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有網友分享一段視頻,媽媽追到客廳喊兒子過來把粥喝完,爸爸在一旁的沙發上打遊戲,聞言順口吐槽:
「就粥啊,都是碳水。」
言下之意是嫌棄寶媽給兒子做的飯沒營養。
只見寶媽愣了一秒後,果斷地把碗放下,然後拉起老公就開始「揍」,家裡頓時響起了爸爸的哀嚎聲……
評論區的網友都說,這頓打挨得不冤。
你說你不打遊戲就打遊戲吧,不幫忙還要多嘴,老婆不生氣才怪了。
這種感受,很多寶媽都有體會,說起來好像沒什麼,但是遇到這種「光動嘴不動手」,以為孩子這麼好帶的人,真的很讓人氣悶。
不過,這位寶媽能夠看到自己的情緒,並且正確及時地發泄出來,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最怕的是發泄不出來,這股怒氣轉移向孩子。
記得有一次,一個平常的夜晚,我陪兒子讀繪本,過了平常的睡覺時間,兒子依然不想放下手中的繪本,說讀完這本再去睡,我便依了他。
此時,老公一直在看手機,不知道在忙什麼。
沒過一會兒,他走出來看到我們,帶著一絲不滿與焦躁,說:「幾點了,還不睡覺?」
那一刻,我內心的平靜被打破,我覺得很煩很生氣。
但我明明是在生老公的氣,生氣他不陪孩子還反過來對我們指手畫腳,生氣他每天下班回來還一直忙工作……
但是我卻不知道怎麼爭辯,於是抱起兒子就去洗刷。
兒子不願意,大聲哭起來。
我說:「你沒聽到你爸說什麼嗎,還不趕緊洗刷睡覺!」
說完以後,看著兒子傷心委屈的樣子,我也很內疚,內疚自己不該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趕緊抱抱他,兒子卻突然摟住我的脖子說:「媽媽,你開心一點。」
我心裡更酸澀了,覺得自己還沒一個孩子懂事。
我撫摸著兒子的頭,說:「媽媽沒有不開心,對不起寶貝,是媽媽錯了,以後媽媽不會這樣了。」
兒子抱著我流眼淚,我心都碎了。
孩子才幾歲,我怎麼能夠這樣對他呢?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你對孩子發過這些無名火嗎?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發的無名火,根源都不在孩子身上。
下面的場景,是否很熟悉呢:
爸爸下班回家,剛打開家門,孩子跑過去拉著爸爸要一起玩,但是爸爸卻氣急敗壞地說:「一邊待著去,我太累了!」
媽媽在廚房做飯,孩子拿著一個玩具跑過來,說不知道怎麼弄。媽媽不耐煩地說:「等會兒,沒看到我在做飯嗎?」
晚飯後,媽媽催促孩子進屋寫作業,可孩子沒有馬上動身,媽媽便開始發火:「我一天天這麼累,你能不能自覺點,別讓我催!」
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多到數不清,多到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常態。
一盆盆冷水澆下去,會把孩子對生活的熱情撲滅。
有的人說,每天一睜開眼就是處理不完的事情,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瑣事、孩子的管教、夫妻感情中的雞毛蒜皮……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為情緒爆發的導火索。
我們都知道負面情緒不能在心裡積壓太久,要懂得宣洩,但是一定要合理宣洩。
運動、溝通、美食、看劇、逛街……宣洩情緒的方式有很多,最差勁的一種就是對著身邊人發脾氣,尤其是對孩子發脾氣。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乖巧、懂事,但又總在孩子面前失控崩潰。
前一秒還對孩子和顏悅色,小一秒就變得凶神惡煞,任誰都無法接受這樣的情緒轉變,幼小的孩子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他只知道爸爸媽媽對著他發脾氣很可怕,也很疑惑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變得不安、沒有安全感。
爸爸媽媽經常吵架,或者父母總是喜歡發脾氣的孩子,多會表現出膽怯、孤僻、不願與人交流,他們喜歡獨處,內心又極度不安。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那麼萬事順心,夫妻兩個人的生活,就是充滿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解決的麻煩和問題。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人的問題就該用成熟的方式去解決,衝著孩子發火算什麼本事呢?
這句話說給自己,也說給犯過同樣錯誤的父母。
如同文章一開始講述我自己的故事,我完全可以先照顧孩子睡覺,讓她擁有一個甜美的夢。然後再與丈夫溝通我們的問題。
我甚至可以直接對丈夫說出我的想法,然後共同化解矛盾。
但是我卻意氣用事,選擇了最不好的方式,將傷害轉嫁到了孩子身上。
生活縱使一地雞毛,但智慧的人總能紮成漂亮的雞毛撣子。
願天下父母共勉,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悅的成長環境。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標榜自己很愛孩子,其實孩子愛我們更多。
就像很多孩子明明在被媽媽訓斥,還依然伸著胳膊喊媽媽抱抱。我們擅作主張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不要辜負了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和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