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是怎麼從已開發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的

2019-09-03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阿根廷擁有成為世界大國所需的一切條件。土地平坦氣候溫和,河流通航且相互貫通,與主要競爭對手有一定緩衝距離,充足的自然資源能保證大國崛起。

阿根廷地圖

令人羨慕的大平原

確實,在獨立後的一個世紀裡,阿根廷迎接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首先是打敗巴西,然後是巴拉圭,然後躋身世界最富國家排行。站在阿根廷的陰影下巴西人自然產生出一種謙卑和消極傾向,不願挑戰富庶、充滿活力的南方鄰國。

三國同盟戰爭之後,阿根廷經歷了歷史上著名的繁榮期。大批歐洲移民加入,拉普拉塔遍地機會,大量資本在這裡被創造和消化。在所有拉美國家中,阿根廷是唯一一個產生龐大中產階級的國家。但是阿根廷有兩個弱點,所以大概從1930年後,阿根廷開始走下坡路了。

首先與英語美洲不同的是,阿根廷土地並沒有廣泛分配給個人所有。阿根廷與拉美其它國家一樣,起初形成的是地主寡頭體制,大多數人在經濟上依賴一小撮富有精英。成功發動的勞工騷動推翻了這種專制制度,民粹主義庇隆政權建立。

通過對底層和中產階級的政治動員,庇隆主義的遺產是獨裁的加強。在這種體制下,領導人權威毋庸置疑,對整個國家制度具有絕對影響力,在這樣的領導人的控制下,權力得以鞏固。其它機構權力遠小於總統,結果就是,在一段時間裡阿根廷的決策高度依賴掌權的個人。連續幾十年來,政策傾向滿足民粹主義需求,而非常規政策,於是阿根廷在接近一世紀的時間裡出現了緩慢不規則的衰退。

第二,阿根廷與世界其它國家距離遠極大影響了阿根廷人的觀念。阿根廷隱蔽在大西洋一端,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國家之一,到東亞的距離簡直是天涯海角。

巴西和巴拉圭的地區威脅被控制後,能威脅阿根廷的最近的國家就是1萬2千千米之外的英國了。如美國一樣,這樣的遠距離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文化孤立和國民儲蓄。(沒必要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軍。)

但是美國與阿根廷的情況又有本質區別。美國與潛在競爭對手距離要近7000千米,時不時受到提醒,他們實際並非孤立的。

差距很明顯

諸如1814年英國火燒華盛頓、南北戰爭期間英國不願遵守聯邦封鎖、1941年轟炸珍珠港,以及最近發生的911事件,毫無疑問都對美國人的心智造成了很大影響。這些事件告誡美國人不要自滿,鞭策他們對世界存在的「意外事件」過度反應。美國人隨即採取了一系列行為重塑自己。這個過程對美國和世界都造成了大量破壞,但卻保證了美國人的適應能力。

阿根廷與世界事務距離很遠,意味著這塊地理天堂沒有受到入侵,因此也沒有經歷遭入侵後的復興過程。三國同盟戰爭已經是140年前的事了。福克蘭群島(被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是阿根廷嘗試與外部世界互動的一個著名案例。

馬島離英國太遠

布宜諾斯艾利斯發動了一場與遠方的超級軍事強國——英國——的戰爭,而結果是政治和軍事上的慘敗,這不僅摧毀了阿根廷常備軍隊,還導致了軍政府的衰落和倒台。儘管福克蘭群島戰爭對阿根廷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卻沒有為阿根廷繁榮的根本因素帶來挑戰,於是阿根廷也就沒有出現持續的改革和自我完善。結果,阿根廷忽略了幾十年來積攢的國家問題。

近期的變化加強了這一趨勢。2001至2002年的經濟危機使一個新的民粹政府上台,該政府宣布債務違約,使得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必再支付債息。然而,阿根廷並沒有抓住這個計劃調整經濟政治制度,發揮地理優勢,改良經濟政治基礎,相反,國家把省下的錢用在大規模補貼以顯示自己的民粹特徵上。政策帶來了高增長,但也付出了高昂代價,國家資本儲備被掏空,基礎產業——從養牛業、到小麥種植業到發電業——都開始萎縮,經濟扭曲。高稅率、大規模補貼導致的高消費以及物價管制嚴重削弱了企業主和農場主等。補貼政策也問題重重,補貼政策導致政府只能不斷增加支出,滿足人民索求的恩惠,這在民粹主義政治下成為民眾的權利。結果是,阿根廷只在南美洲發揮著有限影響,而在南美大陸以外毫無影響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2omuW0BMH2_cNUgYy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