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家長普遍容易走進的「雷區」,謹記「3暖1涼」別干坑娃傻事

2019-08-14   鯨魚談育兒

前兩天剛立秋,大家發現早晚都沒有那麼燥熱了,變得很涼爽。這本是件好事,可對於家庭有寶寶的家長們來說就未必了。孩子年齡小,發育也不完善,稍微受涼就容易生病。如果是年輕沒經驗的家長可能就不太明白立秋後,孩子該注意哪些!

這不,我老家的堂妹最近就遇到問題了,她是今年1月份生的寶寶,也就是說今年是她家寶寶經歷的第一個秋天。但堂妹卻頭疼了,這天氣忽冷忽熱,大人倒是覺得沒什麼,孩子到底是冷還是熱呢?在添衣服方面具體該怎麼做?其實,孩子在立秋後,家長們也不必過度擔憂,只要記住「三暖一涼」的口訣即可,孩子以後不容易生病。

那麼一定會有人問,哪三暖?其實就是孩子身體的三個部位:背部、腹部和手足

1、背部要暖好

中醫上記載,人的背部是最抗寒的部位。因此,在遇到寒風刺激時,我們會不自覺的用背部去抵禦寒冷。其實孩子也是一樣,背部是最溫暖的地方,如果你家孩子背部摸起來冰涼,那說明孩子身體機能出問題了,可能是寒氣入體,這時候急需加衣服。所以,立秋後孩子的背部要暖好!

2、腹部要暖好

關於腹部保暖,稍微有點常識的家長應該都知道,孩子極其容易受涼,所以要保護好它。原理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腸道發育遠不如大人,脾胃也沒完善,受到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腸道過激反應,比如腹瀉。所以,就算炎熱的夏季也不要給孩子光溜溜的,稍微給孩子肚子遮一遮,這樣也能避免受到寒氣侵襲!

3、手足要暖好

眾所周知,人類的手和腳上面的穴位是非常多的,很多家長會通過感受孩子手掌溫度來判斷孩子冷不冷,其實孩子的手比身體溫度低一點是屬於正常現象,家長不用緊張,但是,一旦孩子手掌冰冷,而且持續很久,那麼家長要重視起來了,可能是身體機能出問題了,最常見的就是小兒積食。

孩子積食的時候,手掌往往會很涼,這時候家長們可以通過給孩子大魚際按揉來緩解孩子積食症狀,平時多給孩子喝點水蘇糊糊,畢竟積食嚴重了是會影響發育的,水蘇糊糊能及時的幫助孩子清理積食、調理脾胃運化,孩子也不用吃藥,其實算是很多有經驗的媽媽首選方案。

最後來說一說「一涼」,它又是又指什麼呢?記住孩子的頭部要涼。

很多寶寶生下來沒多久,不管天氣熱不熱,家長都會把孩子頭也裹起來。前幾日,我在小區就遇到這樣一家人,孩子被裹得嚴嚴實實,頭也裹起來,只露個小臉在外面,臉色通紅,我伸手摸了一下額頭,一腦袋汗,寶寶分明都熱得不行,但家裡人還覺得他冷,怕著涼,驚得我趕緊叫孩子媽媽把布扯開給孩子散散熱!

實際上,孩子的頭部喜涼不喜熱,這個季節很多沒經驗的家長都喜歡給孩子戴帽子、裹頭布,其實完全是在坑孩子,家長們一定要做到了,別把孩子捂出毛病來就不值了!

綜上所述,家長們要牢記好「三暖一涼」的口訣,寶寶也能少受罪,家長也少擔心。

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收藏點贊再走吧,有問題歡迎在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