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賓川「西大門」之稱的大營鎮,多年來,充分發揮地處賓川與大理連接線上重要節點的優勢,緊抓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契機,立足特色,富民興鎮,充分展示賓川西大門風采,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羅富花是寶豐寺村的傈僳族村民,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寶豐寺村一直是賓川比較偏遠、貧窮、落後的貧困山區村寨。
寶豐寺村民 羅富花
以前我們傈僳族的老祖宗就住在這裡,之前我家在村裡面還是很貧困的。
2011年5月,穿境而過的雞足山旅遊公路正式建成通車,為傈僳山寨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羅富花一家發揮臨路優勢,在國家民族團結進步項目和脫貧攻堅政策支持下,對房屋進行了改造,開起了農家樂,用傈僳族特色美食和文化接待到雞足山的遊客,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
寶豐寺村民 羅富花
我開起了農家樂,慢慢的生意越來越好,外國人、外省人,還有藏族同胞都來我這裡,一家人的生活也好起來了,我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
沿雞足山旅遊公路往大理挖色方向,來到賓川大理交界處右轉,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展現在眼前。前行不遠,一個幽靜的小村莊映入眼帘,一幢幢白色的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格外顯眼。整個小村古木參天、景色宜人、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民風淳樸,身處這樣安逸而秀美的環境中,你可能無法想像過去茅草坪村落後的面貌和惡劣的生活條件。
茅草坪村民 楊義才
沒改造前,村裡是泥土路,車子都進不來,經濟作物也運不出去,經濟非常貧困。
茅草坪村民 王繼雄
房子都是茅草房,偶爾有一兩家瓦房。
如今,漫步村中,規劃整齊的樓房、新建的村活動場所、修葺一新的爛泥塘,乾淨整潔的道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
茅草坪村民 楊義才
現在交通方便了,東西也可以拉出去了,外邊進來的人也多起來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幸福感也高起來了,基本上家家都蓋起了1—3層的小洋房。
大營鎮位於賓川縣西部,是賓川通往大理的必經之路,也是滇西北上四川的要道。全鎮轄4個行政村,1個華僑社區,人口28573人,居住著漢、白、苗、傈僳、彝、哈尼等少數民族及1669名歸僑僑眷。近年來,大營鎮搶抓機遇,以「做精一產、做特二產、做活三產、做美鄉村、做實民生」為目標,形成全鎮民族團結、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大營鎮黨委書記 時雷
完成華麗高速大理連接線大營段建設項目,投資17406萬元的國投大理光伏發電二期項目也已於2018年5月全部投產。同時,還實施了雲南紅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產6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首條年產200萬噸砂石骨料生產線也已投產。
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建設步伐加快,「大永」高速公路順利建成,大營鎮立足大項目、銜接爭取小項目,加強基礎設施項目儲備、申報、銜接、實施,依託重點項目建設來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啟動實施了石門河水庫左岸灌渠輸水渠移民後期扶持項目、寶豐寺民族團結進步項目、岩淜村彩色透水混凝土道路及文體活動場所建設、貧困地區第二批示範點茅草坪村建設等一大批項目,全鎮對外開放水平和吸引投資的能力得到新的提升,鎮域經濟得到加速發展。
大營鎮人民政府鎮長 趙貴榮
大營鎮堅持守住生態、建美村莊,壩區農田成為天然生產性綠地公園,河流水岸線和路域成為景觀小品的城鄉協同格局,強化林地、土地管控,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綠化美化的投入,把農耕文明、傳統村落、自然風貌、文化保護和生態宜居諸多因素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鄉村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大營鎮還圍繞葡萄、柑桔、冬早蔬菜這三大支柱產業,結合自然資源優勢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重點做好農業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工作。鞏固了萂村模式200畝優質葡萄基地,採取「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探索生產建設產業化路子。
同時,積極發展楊柳村高寒地帶夏播蠶豆基地,著力引導瓦溪河底、華僑社區和大營石門河片區柑桔基地建設,引導觀音箐飲食經營戶組建餐飲協會,努力把有特色的農業基地打造成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區,不斷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
大營鎮黨委書記 時雷
大營鎮將進一步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結合大營鎮的實際,緊緊抓住思想這個先導,堅持學思用貫通、知行信合一,既不固步自封,也不急躁冒進,立說立行,邊做邊想,努力推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
張玲 王靜紅 張文靜/報道
七郎/編輯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