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有幸參與到了一位好友對CBA數據的整理工作中。
具體而言,筆者是協助好友對CBA球員的場上位置進行了分類。而在實際的過程之中,筆者也注意到了一些被球迷甚至是解說員遺忘的重要信息。下面,筆者將把自己在整個過程中得到的一些有效信息分享給大家。
一個比較簡單的前提條件是,球場上每個位置的球員做的事情是不同的,比如:控衛會在助攻這類上會更有優勢,而中鋒這種球員在蓋帽這類數據上會有更有優勢。對比同位置的球員相關數據後,我們才可以更為精確地評價球員在場上的表現。
不幸的是,我們無法查找到CBA球員的精確位置。這種現象,其實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CBA並沒有建立起合適的位置分類體系
我們打開任何和CBA相關的頁面,都會發現以下現象:CBA的球員,最多只會被劃分成後衛、前鋒和中鋒三個位置。
按照籃球場上有五個位置的基本原則,這樣的位置分類信息,顯然不足以讓我們建立起更為精確的評價體系。
第二、球員的位置並不固定
實際上,我們也大概可以猜到CBA官方這樣做的原因。
在一個賽季的征程之中,很多球員的位置並不固定。這裡面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例如:球隊本身的配置問題、傷病問題、教練縮減輪換等等。僅以球隊提供的身高、體重數據,官方只能把位置劃分得更為模糊一點。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CBA沒有辦法來記錄相關信息。
第三、沒有利用好pbp日誌
由於其pbp(play by play)日誌的存在,NBA球隊在任何時間段的場上陣容、攻防對位情況和換人信息都是可以被記錄下來的。以此為依據,著名數據網站cleaning the glass會記錄下任何一名球員在什麼位置上打了多少時間的信息。因此,該網站對於NBA位置分類的記錄信息是比較靠譜的:
按照筆者得到的消息,我們的CBA聯賽似乎是有pbp日誌的。不幸的是,我們的CBA聯賽並沒有利用好如此重要的信息。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對CBA球員的位置進行分類呢?只能藉助於更多的比賽錄像來對球員的位置進行分類。在具體的過程之中,我們會收穫很多信息。
第一、注意防守對位關係
看某些球隊的比賽,我們往往會發現有兩個體型比較接近的4-5號位球員在場上,比如:廣州的張永鵬和尼克爾森在場時,究竟誰才是中鋒呢?筆者的判別方法是:在防守端,誰去防守對方的【正牌5號位】,誰就更應該是場上的5號位。
如果對方的4-5號位也很難區分呢?那就挑一支5號位特點十分鮮明的球隊,比如:擁有韓德君的遼寧隊,或者擁有易建聯的廣東隊。在綜合了這些信息之後,我們會更加確信:張永鵬是場上的5號位,而尼克爾森在場上出任的是4號位。
類似的現象,也會出現在江蘇隊身上。他們在4-5號位上一般是吳冠希、柳偉和拉杜利察來輪轉。一般情況下,人們可能會認為吳冠希是5號位。但實際上,在筆者看到的比賽里,吳冠希在這倆人身邊時,其他兩名球員會更為頻繁地去防守對方的中鋒。直到最近劉宇軒加入了輪換,吳冠希又承擔了更多防守對方5號位的任務。
因此,筆者更傾向於這種觀點:吳冠希的首要位置是大前鋒,而次要位置是中鋒。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在看比賽時並不會去觀察場上的對位信息,而是一味地預設結論去倒推過程。
之前廣東隊與新疆隊交手時,廣東隊主帥杜鋒在暫停期間布置了一點內容,而兩位解說員確信杜鋒說的是內容是【4-5號位擋拆】(其實當時杜鋒說的東西不是太清晰)。於是,當威姆斯和蘇偉擋拆完成之後,兩位解說確信威姆斯是場上的4號位,而蘇偉是場上的5號位。
兩位解說沒有注意到的場上對位關係是:新疆隊用范子銘防守蘇偉,用俞長棟防守杜潤旺。從這兩組對位看,威姆斯根本不是場上的4號位。
第二、注意輪換對象
每一次場上的換人情況,也是我們判別球員位置的重要依據,因為教練很有可能是要做對位換人。
以浙江稠州銀行為例,張正昕上場的時候,一般是換下張大宇,所以張正昕應該被定義為5號位;賴俊豪正常情況下是對位換朱旭航,所以賴俊豪應該被定義為4號位。
當然,教練在換人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緩衝期。比如,山西就會出現劉冠岑下場時間點和郭曉鵬出場時間點不在一起的情況(第一節換外援的時候)。而且,官方資料上認定郭曉鵬是後衛。那麼,郭曉鵬的位置是否為2號位呢?
實際上,山西隊出現這種情況,真實原因應該是:王非在1-3號位上非常依賴富蘭克林、原帥和劉冠岑三人,他在剩下的人里又只信任田桂森和郭曉鵬倆人(3個位置上5人輪換),所以王非就必須在某些節點上設置一下緩衝期。
而由於原帥(2號位)的場均出場時間要明顯高於劉冠岑(3號位),所以郭曉鵬更有可能去替代劉冠岑的位置。因此,郭曉鵬本賽季的首要位置是3號位,次要位置才是2號位。
第三、注意傷病因素
在看教練員的輪換習慣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傷病對其測策略的影響。
賽季初期,可蘭白克的出場時間較為少,有部分原因是他主要在2號位的輪換上,那個位置上的西熱力江占據了相應的出場時間;而在3號位上,新疆又要在阿不都和唐才育身上拆分時間(主要是給阿不都增加時間)。
但隨著傷病潮的來襲,新疆隊就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輪換習慣了。當斯托克斯受傷的時候,阿的江就要適時地放到4號位的輪換上,這意味著3號位的輪換有點吃緊了;而當費爾德受傷的時候,阿的江又要適時地把西熱力江放到1號位的輪換上,這又意味著2號位的輪換有點吃緊了。因此,可蘭白克其實是在2-3號位之間搖擺的。
對於這種球員,筆者無法看完新疆隊所有的比賽,因此只能把他的位置信息填為【首要位置2號位、次要位置3號位】。當然,按照前文提及的cleaning the glass網站那種位置分類方法,這種球員更應該被定義為側翼。
第四、小外援的位置
前文提及,筆者在區分4-5號位球員的位置時,會更多地參考他們在防守端的對位情況。而在1-3號位球員方面,筆者更願意用進攻端的作用來區分球員的位置,這既是對籃球本身規律的一種尊重,也是對CBA現狀的一種妥協——CBA小外援一般不會去防對方的小外援。當然,在具體的過程之中,筆者還是會遇到一些棘手的情況。
案例一、瓊斯到底是什麼位置?
瓊斯的體型確實更像是小前鋒,但實際的情況卻非常複雜。
當和崔晉銘(1號位)搭檔的時候,瓊斯肯定不是1號位,但我們依然無法確定場上還有誰——如果有姜偉澤(2號位)在場,那瓊斯應該是3號位;如果2號位的姜偉澤不在場(姜宇星或者柴長易在場),瓊斯應該是2號位。
當不和崔晉銘搭檔的時候,瓊斯就是1號位了。在萬般無奈之下,筆者只能暫時把瓊斯定義為2號位。像瓊斯這種球員,其實我們按照cleaning the glass網站的位置分類方法也無法給他一個合適的位置。
案例二、浙江隊的1-3號位球員怎麼定義位置?
類似的情況,也會出現在浙江隊的後場4人組身上。
按照浙江隊的模式,鄧蒙、吳前、蘭茲伯格和程帥澎的出場時間都極高。1-3號位一場比賽的出場時間總計是144分鐘,而這四名球員合計場均出戰128.8分鐘……具體到場上,我們甚至都不能區分好三個球員的具體位置。
鄧蒙理論上是球隊的1號位,但由於鄧蒙有時候要去跑無球掩護,他就會把1號位的責任分給吳前甚至程帥澎——換言之,吳前甚至是程帥澎都有可能要出現在1號位上,而鄧蒙就可能出現在2號位上。
至於蘭茲伯格,他看似更為頻繁地出現在了3號位上,但和鄧蒙+程帥澎搭檔的時候,他又更像一名2號位了……
這種現象的原因背後原因是:浙江隊的這4名球員都有能在CBA賽場上立足的運控能力,吳前和鄧蒙又有不俗的繞無球掩護接球投能力。
正如本文之前所提,區分這種球員的具體位置還是得藉助於更為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