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累得像條狗」?過勞背後的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2019-10-28     豌豆花書影人生

今天給你推薦的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的閱讀中最想推薦給你的書目之一。這本書研究的主題,特別契合我們時代的癥結:

  • 我們時代的「過勞」是怎麼回事?它與20世紀的過勞有什麼不同?
  • 我們這個時代,為什麼會有抑鬱症、注意力缺陷症等精神疾病?它們與過勞有什麼關係?
  • 人生意義的缺失,與過勞有什麼關係?

這是一本哲學書籍。

看了我上面的介紹,你可能會以為,它是一部恢弘的哲學專著,有著嚴謹的邏輯分析論證。

實際上,它只是一本很薄的小冊子,書中充滿了作者「獨斷論式」的觀點,以至於有讀者評價它為「哲學囈語式的扯淡」。

這本書還有個特點,可能在有些人看來是一種弊端——它只談論問題,不給解決方案,大概是因為,並沒有什麼解決方案。

但我依舊覺得它很值得一讀,因為它犀利、敏銳,展現了一種獨闢蹊徑的觀察角度。這還是一本「唱反調」的書,可以彌補我們單一認知視角的局限。

這本書就是《倦怠社會》。

1.過勞時代

關於過勞的成因,前人已有論述。去年出版的《過勞時代》便是研究這個問題的代表著作。這本書最早出版於2005年,至今已經再版20多次,作者是個日本人。但日本的過勞問題一直沒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可見過勞問題在哪個國家都很棘手。

書中論述,全世界都進入了「過勞時代」。究其原因,作者歸結了4點:

經濟全球化,造成勞動力的全球化競爭;與發展中國家勞動者相比,相對較已開發國家的勞動者不具備成本優勢,容易被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替代;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工作機會,較已開發國家員工不得不增加工作時間。

信息技術發展,筆記本、智能機等信息設備大規模普及,模糊了工作時間與生活時間的邊界;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某些工作的難度,使得這些崗位只需要兼職人員就可以完成,如此一來,很多正式員工可以由非正式員工替代,僱傭關係變得更加不確定。

消費資本主義,刺激了個人的消費慾望,以至於所有人都需要掙更多錢來滿足慾望;為了掙更多錢,人們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加大勞動力度。

近年來,政府放鬆了勞動管控,造成兼職員工、派遣制員工等非正式勞動者人數不斷增加;勞務形式的多樣化,造成工作時間的兩極分化,30多歲男性正式職員的過勞趨勢因此愈發明顯。

《過勞時代》對過勞問題的研究,更多專注於社會經濟的角度,而《倦怠社會》一書,則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解釋了過勞的原因。

2.主動過勞,何時成了社畜的新選擇?

科技媒體36氪曾發起過一項關於工作過勞的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多數人迫於工作量大、加班文化等客觀壓力而過勞,但也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因責任感、晉升要求、工作價值等原因選擇主動過勞。

我自己在幾年前剛工作時也是個主動過勞者:初生牛犢,一腔熱情,把工作當做自我實現的方式,特別容易被各種推崇工作價值的雞湯帶情緒,堅信「玩命工作是年輕時最好的修行」。

我的朋友圈中,更不乏自驅力強、每天給自己打雞血的工作狂人。

主動過勞,似乎正在成為職場中的新趨勢。

為什麼會這樣呢?

《倦怠社會》給出了解釋這個現象的一個視角:我們的社會已經由福柯所說的「規訓社會」變成了「功績社會」,生活其中的人不再是「馴化的主體」,而是「功績主體」。

規訓社會重視禁令、規範,它強調的是人「應該」做什麼;而功績社會重視計劃、內在動機和自發行動,它推動生活其中的人主動去思考「我能夠做什麼」。

功績社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個社會存在一種集體無意識——渴望將生產最大化,渴望提升整體的效率,也就是說集體渴望著「更快、更強、更好」。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功績主體不斷剝削者自己。

在我們追求進步的文化中,「自驅力強」總被認定為一種優點,因為對於實現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來說,它必不可少。

但在這裡,作者揭示了關於「自我驅動」的另一個層面的含義:自我驅動同時也意味著對自我的剝削,意味著通過燃燒自己,去達成目標。

《奇葩說》有一集的辯題關於「上進心」,顏如晶發表了一番觀點很扎心,她說:

我們很上進,但我們不知道上進心的盡頭在哪裡;這樣上進的人生,就像不斷被上緊發條,永遠不知道在哪裡可以鬆弛一下。

不加節制的上進心就像一個慾望的黑洞,誘惑著人不斷向前、更進一步,沒有終點,沒有盡頭。

這不就是我們這個功績社會中,在過度狂熱中燃燒自己、剝削自己的人的寫照麼?

3.主動過勞背後的兩條鞭子

你可能會疑惑,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推動著功績社會中的人進行著自我剝削?

我搜羅出作者散落於全書各處的觀點,找到了關於這個問題的兩個答案:社會普遍瀰漫的將健康價值絕對化的價值觀,以及,過於完美的理想自我造成的積極壓力。

先說第一點,什麼是健康價值的絕對化?

媒體常常調侃90後這代人,年紀輕輕就開始保溫杯泡枸杞,早早步入了養生階段。

為什麼這代人這麼看重養生,我想只有一個原因:怕死。

那些最有動力主動過勞的,往往也是最怕死的年輕人,因為「人們生活在一種幻覺中,即更多的資本能夠創造更長久的生命」。

這就造成了一個弔詭的現象:為了活得更長久,為了未來過上富足生活,社畜們選擇了主動過勞;但過勞,容易致死。

因此,在過勞的同時保持身體的基本健康,成了每個職場人需要平衡的蹺蹺板。

這種現象背後,其實透露出整個社會將健康價值絕對化的價值觀:生存,成為我們唯一的目的;健康成為我們唯一的追求。

「為了生存,人們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而不再關心如何更好地生活。」

「尼采早已預言,在上帝死後,健康便將成為一個新的上帝。

再說第二點,什麼是理想自我造成的積極壓力?

功績社會有一個特點:過度亢奮,過於積極。它鼓勵每個人「是的,你能行」,給人造成「我無所不能」的假象。

在這個社會中,很多人都有一個目標: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斷變得更好、更強。

那個「更好的自己」對我們形成了一種積極的壓力,它暗示著「我」不夠好。

但「更好的自己」又是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理想自我,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鴻溝,讓我們消沉疲憊,也讓我們產生自我攻擊。

這就是精力枯竭、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成為21世紀流行病的原因所在:病人對自身施加暴力、剝削自我。自我形成的暴力取代了他者的暴力,還讓受害者生活在一種虛假的自由感之中。

結語

《疲倦社會》這本書雖薄,電子書不過一百頁出頭,但我扎紮實實看了三四個小時,第一遍沒看太明白又看了第二遍。

它是一本又喪又「沒用」的書,它生生地扯開生活中「正能量」的假象,讓我直視自身存在的匱乏。

但它也讓我意識到沉思、沉浸於深度無聊、拒絕過度刺激、享受閒暇,對於獲得「有意義的生命」至關重要。

這本清醒之書,推薦給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439XG4BMH2_cNUg0xL4.html





硬幣與錢幣

2019-10-14









蟬!蟬!蟬

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