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孩子老發脾氣----也許這是好事

2019-09-04     引領腦力風暴

我們很難對什麼事情都持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總是主觀地判斷一些事情是百害而無一益的。尤其是當了媽媽之後,當自己的焦慮碰上孩子的小脾氣之後,心情更是分分鐘被惹毛的節奏。

我們會認為:這麼小的孩子脾氣就這麼暴躁,長大了還了得?

其實,我們都對孩子發脾氣有一些誤解,脾氣發出來總比憋著好。而且,它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恐怖誇張,甚至還有好處呢!

01

發脾氣很健康

「愛發脾氣」幾乎是所有媽媽對自家孩子的一致評價吧。可實際上,「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沒有哪個小孩子無緣無故只想氣你,「發脾氣哭鬧」只是他們的一種溝通方式。

小時候常發脾氣哭鬧,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最近,有句流行的話叫:「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發脾氣哭鬧的時候,淚水裡包含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從身體里釋放壓力。

有研究表明,眼淚可以降血壓,促進心理狀態的平衡。

02

爆發出來比憋著更好

在網絡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

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

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可媛媛仍就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孩子發脾氣往往會激怒大人,如果我們用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讓孩子的情緒無處表達,憤怒和恐懼就會內化成一股洪流。

孩子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不管大人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除非你順著他來,可是他的要求你又不可能滿足。

這時候,他勃然大怒,你毫無辦法。可神奇的是,等他全部釋放過後,你會發現,誒?他心情不錯嘛。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03

發脾氣能讓孩子更專注

有時候孩子們發脾氣,是因為沒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沮喪。比如學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摔又不停地想站起來。

最後哭了,哭不是因為疼,而是因為生氣。

脾氣爆發之後,他並沒有放棄不玩,而是理清思路重新開始。

我很喜歡的書《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當孩子不能再專注一件事時,通常是有情緒上的阻礙。」

有研究表明,學習必須是在孩子心情愉悅、放鬆時發生的。反之,學習效果就很差。

不妨讓孩子的情緒經常釋放,這樣他們才能更專注。

04

跟你發脾氣說明孩子信任你

孩子開始哭鬧前,常常是因為我們說了「No」。比如「要睡覺了不能再吃餅乾了」;「我們不能再玩了,遊樂場馬上關門了」;「你不能看電視了,你已經看了半小時了」……

雖然我們要想辦法避免說很多「不要,不行」,可必要時,我們也要給孩子樹立規則和邊界。

孩子一鬧,那就再吃一塊餅乾吧……一兩次下來,孩子也學聰明了。原來哭鬧是可以得到好處的,他們就學會利用哭鬧來敲詐我們。

那怎麼辦?我們可以蹲下來,用共情大法:

「我知道你不想走,這裡很好玩。」

「可是怎麼辦呢?我們來想想辦法。」

「要不我們明天再來玩一次?」

蹲下去,柔和地和他親密對話,說出他內心的想法,肯定他不高興的理由,再引導他想想為什麼不可這麼做,可以怎麼做。

一方面,我們在引導孩子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一方面,我們也在示範怎樣控制情緒。但我們的原則沒變對吧?說「No」還是「No」。

想想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壓抑的情感,壓抑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壓抑就不會被打罵了,但經常壓抑,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心理疾病。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理問題特別多。

05

常在家發脾氣的孩子,在外面更成熟

不知道媽媽們發現沒,在家一天發飆800遍的孩子,在外面卻很「慫」。很少給你找事,或者在商場裡非要什麼東西不可。典型的「窩裡橫」。

其實,這就是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啊。只是開始時可能很笨拙,漸漸地,他們在公開場合發飆越來越少。

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變現得越好。

所以,如果你家有一個常發脾氣的小魔頭,那麼恭喜你,這是好事。一個不發脾氣的小綿羊,才不是我們想要的。

你家寶寶愛發脾氣嗎?

你們平時怎麼應對的?歡迎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Y-0EG0BJleJMoPMhD0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