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脹氣(六)
一些媽媽的疑問——血吸蟲(3)
孩子接觸了髒水或水邊兒的濕草叢,咱沒看住/當時缺乏知識,挺後悔。要去預防性地吃打蟲藥嗎?
在疫區喝了生水,要緊嗎?
菜場或超市買回來的菜和活魚,上面可能有血吸蟲嗎?洗菜、處理魚會被感染嗎?昨兒個炒了盤菜,不小心吃出個釘螺,好後怕啊!
帶孩子去店裡吃海鮮,要緊嗎?
延伸閱讀:
(4)一些媽媽的疑問
我想,通過上面的敘述,媽媽們應該對這種寄生蟲的感染率和相關表現,有些基本的了解了。還有些媽媽不放心,有些具體的疑問,咱們在這兒挨個解釋解釋。欣源的目的是希望媽媽們不要瞎操心,過度診治,當然,如果真的感染風險較高,也不要諱疾忌醫。我們多多了解,這個診治的度在哪兒,心裡就慢慢有數兒了。
孩子接觸了髒水或水邊兒的濕草叢,咱沒看住/當時缺乏知識,挺後悔。要去預防性地吃打蟲藥嗎?
這麼點兒小小孩兒,接觸髒水的情形多半是在小區或商業區的人造水塘里用手撈水玩兒,或把腳放水裡。有些孩子去公園或大學裡玩兒,看到有些人造假山瀑布或池塘之類,他們好奇玩兒了水。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拿小棍兒挑了挑髒水,捏了捏挑起來的樹葉、垃圾或小動物(最喜歡挑螺、石頭、水生植物,還喜歡捉弄浮在水面的昆蟲、蝌蚪和小魚)。髒水可能濺到他們身上,小寶寶也有可能吃手。如果剛下了大雨,孩子往往喜歡穿著涼拖踩水玩兒,這水看著清澈,旁邊可能有臭水溝。大一點的孩子,有可能參加社群勞動,幫忙掏學校附近的髒水溝,也有可能去家附近的池塘、湖泊,不怎麼湍急的江水裡游泳(咱們小時候,到了五六月份常常發洪水,咱們還趟過齊腰深的水去上學,如今國家防汛、排澇工作做得越來越完善,這種情況已經很少了)。
孩子玩兒的「野」水,除了自來水源頭,不可能非常乾淨。如果孩子拿小木棍挑死水邊兒上的螺玩兒,還一個個按大小、形狀、顏色碼在樹葉上,興奮地拿給你看……如果咱們居住在我國南方血吸蟲疫區,求此刻的心理陰影面積……
上面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主要跟水的流動程度、環境動植物是否豐富、接觸疫水多少等有關聯,具體問題得具體分析。如果是活水,溫度比較高,不那麼潮濕,情況要好很多。比如剛下了大雨,淹沒了城市的街道,而不是把湖或河裡的疫水漲起來,孩子踩水玩兒了一會兒,水看著也還清亮,一般問題不大。
夏天孩子去湖邊或河邊沙灘或石子地玩兒,環境乾燥、溫度高,也沒有規律漲潮退潮,問題也不大。城市基礎建設,比如噴泉、池塘之類,很多是人造水源嘩啦啦往裡灌的水,也是活水,往往也不容易接觸到傳染源。
不過在噴泉邊嬉戲有危險,不要這麼玩!
另外,就算真是疫水,如果孩子只是拿棍兒挑了挑,拿拇指食指稍微捏了捏,接觸面積小,接觸時間很短,往往也不會造成嚴重後果。哪天跟著爹媽去郊外踏青或釣魚,在河邊帶著露水的草里走了一遭,多半也不要緊。接觸的總量還是很小,身體的免疫力多半還是會殺掉這些入侵者。
這樣風險小一些
這樣風險就大一些了
最容易接觸疫水的情形,還是在疫區田間地頭溝渠插秧勞作,到河畔或下水處理各種水產品。另外就是小孩子們結伴,經常去疫水裡游泳,或去水邊濕草里玩兒,光著腳踩泥地。這些情形在農村相對多見些。
那,上面提到的,孩子在小區的死水潭裡玩兒,拿手摳裡面的螺!嗷,這水裡面有螺,有螺,有螺!只是這螺嘛……長得不大像?圓圓的,不像釘子。但保不准裡面有沒有釘螺。這也不要緊嗎?接觸的水量倒是不多,但能完全放心嗎?
延伸閱讀: 男童患腦炎,竟是寄生蟲惹的禍,這種螺不要碰也不要吃!
嗷,這真是難說呢。理論上來講,如果是小區建設的一個人造小水潭子,還真不至於接觸疫水,受到污染呢。可是,人家真的長螺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啊!咱拿著這水和孩子撈起來的螺,自己出錢去檢測,目前還是挺難操作的。遇到這種情況,還是趕緊跟孩子說明,把他帶離現場,近期觀察他的症狀表現吧。
這新聞里奶奶心好大,把孩子泡髒水裡,說這樣身體好不生病……ORZ……
至於這種情況要不要預防性地吃藥,嗷……真讓人糾結。藥品對孩子有一定的副作用,我們得仔細評估他感染的風險大不大,預防性用藥收益如何,性價比高不高。必要時還是得諮詢流行病學專家。咱們國家設立了不少血防所和相應的門診部(水平參差不齊,大城市要會好很多,去好一點兒的地方諮詢),往往能得到較為專業靠譜的答覆。
不過,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和蓬勃的好奇心,非常珍貴。咱們做爸爸媽媽的,也不要為了規避風險,將孩子放在安全的真空中,全然束縛住他的手腳——如果沒有童年的好奇心和實地的探索,那些自然科學家是怎麼來的呢?與同伴一起在大自然中的玩耍、奔跑、互動、協作,對孩子智力和心理非常有幫助,對免疫力也很好。有學者提出,如今不少孩子存在「自然缺失症」,提倡在大自然中教學,一些國家還有森林幼兒園,其實非常有道理。
然而,前一段時間,有人寫的科普實在是「髒過頭」了,曬出的照片是一個國外的小孩親吻豬的嘴巴,另一個小孩穿著衣服,整個人坐在泥坑裡泡著!說這樣對免疫力好,感染和過敏性疾病發生率都大大下降……嗷……雖然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挺有道理,在了解了血吸蟲等寄生蟲病和其他微生物學知識後,對這些科普實在是接受無能……
所以嘛,到底多「髒」合適,我們得把握個度。我們多了解知識,也能盡力規避風險。比如讓孩子不要直接拿手抓髒水裡的東西,拿個棍棍、勺勺之類的挑就好很多,盡力不要把髒水弄到自己和別人身上。穿個雨衣也行,摸爬滾打都不怕,還能保護衣服不被弄髒。孩子在野外玩耍的地點,大人要把控把控,玩兒的時候多盯著點兒,玩耍前後要讓他養成洗手的習慣。孩子有玩沙、玩水的敏感期,堵不如疏,平常多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條件,玩乾淨的水和沙,讓他玩個夠……這些舉措都會有幫助(但不要讓孩子玩兒小區里的噴泉之類,主要是怕漏電風險)。
在疫區喝了生水,要緊嗎?
咱們得看這生水,是哪兒的水。
如果是自來水,一般沒事兒。野水經過層層過濾,還有一段時間的藥物等處理,尾蚴活不到進咱們嘴的那一天。但我國自來水中微生物和礦物水平,還達不到直飲水標準,不推薦直接喝。
如果是野外的水,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在湖裡游泳,不小心嗆了口髒水。尾蚴是能通過口腔黏膜侵入的,多數時候,黏膜潮濕且組織柔嫩菲薄,更容易受到各種微生物侵襲。不過,我個人感覺探討這個問題意義不大……都到疫水裡游泳了,真有尾蚴的話接觸皮膚的時間也夠長了,嗆的那口水裡的尾蚴含量,相比之下是小巫見大巫。
如今經過多年的衛生宣教,乾淨水源唾手可得,絕大多數人不會捧起江河湖海的水就喝。有人想嘗嘗高山上山泉,這倒幾乎沒有血吸蟲風險,但仍然不衛生,不建議嘗試。
菜場或超市買回來的菜和活魚,上面可能有血吸蟲嗎?洗菜、處理魚會被感染嗎?昨兒個炒了盤菜,不小心吃出個釘螺,好後怕啊!
如果是大棚種菜,噴水灌溉,一般挺安全。如果菜是拿溝渠里的水灌溉,溝渠里的水可疑有尾蚴,還是存在風險的。含蟲卵的新鮮糞便施肥,理論上講沒太大問題,因為沒通過釘螺這個中間宿主,直接把蟲卵吃下去並不會造成感染,咱們怕的是尾蚴。但不除外這個施肥的糞土有可能被尾蚴污染。
不過,大部分的菜喜歡日照,生活的環境不是非常陰濕,這些都不利於釘螺和尾蚴生存。另外,菜在運輸過程中需要濕度適宜、溫度比較低的環境,否則容易爛。運輸到城裡售賣,往往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有些菜需要打農藥。畢竟不是在水裡,這些情形下尾蚴都很難存活。因此,感染幾率還是非常小的,不必過分擔憂。
既往,插秧和溝渠作業是非常常見的感染渠道
菜和運到市場,尾蚴還是很難存活滴
魚也是類似的道理。魚不是血吸蟲中間宿主,充其量魚鱗裡面帶了點兒髒水,撈魚、運輸、換水、等著售賣等過程中,尾蚴也基本上所剩無幾,即便有,身體的免疫力也足以幹掉他們。實在不放心,那就戴個手套吧,反正手上長時間沾著魚腥味也讓人感覺不悅。
讓店家幫忙處理魚,自己拿回家沖一衝就燒著吃,也是更為便捷和安全的選擇。
至於在菜里吃出個釘螺,聽著怪嚇人啊!可是,首先,它是個螺,未必是釘螺;即使它是釘螺,也未必就被蟲子感染了;就算它是受染釘螺,也未必正在排出尾蚴;即使它是正在排出尾蚴的釘螺,離開水釘螺和尾蚴的活動都很受限制,更難於在這種環境下存活這麼久,無法保持感染效力;即使是活的帶蟲釘螺,個頭兒通常很小,在清水裡洗一洗,那麼丁點兒帶著尾蚴的疫水基本都沖走了,在鍋里拿油煎一煎,開水燒一燒,螺和蟲基本都死得透透了,沒法兒感染人。所以,把螺殼兒淡定地吐出來就好,不必擔心啦!
從廣義上看,咱們在疫區生活了這麼多年,但還沒聽說過哪個經常洗菜洗魚的家庭主婦,莫名其妙被感染上血吸蟲病的。現實生活中真的沒發現這類數據。所以說,只要不是直接在疫水當中或周圍勞作或玩耍,不必擔憂呢!
只是,還是不大建議大伙兒把蔬菜或魚做成沙拉或壽司生吃。其實,愛吃沙拉的西方人,愛吃生魚片的日本人,也曾飽受各種寄生蟲病困擾,雖然相關的處理措施很多,但仍然有不少地方沒有研究透……也就是說,我們有沒有被食物中的小蟲子感染,感染了哪種小蟲子,未必研究得很透徹!保險起見,還是把食物做熟了吃吧。
帶孩子去店裡吃海鮮,要緊嗎?
如今,日料店、海鮮自助等小店,頗受歡迎。沒想到,生的魚肉經過簡單處理,做成壽司或刺身,味道竟然如此鮮美!咱還喜歡吃貝類、蝦類,烤一烤或腌一腌,太美味了。
媽媽帶孩子久了,時不時也想外出打打牙祭,有時候也會把孩子捎上,讓他跟著嘗嘗鮮。娘兒倆吃的時候挺開心,等到這些食物已經進到肚兒了,疑惑卻湧上媽媽心頭。「咱們把食物做熟,除了增加口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加熱消毒哇!這生的魚肉里會有寄生蟲嗎?海魚里也有寄生蟲嗎?魚的鱗片里會有血吸蟲等寄生蟲卵或尾蚴嗎?貝類若沒烤熟,有問題嗎?……壞了壞了,這沒仔細思考,直接就吃了,好後悔呢。這些生魚料理來源於日本,那麼日本人如何解決這食品安全問題的呢?」
海魚和淡水魚都可能存在寄生蟲,但種類不一樣。總的來說,由於海水有比較高的滲透壓,適應海環境的寄生蟲多半難於在人體內存活。高酸度的胃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能殺掉不少入侵者。相比之下,淡水魚中的寄生蟲種類非常豐富,在人體內存活的幾率也會高很多。
海魚也不要掉以輕心哦,這是美國網友從Costco買的正宗新鮮三文魚……找超市要說法,超市只發了個宣傳冊,囑咐人家回去燒熟了吃……目測異尖線蟲。
圖源:https://dy.163.com/article/DN5202BF05188DJH.html,侵刪
如果拿淡水魚做魚生,那真是讓人心塞極了。由前述我們能理解,魚不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充其量鱗片縫隙或皮膚上可能會帶丁點兒尾蚴或蟲卵,不過經過長長的運輸、儲存和處理過程,幾乎沒可能有傳染效力。咱們更擔心的是別的種類的寄生蟲或其他微生物。
剽悍的廣東人吃的生魚片……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淡水虹鱒。它是淡水魚,但它的肉非常像海里的三文魚,不是行家一般吃不出來啥差別(他們同屬於鮭科魚類)。因為各種原因,這種魚在我國青海等地有養殖場進行人工養殖,常被當成三文魚售賣,價格能翻好幾倍。它的爭議非常大,就是因為它屬於淡水魚,很可能有寄生蟲,卻常被賣到日料店給客人們生吃!商家們振振有詞,認為人工養殖環境比如水質、溫度、流速、飼料等可以把控,寄生蟲風險很小。事實上,即便是人工養殖環境,寄生蟲感染風險仍然很難把控。
圖源:https://www.sohu.com/a/246753762_100187129,侵刪
很多人以為,用點兒芥末、醬油、醋或白酒之類的玩意處理一下魚生,就安全了。其實不然。還真有較真的科學家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把魚肉整個兒泡在白酒中,十幾分鐘至數小時左右,可能有點兒效果,也不能完全殺滅其中的微生物或蟲卵(每種微生物耐受程度不同),即使有作用也只能對食物表面的微生物有點用。而白酒已經是作料中殺蟲能力最強的了。醋得泡好幾天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咱們只是蘸那兒一下兒就吞了,或吃一口食物再喝點兒酒,簡直是杯水車薪。如果是小孩,這些重口味作料,特別是酒,沾都沾不了。
那酷愛生吃魚蝦貝類,又對食品安全要求很高的日本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他們多半吃的是海魚,另外國家要求打撈後要迅速冷凍到一定溫度、一定時間進行保鮮,還有檢疫部門把關。總的來說還是相對安全些。不過也不是100%保險,由於這獨特的飲食習慣,日本人歷來還是對寄生蟲感染問題挺苦惱。其中異尖線蟲(海魚中比較多)等感染率都相當高。目前咱們國家的食品安全舉措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如果店裡的廚師生熟不分,剛拿手摸魚又拿手摸菜,或拿切生魚的刀和砧板切菜,還會對別的菜品造成污染。
反面教材來個:暈,妥妥的生熟不分,連手套都沒戴一個,拿個筷子擺也行哇……喂喂!還在做節目呢,做做樣子也好呀
因此,保險起見,無論海魚還是淡水魚,最好還是做熟了吃(像涮火鍋那樣燙一下也是不夠的。一般水煮開幾分鐘就挺安全了)。如果已經吃了,也未必所有人都容易中招,倘若量不多,又只吃了這一兩次,感染可能性挺小。所以大家不必過分擔憂,近期密切觀察有沒有不舒服的表現就好,必要時及時就診。
秒涮……ORZ……
還是燒熟啦吃吧,Mmmmmmm~~
孩子肚子脹鼓鼓,有可能是感染了蛔蟲、裂頭蚴等其他寄生蟲嗎?下期且聽欣源為你細細道來。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lHVfnIBd4Bm1__YbG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