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故事 | 一百年前濟南最大的飯莊,是招遠高家莊子人開的

2019-10-21   天下新鮮事

前幾天在網際網路上瀏覽,忽然一個標題引起了我的注意:民國濟南泰豐樓飯莊寄招遠高家莊子王喜運信函一封。這是網上拍賣舊信函的一個標題。我查看了信函的詳細內容,基本斷定,這封信就是我的家鄉招遠高家莊子村在濟南泰豐樓工作的王喜運給父母的家書,經具體落實,確定此信函真實無誤。

真是感嘆如今的信息發達,一封近百年前的家書,兜兜轉轉在網上現身了。除了感嘆,也勾起了我孩童時期對濟南泰豐樓模糊的記憶。

小時候,高家莊子村裡誰家辦喜事,總會請本村的村民做大廚。因為本村大廚多,而且是清一色的濟南第一飯莊——泰豐樓的廚子。我小時候要是聽說本村的本家、親戚有喜事,那要興奮好幾天,因為又可以吃到很多美味了,記得有拔絲地瓜、糖醋排骨、紅燒肘子、四喜丸子、櫻桃肉、炸勞子魚等,而且每次都會根據食材,變換著上幾道叫不上名的好菜。如果主廚心情好了,還會用蘿蔔、黃瓜,刻幾個菜雕擺放在菜肴上,這讓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們大為驚異。食客邊吃邊嘖嘖稱頌:真不愧是濟南第一飯莊泰豐樓高廚!喜主也是滿臉自豪地向外村來客介紹濟南泰豐樓的來歷、掌故及與自家關係遠近。

主廚忙完了,也謙恭地詢問來客吃得是否滿意,得到的當然是一片讚譽。如果主廚幾杯酒下肚,那肯定要講上幾段想當年在泰豐樓時的輝煌歷史。主廚的手藝無疑為喜主掙了臉面,喜上加喜。泰豐樓的名字聽得次數多了,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濟南泰豐樓飯莊於1914年開張,地址位於濟南市老火車站附近,經二路緯五路西胡同內,東家是來自招遠高家莊子村的徐其清。飯莊有兩個院落,可擺300餘桌酒席,廚師、跑堂的及雜役等共有百餘人,當時是全濟南最大的飯莊。

1984年出版的《濟南飲食行業志》記載,泰豐樓經理為徐鏡海,許多存留的泰豐樓記錄中也稱「鏡海先生」。查閱徐氏家譜,鏡海是徐其清的字,大名為徐其清。民國初年,人們為了表示尊敬、關係密切,一般以字相稱。傳來傳去,濟南與徐其清關係密切的各界朋友,只知其叫鏡海,而不知其大名。

濟南泰豐樓之所以敢稱第一,其一是規模大,其二是飯菜質量好,其三就是檔次高。飯莊桌面鋪檯布、地面有地毯,備有精細瓷器、銀質餐具、象牙筷箸、電扇、電話、留聲機、暖氣、水沖洗手間等。這在當時的濟南,絕對找不出第二家來。由此,吸引著濟南府的達官貴人,以到泰豐樓宴請為榮。據1927年《濟南快覽》記載:泰豐樓室內敞亮、陳設講究、餐具多系特製;地處幽靜街巷,非素識者,幾不得門而入。

濟南泰豐樓如此講究,在於其有雄厚資本。總經理徐其清祖上在北京開設綢緞莊,清咸豐皇帝駕崩那一年,為皇宮籌辦喪事發了大財,有了資本後在北京又開設了許多店鋪。民國初年,徐其清攜資到濟南,開設了泰豐樓飯莊。發家不忘家鄉人,徐其清開業之後,就招了一批又一批家鄉人到泰豐樓飯莊工作,據統計,招遠高家莊子村先後有43人在濟南泰豐樓工作過。寫家書的王喜運當時在泰豐樓任二掌柜。東家是徐其清,大掌柜是許茂亭,二掌柜就是王喜運,看來王喜運確實有本事,能把一百多號人的大飯莊管理得井井有條絕非易事。

泰豐樓當年在報紙上的廣告

由於徐其清為人忠厚,對人誠懇,沒有貴賤之分,凡是本村或鄰村去濟南的,大都到他飯莊吃飯,他從來沒有要過錢。鄉親來濟南辦事,也都是儘量幫忙,救急救困,堪稱德高望重,仗義疏財。

從網上的照片看,信封是普通的牛皮紙信封,落款為泰豐樓。信箋可大有講究,上方正中是孫中山先生頭像,左右兩側上方是「總理遺囑」四個字,頭像兩側是遺囑全文;信箋右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從信箋上可以看出,此信肯定寫於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逝後。從信的內容看,是王喜運託人往家裡捎東西,東西有給父親買的壽帽、壽靴,看來其父或年齡較大或已患病,有給母親買的衣料、頭巾,還有孝敬老人的錢款。字裡行間,可見王喜運至孝的赤誠之心。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在濟南泰豐樓任二掌柜的王喜運的報酬不低,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能給父母一次捎這麼多東西,沒有可觀的收入是做不到的。

王喜運本人我沒見過,但他的親哥哥王吉運,我有點印象。我小時候剛記事時,王吉運已是步履蹣跚、彎腰駝背的老者了。聽大人們說,泰豐樓關門歇業之後,王喜運就留在濟南另謀發展,沒有像大多數在泰豐樓工作的本村人員那樣回鄉務農。

濟南泰豐樓1914年開業,到1948年9月關閉,前後存續了33年。因濟南解放前國民黨的破壞,無法繼續經營下去,故關門停業。東家徐其清攜家眷回京定居,飯莊的東西能賣的賣了,不能賣的分給飯莊的夥計們散夥。夥計們有的繼續留在濟南謀生,大部分都回鄉務農了。

泰豐樓存續期間,為高家莊子村人爭了光,也解決了很多家鄉村民務工問題,更重要的是大多在泰豐樓工作的村民都學到了一技之長,也開了眼界。我小時候在村裡東家去西家跑,經常在村民家裡見到寫有「泰豐樓」字樣的八仙桌、凳子、上菜的木製盤子,甚至還有一個專門送外賣訂製菜的直徑近一米、上下兩層、木製的食盒子。

高家莊子村現存泰豐樓的食盒

泰豐樓存續的33年,正是政局動盪時期,在濟南的泰豐樓也是一個小社會,見識了各路人物,也見證了許多人物命運的起起伏伏、興盛衰敗。如文化名流胡適、冰心,都在日記中提起過在泰豐樓聚餐的情形,在當時的山東任過省長、省主席的張宗昌、韓復榘也多次赴宴泰豐樓,更不用說濟南的其他軍政高官、富豪商賈。

泰豐樓留下了許多逸聞舊事,其中最令人回味的是一個叫佐藤孟江的日本女子在泰豐樓做學徒的故事。

初入泰豐樓時期的佐藤孟江(左)

佐藤孟江1925年出生於濟南,她的父親是一位民國初年即來中國創業的日本商人,在濟南開辦洋行。佐藤孟江自小聰慧勤奮,尤喜中國烹飪,對魯菜情有獨鍾。十多歲時常跑到濟南的小飯店去偷學技藝,父親多次規勸不見效果,索性找到泰豐樓的東家、老朋友徐其清,介紹女兒到泰豐樓學藝。

泰豐樓廚師長叫鍾興利,當時五十四五歲的樣子,他性格倔強,典型的老派手藝人做派。最初,鍾興利嚴辭拒絕了東家讓他帶女徒弟一事。接下來的幾天,他被這位日本女孩磨得沒了脾氣,破例允許她在廚房外圍燒火和飼養雞鴨。佐藤孟江一點也不在乎,打掃雞舍、掃地洗碗、倒泔水、垃圾,既勤快又利索。偶爾給師傅打個下手,一教就會,很有學廚師的天賦。

佐藤孟江回國後,在東京創辦了濟南菜館

隨著時間的推移,鍾興利越來越認可這位女徒弟。可老規矩不允許女人進後廚,鍾師傅只好讓佐藤孟江女扮男裝上灶。從1942年到1948年4月,六年多時間,廚師長鍾興利手把手教會了佐藤孟江如何做魯菜。日本投降後,佐藤孟江一家不得不回日本。回國前,鍾興利和他的夥計帶著廚具、食材趕到女徒弟家中,大家一起動手,做出了68道菜,表達了濃濃的師徒情誼。

佐藤孟江回國後,在東京創辦了濟南菜館,並開設烹飪教室,使魯菜在日本發揚光大,並得到日本民眾的認可。2005年她與丈夫合著的《魯菜情緣》一書在中國出版,這本真實細膩的著作,為濟南人探尋泰豐樓的歷史打開了新的角度。

佐藤孟江與丈夫合著的《魯菜情緣》

上世紀80年代後,佐藤孟江多次帶弟子們來濟南,與濟南烹飪界高手切磋技藝。2004年,山東省烹飪協會向她頒發了「中國魯菜烹飪特級大師」榮譽證書。

時光悠悠,時代在變,家鄉人百年前開設的泰豐樓飯莊至今仍餘音裊裊,一封從飯莊發出的家書,如折戟沉沙,勾起了那段如煙往事。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文 / 徐言東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