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在講述歷史故事、歷史事件,特別是在歷史研究、考古研究、歷史文化研究中,城池、城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可以說是研究中國歷史問題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但就是這樣一個歷史基礎概念,在歷史學界的解讀中,卻發生根本性的錯誤,將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特別是夏朝歷史研究破解工作引入歧途。
中國歷史學界對城池的解釋,一座城的城牆和城牆外的護城河,合稱為城池,這是正確的。但把城郭解釋為,古義是指內城和外城,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卻發生了原則性的錯誤。甚至把極具歷史文化意義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解釋為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外城三七比是戰國時較通行的體例,屬於較小的城池。以小城為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更不用說大城之利了。對此事關中國歷史文化基本概念的錯誤解釋,筆者真是無言以對,中國歷史學界的權威性竟然是這種狀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語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從《孟子》的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子所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怎麼會是一個小城呢?小城能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嗎?這能是天子委身的國都小城嗎?而且想當然地把它定義為,內外城三七比是戰國時較通行的城郭體例。有哪位中國歷史學家能舉出2、3個這樣比例的城池嗎?筆者相信沒有一個這樣的歷史研究成果。這反映了當前歷史學研究中極不負責的狀況。
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解釋為小城,那麼,就是把三里理解為城的周長為三里,郭的周長為七里,換算成等邊正方形,就是單邊不到380米的城和880米的郭,那確實是各小城了。但這樣的一個小城,還需要建設為內城和外城兩道城牆嗎?其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任何一個城池的主管者都不會這麼做吧?這是任何一個城池主管者都不會這樣做的,與其這樣花費重複勞力物力,還不如把一套城牆和護城河修的更具牢固性、防護性。但就是這樣一個基本理念,卻可以被中國歷史學家解讀為一個小城的三七比例內外兩道城牆,筆者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這也就是現在坐在空調房裡思考中國歷史問題的專家,才能得出如此既不合情又不合理,勞民傷財,可笑至極的研究成果。
而中國古代城郭的真正意思或者城郭是什麼樣的構成呢?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農業生產是任何一個城池存在和城池長期發展的基礎,一個城池如果沒有農耕生產為人口生活提供食物保障,那這個城池在受到攻擊時是很難長期堅守,保護自身安全與生命的。一個完善的保障城池人民安全和農耕生產的防禦系統,是將城池的護城河系統往外擴展,在城牆與護城河之間包含有大面積的農耕土地,為城池提供糧食生產的土地。這樣的一個由最外圍的護城河保護溝渠、加上中間面積比較廣闊的農耕生產土地、和城牆系統,共同構成的城池,就稱為城郭系統。城郭系統是城池保護系統的擴展,擁有大面積的受到軍事保護的農耕土地為城池的長期守護提供糧食生產。
因此,城郭是單純軍事保護城池的擴展,是一個擁有自給自足能力的城市系統,它的更主要功能是滿足當地人們生產生活安全的需要。
那麼,孟子所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規模,就是城池東西單邊有不少於三里的接近正方形城牆系統,南北最短不低於七里長的防護與水利灌溉系統的護城河系統。這樣看來,孟子所描述的城郭系統就完全不是歷史學界所說的小城,而是一個擁有龐大規模的天子之城。只有規模龐大的王國國都,才可能具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擁有巨大規模的郭,才可實現「米粟非不多也」的糧食儲備。
孟子所描述的這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雖然擁有完善、龐大的保護與生產系統,但真正能保護它的安全措施,卻是要依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仁政,否則只能眾叛親離,逃之夭夭,丟失這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城郭。
而這個孟子極力讚美、感嘆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郭,就是夏朝最後一任帝王夏桀失國的夏朝國都,也是城郭含義的原始來源。也許是因為夏朝國都城郭的獨一無二,以及夏桀失國後淡出了中國歷史舞台,城郭的原始意義被曲解和誤會,也就在所難免了。但如要破解夏朝歷史、華夏文明,城郭的真實概念必須要清楚而明確。
在遠古時期,人類的聚居地,城、郭、池分別具有人類生存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池是最原始的人類安全保護措辭,在村落周圍挖掘環繞一圈溝渠,是避免野獸襲擊的最好、最簡單的設施,也提供了人類生活賴以的水源,雨水多時可以排澇,乾旱時可以灌溉,可以說有人就有溝渠。城是群居人類對自身安全保護,避免被外部力量攻擊毀滅的必要防護設施。一個富足的群體必有城牆來進行保護,否則它的群體安全隨時會遭受外來群體的攻擊、毀滅,人類文明也無法積累、形成、發展。在遠古時期人們以農耕生產為主,在安全保護下的農耕生產,是人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城與池之間的郭,正是這樣的區域,為城裡人提供糧食需要,用現代語來說就是在池的保護範圍內的城郊。
做為建立華夏文明的夏朝國都,如果沒有城、郭、池這三種人類文明穩定積累、形成、發展的必要保護措施,夏朝國都何以能產生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做為夏朝國都或者商朝國都為主要考古目標的二里頭遺址,其最基本的城、郭、池都沒有具備,沒有發現它們存在的絲毫跡象與遺存,就把二里頭遺址做為夏都或商都的考量對象,做為夏文化的代表,那麼,筆者不僅要問,夏文化、夏文明真的是在如此簡陋、原始的情況下建立的嗎?在這樣的原始村落情況下,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可以積累、形成、建立高度的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嗎?其有資格代表夏文化嗎?(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