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創董事長崔樹強:期盼鄉村在我們手中復興

2019-09-24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原標題:《崔樹強:鄉村發展實幹家》)

新農創集團董事長崔樹強(右二)

「從未來看,鄉村振興就是我們民族復興的基石。」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新農創集團董事長崔樹強這樣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對鄉村振興,十九大報告也提出了五句話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如何在實踐中找到鄉村振興的好路子?作為國內知名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踐專家,崔樹強帶領新農創集團走出了堅實的步伐。

8年前,崔樹強聯合首農和首創兩大國企籌建解決「三農」問題的投資運營平台。經過多年探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模式和路徑。崔樹強獨創了「新農人、新農業、新鄉村、新生活」的「四新」理念,從組織供給側和需求側入手,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城鄉互動融合,最終達到「人文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的「四生」目標。當前這一模式已成為全國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領先模式。

給特色小鎮靈魂

在不間斷的實踐中,崔樹強提出鄉村振興的「四全」理念,即按照「全區域、全系統、全產業、全社會」的方式,推動區域鄉村全面振興;他提出「三個和諧共生」理念,即推動人與內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搭建了推動鄉村振興的共生平台,組成了強大的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聯合體;他多次參與發起全球生態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率領團隊舉辦過中國生態農業大會暨世界新農人大會;他提出重建「鄉鄰文化」,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新型的鄉村治理、融洽的鄉鄰關係,作為特色小鎮的靈魂。

今年4月,新農創集團與泰山景區管委會簽署鄉村振興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新農創24集「泰山·栗春小鎮」。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旅遊元素作為突破口的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簇擁在古老闆栗樹林中的新農創24集「泰山·栗春小鎮」,以有效提升泰山旅遊服務水平為切入點,以三產帶動一二產業發展,有力推動「泰山東麓產業帶」建設。

新農創24集對應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二十四節氣,一曰集市,一曰節氣。泰山·栗春小鎮中的「栗春」,一方面為了著眼全域,紮根泰山,帶動當地「板栗」產業的發展與壯大;另一方面,也正對應了新農創24集系列的「立春」節氣。該項目成為新農創文化內涵與泰山文化底蘊的相親相融之作。

2018年12月,以紅色基因為文化內核的新農創24集·天澤田園綜合體正式開園。

在崔樹強所倡導的鄉村振興理念中,新農創24集·天澤田園綜合體,是集「生態農業園區、文旅體驗街區和生態生活社區」三區融合的城鄉互動新載體;是集「產、鎮、人、文、治」融合的鄉村融合新平台;也是推動「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的實現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可以說,崔樹強和新農創集團給予了這些鄉村振興項目真正的靈魂,讓其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具內涵與潛質,成為鄉村振興項目中的典範之作。

鄉村振興的路徑

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而實現鄉村振興,路徑可謂千萬條。在崔樹強這位「實幹派」專家看來,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可以總結為四個字——組織起來。

何為「組織起來」?崔樹強認為,要先把供給側組織起來。「先組織人,先把經營主體組織起來,然後把生產要素組織起來,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金、資產、資源、生產資料等,然後把一二三產融合起來,不要再把農業看成是第一產業,農業一定是一個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光講第一產業附加值太低了,農民根本無法從第一產業致富。」同時要把需求側組織起來。「我們現在最根本的任務就是搭建一個讓供需雙方良性互動的組織平台,一方面組織供給側,另一方面組織需求側,同時讓雙方良性互動。這就是我們的根本路徑,只有把供需組織起來,才能解決問題。」崔樹強說。

找到這樣的路徑,新農創在這當中又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此,崔樹強表示,新農創的組建,就是想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就是要搭建一個最大的無邊界的共生型組織平台。「因為新農創組建之初就有良好的基因,創始人劉曉光、張福平等國企掌舵人有高尚的情懷,所以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鄉村振興模式,並且在每一個板塊我們都有了具體的實踐,效果明顯。」崔樹強說,「我們不但有模式,有實踐經驗,也整合了一大批能夠和我們一起推動鄉村振興的資源,我們有一批起草中央一號文件的學者專家組成了國家級涉農智庫,又整合了一個鄉村振興行動聯合體,100多家央企、國企、上市公司和我們在一起。」

用崔樹強的話說,如今在山東的幾個田園綜合體項目、特色小鎮項目只是新農創鄉村振興模式的幾個示範點。「當前,新農創重點是要推動市縣域的全面鄉村振興,在有代表性和可複製性的地區率先打造樣板,真正帶動金融投資資源、產業落地資源、網際網路大數據資源走下去,打通金融鏈、產業鏈和數據鏈,在做好區域頂層設計的同時,從金融入手,為一個縣域帶去幾十億上百億的資金,真正為地方鄉村振興輸血、造血。」崔樹強鏗鏘有力地說:「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有信心,讓鄉村在我們手中復興!」

( 《民生周刊》記者 郭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gKZY20BJleJMoPM0L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