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我真的快要窒息了。」一天凌晨,我收到了小雅的這條微信。
我知道小雅說的是指她和她男朋友的關係。
小雅和男朋友在一起兩年了。剛開始兩人相處得十分融洽,小雅對男朋友溫柔,男朋友對小雅體貼。
但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兩人關係的平衡被打破了。
小雅很愛男朋友,基本男朋友想幹嘛,她即便沒什麼興趣也會陪著。
但有一次小雅因為一點私事無法陪伴,換來的不是體諒,而是男朋友的大發雷霆。
後來,這樣的劇情上演得愈加頻繁。
小雅沒有立即回復微信消息,就會招來男朋友的謾罵;小雅沒能送男朋友心儀的禮物,就會惹來無休止的爭吵。
「剛開始我是想,既然我愛你,我多付出也沒什麼毛病,但我沒想到的是,他竟然把我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並想要的更多。」
說起兩人的關係從最初的平等,到最後的百般遷就,小雅感到十分委屈。
把男朋友認真放在心上的小雅,用兩年的戀愛時間,實踐出一個真理:付出和得到有時候並不成正比,總會有人把過度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角松子是個付出型人格。
小小年紀的她會為了逗父親開心做鬼臉;出了社會當了老師,會為了不讓學生被謾罵而選擇包庇學生的偷竊罪行;後來談了戀愛,也是百般以男朋友為先。
然而,在每一段關係中都主動付出的她,並沒有得到別人的珍視。
因為松子的過分懂事,父親心安理得地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
因為老師替自己扛下了罪行,學生便趾高氣揚地對老師冷嘲熱諷;
因為女朋友會不定期給自己生活費,為自己打理一切,所以當她拿不出足量的錢的時候,男朋友就會肆無忌憚地打她。
一味付出的松子不僅沒得到體諒和柔情,得到的反而是忽視、毆打、玩弄、背叛和拋棄。
一味付出,感動的終歸只是自己。在關係里,你越是卑微地過度付出,別人就越高傲地無視你。
無底線的付出,換來的很可能不是愛,而是變本加厲的索取和無止盡的傷害。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在家庭關係中就是付出太多的那個人。
在大城市打拚的她,除了要忙著在大城市立足,還主動扛起了一家六口的生活。
父母買房她出錢,父親重病她出醫藥費,哥哥闖禍她來背黑鍋……
她為這個家付出太多太多,然而換來的卻是父母的無休止索取。
樊勝美的處境,讓很多網友大呼心疼。但這讓我們不禁想,哪怕是穩固如親情的關係,付出與回報的天平仍然不能太過傾斜。
不論是犧牲型家長還是付出型子女,都會讓家庭關係變得不再健康。
有這樣一則新聞:安徽蚌埠一潘姓男子找父親要電瓶車騎,父親因為上班需要用,就沒有給孩子。
潘某在家裡想到父親不僅電瓶車不給騎,之前答應給買的iphone也沒買,他越想越生氣,一怒之下點燃了衣被,把家給燒了。
無獨有偶,早前有網友爆料,有位當快遞員的父親因為沒能給兒子買iPhone ,兒子便讓父親在家門外罰站,還痛罵到「要多窩囊有多窩囊,我怎麼有你這個爹?」,最後還逼著父親下跪,畫面令人心寒。
我們可以想到,這兩起新聞事件中的父親,一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求必應,所以孩子才會因為一次的未滿足而暴怒。
然而,即便關係親如父子,倘若其中一方一味付出,仍舊會讓一段關係處於失衡的位置。
剛開始,人們對於他人的主動付出是感動的,對方的每一分付出都會在他心裡加重一點砝碼。但終有一天,他們會習慣,並欣然接受你所給予的一切。
實際上,一段關係,從沒有什麼理所應當。一段健康的、長期持久的關係從不是一個人的付出,而是兩個人的合作。
唯有不過度付出,才能讓一段關係健康長久,不論是友情愛情親情都一樣。
為什麼我們往往付出的更多,得到的卻更少呢?
這是因為人們常常會被「別人對自己好是理所應當」的所蒙蔽。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群孩子一連幾天都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吵鬧聲讓老人難以忍受。
老人想了一個方法:他先是給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又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
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錢雖然變少了,但孩子們也能接受。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來了。
孩子們不再出現,而老人的目的也達到了。這個老人的方法之所以奏效,是因為他用到了一個心理學效應——德西效應。
1971年,心理學家德西做了一次實驗。他隨機找來一批大學生,分為獎勵組和無獎勵組,讓他們解答智力難題。
在實驗中,獎勵組每完成一個難題後,會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則什麼都沒有。
後來,實驗告知被試者,他們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以此來觀察被試者回答問題的意願。
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會花更多休息時間去解題。
這說明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從頭到尾對解題都保持了較大興趣。
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在德西效應的作用下,人們對一件事只要習以為常,就會覺得理所當然,這是人的天性。
然而,這世間的感情,不論是親情、友情抑或是愛情都是相互的,沒有人對你的好是理所應當的,因此我們要學著珍惜、尊重和反饋。
一段關係最好的狀態永遠是平衡,勢均力敵的平衡。
它需要在一段關係中的雙方共同付出和經營,需要大家不把對方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唯有這樣才能有包容的父母、體貼的愛人、交心的朋友和懂事的孩子。
從現在起,別再讓「理所當然」謀殺你的人際關係。
不要在別人傷透心而選擇遠離之時,才發現當初的自己索要太多。
互相付出,互相珍視。
珍惜幸福,莫負今朝。
—END—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出版了《行動力》《每天多出一小時》。公眾號:林小白向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