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國家開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改變了退休待遇計算的辦法。不過,為了確保退休待遇計算的平穩過渡,國家設置了10年的過渡期。10年過渡期內以老辦法退休待遇為保底,每年退休的人員只發放新辦法比老辦法的高出一定比例,從10%逐漸過渡到100%,2024年10月以後取消保底政策。這種情況下,這不是說新辦法退休待遇更高呢?
退休待遇新辦法的計算公式
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後,機關事業單位要跟企業一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退休待遇計算公式完全統一。基本養老金主要有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構成。但是為了凸顯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優勢,機關事業單位建立了職業年金制度,作為補充養老金提升退休待遇水平。
(一)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社平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繳費指數等於本人的當年繳費基數÷當年社平繳費基數。平均繳費指數還包括視同繳費指數的年限,計算起來較為複雜。一般就是相當於一定比例的社平工資。
如果繳費指數相同,繳費年限越長,基礎養老金越高。如果說平均繳費指數1.6,繳費和視同繳費30年可以領取39%的退休上年度的社平工資的基礎養老金;如果是40年,可以領取52%。跟過去大家級別差不多,養老金差不多的情況完全不同。
(二)個人帳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
職業年金是補充養老保險,不屬於基本養老金。但是目前退休領取的一種方式跟個人帳戶養老金完全一樣,等於個人帳戶儲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如果六十歲退休就是139個月。相對而言很簡單,也很公平,就跟繳費基數和累積時間相關。
(三)過渡性養老金。對於2014年10月之前的視同繳費年限,由於缺少了個人帳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因此按照跟社平工資和本人級別、工齡對應的視同繳費指數掛鉤的方式,計算過渡性養老金。各省市唯一不同的就是過渡性係數了,一般是從1%~1.4%不等。
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時間,實際上從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就已經確定,不會再增加了。但是,隨著本人職務職級、崗位薪級的提升,視同繳費指數也會增長,再加上社會平均工資的提升,養老金肯定會越來越高。
簡要比較一下:
如果說2014年是9月退休的老人最初拿到養老金有4000元,以後每年按照5%的速度遞增,2025年基本養老金能拿到6515元。
而如果使用新辦法退休待遇計算公式,通過計算後,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能夠領取100%的社平工資,再加上個人帳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的遞增,養老金待遇優勢就非常明顯了。
如果社平工資從2013年的4000元漲到2024年的8000元,僅基本養老金就可以拿到8000元,再加上個人帳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基本養老金得接近萬元。
另外需要注意,過渡期內2020年退休,是在老辦法退休待遇的基礎上額外發放新辦法比老辦法高出的60%,不是說2021年就會變成70%。2021年是按照國家統一的養老金調整公式對養老金進行調整的。兩者還是有本質的不同的。
所以,一般來說養老保險待遇是越來越高的,肯定是越晚退休越划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E69I3EBnkjnB-0z7b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