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外賣新騎手:要維持生計,很累但也踏實

2020-03-16     中國商網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彤旭)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行業受到衝擊,許多從業者也不得不考慮在這個特殊時期如何謀生,不少人選擇成為一名外賣騎手。或全職或兼職、或老手或「菜鳥」,這些新入行的外賣小哥感受如何?

「上有老,下有小,總要維持生計」。從2月4日至今,董海洋做外賣騎手已經一月有餘。「很累,但心裡也很踏實」。 談及從事這份工作的心得,晚上23:00剛送完當天最後一單的董海洋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2017年4月,家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的董海洋和妻子來到哈爾濱,在哈爾濱道外區北十四道街開了一家小理髮店。隨著生意逐漸步入正軌,他先後收了三名學徒。店面年租金14萬元,刨除各項開支,董海洋去年收入10萬餘元。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剛回本不久的生意停擺至今。

店面租金要繳納,學徒工資要支付,家中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只出不進的經濟形勢讓董海洋倍感壓力。於是,董海洋買了一輛二手電摩托車,在疫情期間成為了一名外賣小哥。「記得接的第一單是從理髮店不遠處的飯店送到對面的小區,賺了不到五塊錢」。

「送外賣比較簡單,會用手機看地圖、會騎車就可以」,然而這份工作並不像董海洋最初想的這麼簡單。雖然已在哈爾濱生活了近三年,但這個城市對董海洋而言仍然較為陌生。對道路不熟悉、掌控不好時間,剛開始的幾天他配送的訂單經常超時。「因為沒有經驗,剛做騎手的第二天我的電摩托車就在路上沒電了,索幸離目的地很近。從那之後,我出門都想著帶電池。剛開始的前幾天,有一次我邊看地圖邊騎車,差點碰到路邊的行人。在躲避行人的過程中我摔倒了,外賣也撒了」。

度過最初的適應期,董海洋的外賣小哥生活漸入佳境。「最開始我一次只接一單,不然就會手忙腳亂,後來能接好幾單。雖然比不上老師傅,但我最多的一天也接了29單」。因夜間配送費更高,董海洋經常工作到凌晨。「夜間一單比白天的要多好幾塊錢,搶單的同行也少一些。妻子經常勸我『差不多就行了,不用這麼拼』,但對我來說,多跑多得,賺了錢心裡也踏實。」董海洋說道。

外賣送到後,客戶十多分鐘才下來取,導致後面訂單超時;地圖定位錯誤把他帶到死胡同,最後客戶取消訂單;外賣被其他住戶拿混,客戶打電話質問……短短一個多月,董海洋經歷了許多「意外情況」。從訂外賣到送外賣,他深刻體會到外賣騎手的不容易。「幹這一行會面臨很多意外情況,都需要平常心對待」。

在這個過程中,董海洋也不是沒想過放棄。2月22日,黑龍江省下發通知,要求開放營業的理髮店每次只能接待一名顧客,場所內不得多於兩人(一名顧客,一名工作人員)。但思前想後,董海洋的理髮店並未開工。「一次只接待一個顧客賺不了多少錢,還是先繼續送外賣吧」。

成為外賣小哥的第一個月,董海洋收入近8000元,但他已經迫不及待期待疫情早日過去,理髮店重新開張。「做外賣騎手雖然收入很可觀,但相較開理髮店來說,騎手每日風吹日曬、四處奔走,更辛苦。」董海洋說道。

美團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美團外賣配送平台新招聘7.5萬名勞動力成為外賣騎手。這些新增騎手中37.6%來自餐飲等生活服務業,27.2%來自製造業企業,13.8%來自小微創業者。像董海洋一樣,王贇偉也加入了外賣騎手隊伍,開啟「自救模式」。

大學畢業後,王贇偉來到北京,成為某國企的臨時工,月薪5000元。因工資低、對工作氛圍不滿意,今年2月17日,剛復工不久的王贇偉正式離職。在尋找下一份工作的期間,外賣騎手成為王贇偉維持生計的選擇。「工資這麼低,北京的生活成本又高,根本也攢不下什麼。事實上,過去我就曾經利用周末時間做兼職騎手,持續了有半年左右。干這行門檻很低,也沒什麼培訓,就是註冊的時候簡單介紹一下工作內容和規則,有了電動車就能上路了。」王贇偉對中國商報記者說道。

對於「重操舊業」的王贇偉來說,做外賣騎手自有一番心得。「原來花2000元買的電動車還在,這次基本沒有額外支出。現在到了飯點我就在住處附近的幾家比較火的飯店外面等,有單就搶,攢出十幾個單一起送,一次就能賺一百多元,省得來回奔波,還賺不了多少錢」。

兼職騎手並無底薪,但王贇偉還是選擇兼職送外賣。「騎手的月收入由基礎工資和提成組成。和全職騎手每月2000至3000元的底薪不同,雖然兼職騎手沒有底薪,但是每單獲得的提成更多。如果一天送30單左右,一個月也能賺5000多元。」王贇偉介紹道。

雖然賺得不少,但王贇偉不打算長期做外賣騎手。「長期做外賣騎手不是長久之計」,王贇偉目前已經投了許多簡歷,他的目標工作包括銷售、健身行業從業者等。「目前還沒有收到面試通知,一旦我找到了工作,就不會再繼續送外賣了。」王贇偉說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1Io8nABrZ4kL1Vi1Scc.html















李國慶奪權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