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這個國家的祖先來自中國台灣,操起源於台灣的語言,是黃種人

2019-11-01     路生觀史

提示:歷史也許不是刻意地讓人們看到近的而淡薄遠的,但它始終都在告訴人們,在遷徙與傳播的路上,只有發展才是最硬的道理——截止2018年,馬達加斯加人均GDP僅有476.4美元,在非洲位列倒數第六,在全世界則為倒數第七,是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在這些個數字里,包含的當然有著對於發展的呼喚,而這並不是膚色能夠解決的。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簡稱馬達加斯加,位於南半球非洲大陸的東南部,印度洋西南面的馬達加斯加島上。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島嶼。馬達加斯加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莫三比克海峽最窄處只有400公里,這也是馬達加斯加與非洲的距離。

馬達加斯加周圍分布有葛摩群島和塞席爾群島,模里西斯島和留尼旺島以及屬於本國領土的大小島嶼,擁有非洲一切氣候和地形,又有「小非洲」之稱。但是,馬達加斯加卻是一個以黃種人主導的國家,截至2017年,其國人口約2520萬,黃種人占據了大多數。因此,有人說馬達加斯加最能代表非洲,又最不非洲。

馬達加斯加黃種人

膚色將人們引向了遙遠的歷史,梅里納人是馬達加斯加部族的一支,主要居住在馬達加斯加島中央高原,他們的身材並不像非洲黑人那樣身材魁梧,長相與東南亞人相似,黑髮黑眼、鼻子略小,膚色因當地氣候環境而顯得有些淺棕偏黃。他們在馬達加斯加被稱為高原族,與海岸諸部族略同的是,大都為黑黃混血兒,間或混有阿拉伯印度血統,但他們仍有為數不少未混血的亞裔面孔以及一小部分亞歐混血面孔。

與之相伴的還有語言。馬達加斯加是否存在土著居民,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目前已知最早在馬達加斯加居住的居民是來自亞洲的南島語系移民。王建《馬達加斯加》:第一批移居馬達加斯加的南島語系移民稱為瓦津巴人,他們於公元前10—公元前2世紀移民至馬達加斯加,並定居於中部高原地區。公元8—13世紀,第二批南島語系移民抵達馬達加斯加並帶來較先進的種植和金屬冶煉技術,新移民同化融合了一部分瓦津巴人,其餘瓦津巴人被趕到西部沿海地區。新移民在中部高原定居下來,此後逐漸與後到的班圖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通婚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梅里納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中國遊客和馬達加斯加人在一起

語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印證人群遷徙的大致路線,所謂「南島」也就是南方之島的意思,南島語系分布的區域很廣,語言的數目也頗多,這個語言資料庫的資料,其總數有1262種之多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語系。其分布東達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西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達紐西蘭(一說不含澳大利亞,亦有說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語言亦應歸入本語系之內),中國台灣則是該語系分布的最北端。其東西的延伸距離,超過地球圓周的一半,說該語系的總人口數大約兩億五千萬之多,絕大多數居住在東南亞

然而,這是一個大致的地理劃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劃分為南島語系的區域內,部分的島上也有使用非南島語族的語言。以中國台灣為例,除了有隸屬於南島語族的台灣南島語言以外,同時也有存在不同的漢語,比如說鶴佬語和客語。

馬達加斯加風光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島嶼不可能存在人類的起源,因此,南島語系有源頭在哪裡,成了學者們研究的課題。學者們將南島語系進行了詳細的分類,認為它的同源為南亞語系、印歐語系、漢藏語系等等。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難以相互說服,直到1975年之後「南島語的發源地在台灣」這個說法才逐漸成為多數學者的共識。

彼德·貝爾伍德( Peter Bellwood)國際知名考古學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院院長。主要學術專長是從考古學、語言學和生物學角度研究東南亞和太平洋史前史、全球性的農業起源及其後的文化、語言和生物學的發展。

傣族

1991年,彼德·貝爾伍德在《Scientific American》(《科學美國人》)發表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章,據其的說法,操南島語的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而來,可能與侗傣(Kam-Tai)民族(中國古代侗傣語部族)或南亞民族原是一家,分家後到台灣來,年代大約是6000年前。大約5000年前,才開始從台灣南下擴散到菲律賓群島,主要是北部呂宋一帶。然後到婆羅洲、印尼東部,時間大約是在4500年前。然後往東、西兩方擴散。

梅里納人的祖先瓦津巴人在3000年前就通過遠洋航海到達馬達加斯加,並在此繁衍生息了下來,經過不斷融合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在這樣的歷史空間裡,膚色雖然被保留了下來,語言的源頭也都被考古學家找到了,但給人的感覺始卻終是一種遙遠的阻隔,人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已被淡化成了海水一般。

侗族

今天,雖然馬達加斯加人的房屋與非洲大陸的房屋迥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房屋極其相似,但時空的阻隔已經使他們與我們有了太多的不同,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流行於當地的「翻屍節」,是馬達加斯加人特有的一種表示對已故者的懷念和尊重的風俗。

所謂「翻屍」,顧名思義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從墓穴中挖出來,給屍體翻身的意思。這樣的做法大大違背了我們所信奉的「入土為安」的準則,而馬達加斯加人則認為把屍體重新取出,可以讓生者再有一次直接祭拜死者的機會。他們覺得死者在陰冷黑暗的地下埋了若干年,也應該挖出來透透氣,曬曬太陽。

馬達加斯加人

翻屍節的舉行一般會是在死者入土後的幾年後進行,出於衛生的需要,會選擇在旱季,而具體的日期會有族裡的風水先生來選定。翻屍儀式舉行的時候,屍體會被小心翼翼的取出並用麻布包好,然後在眾人的簇擁下浩浩蕩蕩的遊行。期間,男男女女都會又唱又跳,越是熱鬧越顯得對死者的尊重,最後再回到墓地(有時也會換一塊新的墓地),換上新的裹屍布。下葬時,根據風俗,還需將屍體反覆翻轉7次,才最後封土。總之,「翻屍」儀式的重視和排場程度與其當年下葬無有不及。

數字的「7」以及風水先生讓我們在不同中似乎看到了某些仿佛的相同,這也促使我們的將思緒回到了主要生活在我國西南的侗族和傣族那裡,回到彼德·貝爾伍德的說法上來。

中國台灣泰雅族姑娘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侗族地區的萬山叢嶺中夾雜著許多當地稱為「壩子」的盆地。

傣族,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除在我國,在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也有分布。

歌手張惠妹就是卑南族人,為所有高山族中漢化最深的民族

根據考古學家分析,大約在七千年前,古南島語系民族開始進行橫跨大洋的大遷徙,而中國台灣很可能是遷徙的第一站。到了大約在五千至兩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期間,高山族在不同年代裡各自從南太平洋飄海過來,而台灣的泰雅人賽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可能是最早來台的。彼德·貝爾伍德「台灣是南島語系源頭」的說法在這裡得到了印證:居住在新北市烏來區的泰雅族聚落,是目前全世界南島語系居住地中,人口分布上地理最北端的聚落,而台灣原住民族在南島文化中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與語言相伴的還有貿易和傳播:香港中文大學鄧聰研究發現,樹皮能通過拍打,做成像紙一樣的載體,其存在可能已有數千年之久。樹皮布在南中國很早已存在,東南亞和中美洲也有使用樹皮紙的傳統。而世界樹皮布技術擴散過程,呈現出由南中國-中南半島-菲律賓-中美洲的傳播途徑,並與人類學上南島語族傳播極為相似(中國新聞網《香港學者:紙張發明或起源中國南方》2015年06月14日)。

福建華安高山族

與梅里納人不同的是:即使到了今天,中國台灣的泰雅人與賽夏人還保留著在臉上刺青的習俗,其中以泰雅人最為普遍,這被人類學家稱叫做「黥面」或「紋面」,除了傳說中驅除邪魔的作用之外,在現實生活中又有美麗雅觀的效果的族系的識別功能,不像梅里納人只剩下了被混合的黃種膚色。

歷史也許不是刻意地讓人們看到近的而淡薄遠的,但它始終都在告訴人們,在遷徙與傳播的路上,只有發展才是最硬的道理——截止2018年,馬達加斯加人均GDP僅有476.4美元,在非洲位列倒數第六,在全世界則為倒數第七,是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在這些個數字里,包含的當然有著馬達加斯加人對於發展夢想的渴望和呼喚,而這並不是膚色能夠解決的。(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kzuM24BMH2_cNUgAh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