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到7歲的時候,他的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的方式就已經基本定型了,所以,要趕在6歲前,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
一般來說,培養孩子的「三心十慣」就足夠。
所謂「三心」,則是孩子面對生活的心態,「十慣」就是生活習慣。做父母的不圖孩子必須擁有榮華富貴,但是將來能夠生活的幸福才最重要,所以就來說說這「三心十慣」分別是什麼。
「三心」
靜心
如果要做好一件事,就需要投入,而投入是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
就拿女孩子上初中之後的成績來說吧。小學的時候可能一直名列前茅,上了初中之後,先開始成績可能還不錯,慢慢地,卻被班裡的一些男生趕超。一方面是男生們「開竅」了,知道學習了,另一方面是女生自己退步了。
因為到初中時的這個年紀,女孩兒的心理發生巨大的變化,她們的價值觀在這個時期最容易被動搖,靜不下心來,總是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干擾。可能這個時期的女孩子會更叛逆,而且還會互相攀比,把原本應該放在學習上的心,分散的開來,無法靜心,所以學習成績出現下滑。
如果可以讓孩子靜下心來,很多事情都能夠處理好,所以,爸爸媽媽們,要注意教給孩子,如何做到心靜。因為這是一個人認真的前提。
信心
有信心的人,到哪裡都有底氣。
自信的人,才能有信心去做好事情,不怕困難,勇於挑戰。而信心從來不是孩子自己養成的,而是爸爸媽媽給予的。在於日常的鼓勵和誇獎。
不敢做的事多鼓勵,做好的事多誇獎,誇讚孩子完成這件事的過程有多努力,不夸孩子聰明、不夸孩子真棒,這才是正確的誇讚方式。讓孩子活的自信,才能不被外界的誘惑所迷惑。
平常心
平常心是當生活中遇到煩心事時所必備的一種心態,無論什麼困難挫折,放寬心,用平常心去面對,就有重新去挑戰的勇氣。
任何事,報以平常心,不卑不亢、不糾結、不止步,這就是面對生活中未知困難的良好心態。擁有平常心的人,在生活中也容易得到驚喜,過得比別人開心,這樣的人,運氣也不會太差哦~
「十慣」
要說習慣,這是逼著孩子養成的,因為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不用學,所以需要爸爸媽媽去逼一把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句話,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就會說,但是會說不代表會做。爸爸媽媽應該留給孩子自己做的機會。不要什麼都「包辦」。例如教孩子穿衣服、繫鞋帶。
良好的時間觀念
任何事情趕早不趕晚,提前做籌備,總比慌慌張張要好。給事情留足時間,因為充裕的時間總是可以應對突發事件。
培養孩子有規律地去生活
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是身體健康的根本。除此以外,學習習慣、四維習慣,都是可以培養的,只要父母願意花時間去培養。
養成閱讀習慣
「書中自有黃金屋」,小的時候,讀繪本,慢慢過渡到篇幅較長的圖文,這能幫孩子積累詞彙,增加語感。也是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好方法。
主動分擔家務
家務活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一種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中一員,需要承擔一人份的家務活。而且做家務也是為了讓孩子在以後可以獨立生活,能夠把自己照顧好。這對孩子成年之後成家立業也有幫助。
善於傾聽、不插嘴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進入語言爆發期,總想說話,經常插話,特別沒眼色。所以,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懂得傾聽,別人說完後,自己再說,這是最起碼的社交原則。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這樣的人在以後的人際交往方面也會比較出眾哦。
勇於提出問題
還三四歲的時候變身「十萬個為什麼」,爸爸媽媽要有耐心,這是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勇於提問的一種方式。什麼事情不知道不清楚,要敢於詢問大人,尋求得到回答,而不是自己猜測猜疑。如果無法需求別人的幫忙,那就需要自己去想辦法,大科學家、發明家們就都保有一顆好奇心和勇於提問的精神。
控制情緒
「衝動是魔鬼」,會控制情緒的人,才能成就大事,孩子小,脾氣大,是孩子的「通病」,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差,需要發泄,但是發泄要分時間地點,這還需要爸爸媽媽們一點點引導。
學會反省,知錯能改
只知錯不夠,要會改,爸爸媽媽要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如何去改正。儘量做到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
懂得取捨、不貪心
有舍才有得,並不是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所以要懂得取捨,明確自己的目標。
為了讓孩子能在以後更好的立足社會,孩子6歲前,爸爸媽媽就行動起來吧!
歡迎加入福林媽咪粉絲圈,來和育兒大咖還有志同道合的寶媽們一起來交流育兒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