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養殖病害發生的高發期,同時也是水產養殖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養殖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產養殖關鍵因素之一是水質,廣大養殖戶要定期觀察池塘水質變化,保障養殖產品的生長環境。
大量的殘餌,排泄物,動植物屍體中殘餘的蛋白質、脂肪、澱粉等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營養條件,使其大量繁殖,並沉積於池底,造成底泥中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迅速升高,造成池底發臭。
頻繁使用化學藥物消毒,對有益微生物構成極大的危害,使病原微生物產生抗性,致使池塘逐步失去生態平衡,塘底自凈功能喪失,底質日益惡化。造成池塘氧氣不足,pH值,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升高,導致有益微生物下降,有害細菌再大量繁殖,輕則影響養殖生物的蛻殼、生長、飼料成本增加、養殖成本加大等,重則引起疫病發生。
池塘底質的好壞不僅影響蝦的蛻殼、生長、也將直接關係到養殖效益,因此加強底質改良十分重要不可忽視,可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對池底加以改良:
1、根據天氣、水質狀況、活動情況進行合理投餌,科學投餌,餌料控制在投餌後一個半小時內吃完為宜。
2、每5-7天用「底改特攻」、「底居全能」、「安進巨能氧」、「底源康」、「底改酵素」等改底,對蝦小苗期間,注意加強改良水質,通透水體,降低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
3、使用増氧機時,應儘可能的延長開機時間,多開增氧機,通過增氧機氣的功能,改善池底環境。使水轉速加快,把糞便,殘餌,動物屍體迅速的穴到中間,排除污物。
「養蝦先養水」
淺談水質指標—氨氮篇
氨氮是較早作為水質檢測的一項常規指標。為什麼將氨氮作為評判水質好壞的標準?因為水體中氨氮高低與水體富營養化呈明顯的正相關性。氨氮高的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高。我們通常檢測的氨氮是水體中銨根離子(NH4+)和非離子氨(NH3)的總稱。
水體中的氮主要來源於投喂的飼料。現行飼料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蛋白質含量高低。而飼料中的蛋白被魚蝦攝食後,只有一小部分會被消化吸收,大部分會排泄進入水體。這部分蛋白質在細菌的作用下,會被分解為無機態的氨態氮和硝態氮。這兩部分的氮元素最終被藻類和微生物利用重新進入物質循環中。
氨氮毒性
氨氮在水體中會以上面的平衡關係進行轉化。銨離子的毒性較弱,而非離子氨則具有較強的毒性。非離子氨非常容易透過細胞膜進入體內,導致血液中高鐵血紅蛋白升高,血液載氧量下降,進而表現出缺氧症狀。同時非離子氨也會對魚蝦的神經系統造成破壞。即使是低濃度的氨氮,長期接觸也會損害鰓組織,引起鰓小片彎曲、粘連或融合。
魚類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狀
1、魚群出現掙扎、抽搐、游竄現象,並時突然下沉又上浮,腹部向上、 痙攣等症狀,幾次反覆之後死亡沉入塘底。
2、呼吸急促,魚口時而大張不能速度閉合。
3、鰓蓋部分張開,鰓絲呈紫黑色,有時出現流血現象。
4、鰭條舒展,基部出血。
5、體色變淺,體表粘液增多。急性中毒時能造成魚類大批死亡。
- 魚類氨氮慢性中毒的症狀
1、魚攝食量下降、時間短,或攝食時一會便散開了,在四周漂游吃料沫;
2、遇到陰雨天,上層魚,如鰱魚浮頭,長時間浮在水面上,底棲魚,如鯉魚吃食逐漸減少,長時間會造成爛鰓。
- 氨氮毒性的影響因素
從上面的關係式可以看出,平衡向右移動,氨氮的毒性增加;平衡向左移動,氨氮的毒性減弱。而溫度和pH的升高會使平衡向右邊轉化,進而導致毒性增強。除此之外,提高水體溶解氧和增加鹽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氨氮的毒性。
氨氮的處理
1、物理方法
通過換水和物理吸附,可快速降低水體氮氮濃度。換水是最快速、最經濟的方式,但實際情況是外源水質較差,難有優質水源可換,操作難度越來越大。也可採用減少或停止投喂。物理吸附可使用「底改特攻」、「底改酵素」、「解毒底改」和「解毒應激靈」粉劑等物質,通過離子交換作用吸附水體氨氮。但這種方法只是將氨氮聚集於底部,一旦出現反底,會進一步惡化水質。
2、化學方法
氨氮的化合態低,呈還原性。故使用強氧化作用的化學製劑都能對氨氮起到一定的氧化作用。曾有人在魚塘使用「君獨消」、「解水鉑優」、「鉑源盾-水盾」,「鉑源盾-底盾」,「底復壯」等產品氧化處理,但是化學處理方法易反彈,可用於急性情況處理。
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主要是通過藻類、菌類作用吸收氨氮。銨肥是藻類生長過程中的必需氮源,絕大多數藻類可以直接吸收利用離子氨,因此氨氮超標時可以通過補充「硅藻壯」培育藻類的方法降低氨氮含量。「紅螺壯」也可以直接利用氨氮作為受氫體來進行光合作用。其他有益菌如「高活性芽孢桿菌」、「紅法夫酵母」、「聚能菌素」等雖然不需要直接利用氨氮,但可以通過分解有機物而減少氨氮的積累。同時可以使用「乳酸菌群」+紅糖浸泡活化等方法來降低pH值來解除氨氮毒性。
所以說,在不減少投喂量的前提下,通過豐富藻類和菌類,才能從源頭上降低氨氮濃度。在實際操作中,菌類和藻類的繁殖都有一定的生長時間段,且受天氣水體環境影響較大,一般需要3天以上才能顯現一定效果,生物防控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不易發生反彈。
淺談水質指標—溶氧篇
影響水產養殖動物健康的因素錯綜複雜,包括水體氨氮、亞鹽、pH、溶解氧、遺傳、病原、天氣突變以及人為操作不當等都可能造成水產養殖的失敗。其中,水質指標中溶解氧在養殖水環境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一般情況下淡水中飽和溶氧量只相當於空氣中氧氣含量的1/20,海水中更少,因而水中的溶氧量成為水生動物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的一個限制性因素,是水產養殖中人們最為關注的水質因子之一。
- 溶解氧與條件致病菌的致病關係
在水產動物病害當中,細菌性疾病的致病源多數是屬於條件致病菌,其中水體中的溶解氧即為重要的限制因子。許多致病菌都需要無氧環境進行繁殖,例如導致草魚腸炎病的腸型氣單胞菌,另一方面,水體缺氧會導致水產動物免疫力下降,進而爆發病害;當水體溶氧充足時,厭氧菌的繁殖將受到抑制。所以,實際生產中保持水體溶氧充足是預防水產病害的最有效措施。
溶解氧對水體益生菌的影響
水體溶氧也會對水體中的菌相產生影響,若是水體中溶氧不足,好氧菌就沒辦法發揮作用,甚至因為競爭抑制被厭氧有害菌代替了原來的優勢地位,這樣,致病菌占優勢養殖動物就容易得病。
- 水體溶解氧對水體浮游植物的影響
藻類不僅為水產動物提供餌料,又可以在白天通過光合作用提供氧氣,但是在夜間,藻類會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因此,若是溶氧不足,夜間極有可能發生缺氧。
- 溶氧足有助於增強水體動物免疫力
水中充足的溶氧有助於提高養殖動物的耐受能力,增強對環境脅迫的抵抗力。處於連續低溶氧環境中的動物,其免疫力下降,蝦蛻殼困難,養殖動物生長速度緩慢,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大大減弱。
- 溶氧足可減少有毒化學物質生成
水體中對養殖對象影響比較大的有毒有害物質主要有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而這類物質在溶氧充足的情況下不容易生成。
- 影響溶氧的因素
藻類
是養殖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浮游生物,我們平時所說的水色的好壞其實就是反映了水體中藻類的豐富程度。藻類白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至少占了水體中總溶氧水平的80%,另外的20%來自於大氣氧分壓。因此,很多養殖戶認為,只要多開增氧機,一定不會缺氧,這是一個必須要糾正的觀念,一旦倒藻,就算是24小時開增氧機,水體的中下層也會處於亞缺氧甚至是缺氧狀態。
化學耗氧
底泥中的一些還原性化學物質在氧化過程耗氧,所耗氧占15~80%,是化學耗氧主要根源,包括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等。
生物耗氧
水產動物生活必須耗氧,所耗氧占20~25%。
- 判斷溶氧情況
觀察水色變化
通常水質惡化後根據溶氧從高至低的順序,水色開始變清,逐漸由清變白,進而變紅,最嚴重時變黑。
觀察水中浮遊動物與底棲動物的活動狀態
缺氧時,浮遊動物常聚集在水體上層,底棲動物會靠近池邊,不怕驚嚇。
觀察養殖動物的攝食情況
輕度缺氧,攝食減少,嚴重時停止攝食,開始「溜邊」、「浮頭」,聚集增氧機旁。
觀察底質及水質
缺氧時底質發臭,可以聞到明顯的異味,油質泡沫增多。
測定溶氧
水體溶氧最好在5mg/L以上,低於3mg/L則表現為缺氧。
- 應對措施
生物增氧法
水產養殖前先進行培水肥水,利用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氣給池水補氧。如果池水清瘦,採取靈活結合施用「硅藻壯」、「肥源」、「安進肥霸」等。
注水增氧法
池塘中的溶解氧量較低,可通過水流經過一定的流程和落差提高含氧量或抽取溶解氧較高外源水注入池塘內,以提高增氧效果。注水補氧宜早進行,防止因缺氧而一次注水過多或注水時間過長,導致池塘水質條件急劇變動引起養殖動物強應激反應。
機械增氧法
通過開啟增氧機(水車式、葉輪式、射流式、底管式、涌浪式、攪水式、散花式等)來攪動,增加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來提高水體溶解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