天的畫很漂亮,你是怎麼畫的?」
這樣,就可以把話題向著更具體的內容延伸,孩子更容易講出自己學習和生活的詳細情況,讓我們掌握他的成長程度,也能在具體的事情上給孩子激勵、建議或表揚。
並且,讓孩子感受到:無論遇到了什麼事,父母都會一直在背後支持他。
3、問「小」不問「大」
像一些比較空洞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做了什麼」「今天感覺怎麼樣」,孩子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不妨問孩子一些具體的「小問題」,如:
對於還在幼兒園的娃,我們可以和孩子溝通一些這樣的細節:今天在學校學會唱什麼歌了?今天有跳舞嗎?班裡哪個小朋友跑得更快?……
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娃,我們可以和他們聊:今天體育課是鍛鍊跳遠了嗎,你們新來的語文老師姓什麼,你們的民樂團有多少個孩子參加,你知道他們的姓名嗎……
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與他們溝通:你最喜歡學校的哪個興趣課,你們語文老師講課是不是非常幽默風趣……
你會發現,這樣問孩子,你們之間可說的話會越來越多,心理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4、以孩子喜歡的方式提問
小川有時候也會對我的提問不感興趣。這時我會換一些問法,比如:
「如果你是秦孝公(他最近狂迷《大秦帝國》),你會選你們班上誰來做衛鞅?」
這下小川可來精神了,說了幾個小朋友的名字,「他們都是班上很聰明的同學。」
然後,他開始滔滔不絕地告訴我他在學校的事了。
類似下面這種好玩的腦洞問題,都是孩子喜歡的:
「如果你要當老師,你會怎麼安排今天課程和活動?」
「今天的課,你希望哪個超級英雄來當你的老師?」
「你想去掉今天的哪一節課,為什麼?」
看起來有些無厘頭,但我們在和孩子的對話中,可以發現:在學校里誰是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歡什麼課,不喜歡什麼課,在學校里遇到了什麼困難……
是不是比略顯單調的正常提問,要有意思得多呢?
5、玩「問題罐」遊戲
可以試試這個更有趣的「家庭生活分享會」提問方式:玩遊戲。
在家裡準備一個「問題罐」,把寫好問題的紙條放進去,放學後讓孩子從裡面抓一個紙條,然後回答紙條上的問題。
這樣玩的好處是:孩子再也不會拒絕回答你的問題啦~
下面是常見的10個問題:
「問題罐」最好是全家人一起玩的遊戲。每個人都能參與,都能設計問題,抽到後必須回答。
用這種方式分享全家人一天的見聞,慢慢變成一個固有的習慣,一個小小的家庭儀式。
3
傾聽比提問,更重要
以上分享的是和孩子溝通的提問技巧,但其實在技巧之上,還有更深層次、同樣需要我們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我們詢問孩子學校的事,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我」想知道他表現如何,還是為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當我們的立場更多偏向前者時,我們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常常是封閉、負面和籠統的。
有時,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從孩子那裡得到肯定的答案,「噢,你在學校挺好。那我就放心了。」有時,我們的詢問會隱含著一絲「威脅」的意味,「別給我在學校搗亂,我可看著你呢!」
這樣「以我為中心」的詢問,往往問的都是「我們想知道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主動跟我們做的溝通。
我們總想知道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孩子想和我們聊聊,他和同桌一起玩的小遊戲。認為那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可能會選擇忽視或者敷衍應對。長此以往,孩子會因為他的溝通需求一再得不到滿足,而慢慢放棄溝通的慾望,不再響應我們的提問。
但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以幫助他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去關心和詢問他,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這時,提問只是拋磚引玉,我們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傾聽。
聽孩子講他在學校的經歷、他關注的事情、他的喜怒哀樂,從中發現他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那些他一個人handle不了,可能傷害到他的事情。
實在看過很多悲劇,在學校被同學霸凌、被老師錯誤對待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身心很受傷,最後甚至傷害自己。
不想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我們要問問他學校的事情。
這樣做,不是為了評價、表揚或是懲罰他,而是為了幫助他在學校過的更好、更愉快。
所以,每天的談心都別忘了問孩子一句:「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地方嗎?」
兒童心理學家Claire Horsey曾說,當父母會問問題,每天其實只需要12分鐘,就能與孩子實現良好而充分的溝通。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的是我們的關注、愛與關懷。
我們不能代替孩子過自己的人生,但在孩子走向獨立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可以成為他的引路人。
唯有在潛移默化、敞開心扉的交流中,孩子才會對我們產生沒有保留的信任。
這一切,要從提一個好問題開始。
來源:小板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