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死記「四個數字」10、20、50、60,炒股其實很簡單

2019-09-18     狼行華爾街

在股票市場有句經典,華爾街沒有變化,因為人性沒有變化。在股票投資成功的關鍵是控制自己。在投資界,巴菲特真的就像神一樣的存在,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沒有之一,很多投資人都在學習和借鑑巴菲特的思想,投資是存在風險的,考驗的是投資者的敏銳的商業嗅覺。

股神巴菲特,兩句話點透中國股市!

關於中國市場,他講了很多,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

1、中國市場的估值比美國低,股票更便宜!

2、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會有很多人參與到股市,人們會更加投機。

有朋友可能要問了,既然老爺子覺得中國股票便宜,這麼多年來,除了比亞迪好像也沒怎麼買過呀

什麼原因呢?大概有這麼幾個:

1、巴菲特說只做看得懂的股票。以這位老爺子的專業知識以及手下一流的基金管理團隊,如果說看不懂A股上市公司的財報那是天大笑話!漂亮的數據,低廉的價格,動心卻不動手,也許老爺子並不太相信眼睛看到的東西吧!

2、就像他說的,中國股市投充斥投機行為。咱們散戶跟風炒作也就罷了,如果連上市公司自己也玩高拋低吸,炒概念真減持,那即便是飛人也跑不過裁判嘛!

3、投資也是投人,巴菲特看好比亞迪更是看好王傳福!如果按照他投可口可樂的標準,也許國民老乾媽陶華碧符合要求,可惜老乾媽沒上市。上市公司要麼行業不符合,要麼人不對味,反正老爺子沒挑出幾家!

所以現在的巴菲特應該正在留意著中國股市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於嚴監管動作,將會愈發健全市場並重塑市場的投資風格!而另一方面,這種變化將會越來越符合這位價值投資者的口味。


中國股市代表盈利的「四個數字」

一、20%——最佳止盈點

20%,股票交易的最佳止盈點。在股市中沒有常勝的將軍,被套、虧損總是難免的,同時也要意識到也並不可能所有的股票都會不斷上漲。來自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目前70.8%股民都是一個「貪」字在作祟,由賺變虧,由小虧反倒變成了大虧。所以股票投資「貪」字要不得,建議投資者在買進股票時就要設定一個止盈點,股價上漲20%後堅決賣出股票,如今華爾街不少資深投資人還仍在堅持此比例。另外一個是止損點,低於買入價7%-8%堅決止損。

二、50%——持倉黃金比例

50%,即股票留50%的倉位,資金留50%的倉位,便於投資者根據自己的操作風格制定不同的倉位控制策略。所謂持倉比例,是持倉品種的市值占整個資金總額的比例,不過此比例是動態的。打個比方,比如某投資者的初始資金為10萬元,將5萬元購買股票,此時持倉比例為50%;雖說隨著股價上漲,總資產和股票市值會不斷變動,比如,股價上漲20%,總資產就為11萬元,股票市值增至6萬元,此時的持倉比例就變成了54.5%,但是剛入市時50%的持倉黃金比例仍要記住。

三、60%——低價圈判斷

60%,低價圈一個判斷比例,是指股價相對前期高點,個股跌幅在60%以上的都可以視作為低價圈。當股價出現漲幅靠前、量比靠前情形,此時股價處於低價圈時,說明主力有意圖拉高股價,此時股民參與的風險較小。相反,此時若購買那些高價圈個股,那麼風險很大,陷阱較多。所以,股民可以參考此「60%,低價圈判斷」的比例,基本能避免盲目追漲個股而被套的慘劇,從而也能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四、721——股市「魔咒」

721,就是常被投資者說起的股市魔咒「七虧二平一贏」,是股市盈利的機率,是說90%股民都是虧損的。股民要想打破此魔咒,理財師表示關鍵還是投資者要改變投資觀念,改變一夜暴富的錯誤觀念。股市不是賭場,而是一門大學問,關係到宏觀經濟學、政策敏感度、心理學、股市技術、綜合素質等。不是只靠運氣,卻沒有學習的態度。所以在入市之初要認識這點,注重合理配置資產,一方面可以參與一些年收益10%左右的宜盛月月盈等穩健類投資,能保障有穩定的收益來源;另一方面參與股票和期貨等高風險投資,能來獲得較高的回報,多元化投資,實現收益最大化。

五、10——股票不超過10隻

10,有風險承受的投資者購買股票最好不要超過10隻。因為據專家統計,股票超過10隻的組合,其最終收益並不可觀,投資者根本忙不過來,還不如配置上述提到的宜盛月月盈了。普通投資者如果對於自身高風險投資比例究竟多少合適,可以參考「100-自身年齡」的公式。當然,都需要看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實際財務情況和風險偏好來做投資。

當然,這也不是萬能的,以上股市投資法則仍要因人而異,投資比例做出及時調整。另外,在平時的生活中,投資者還要多加註重相關專業投資理財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投資理財技能,利用各種投資理財渠道和工具,讓自己的財富獲得保值增值。

關於選股: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必先立於不敗之地,善於炒股的人首要先避免虧損,方能確保盈利。

我這樣的人一向謹慎,甚至謹慎的過頭了,比如上車必系安全帶,不敢坐飛機,開車從來沒有違章,過馬路必定走斑馬線,各種醫療意外交通保險都有買,我在股市也是小心謹慎,我是算定了股票的底部才敢去買股票。我從來不買沒有底的股票,哪怕偶爾買錯了,基本上難以大虧。

我選股第一條原則就是先看著這支股票的底部在哪裡,一般來說銀行股為0.8倍市凈率以下,8倍市盈率以下買入。保險行業0.8倍內含價值以下買入,房地產比較複雜,既要看土地儲備,還要看市銷率,0.2倍市銷率以下最好,還要看拿地成本,比如當年融創輕鬆可以拿出168億收購樂視,當時市值才250億,一年銷售額1500億,是明顯的低估股票。券商股一般1.4倍市凈率以下買入。其餘不太了解行業一般是市凈率1以下買入,市盈率8以下買入。

這就是我目前的投資體系,一般按照這個價位買入很少會虧錢。

憑藉上述方法,我14年重倉交通銀行(買入價0.6倍市凈率)和招商銀行(買入價0.8倍市凈率)取得了60%的收益,持有少量中信證券也獲得了250%的收益。16年買入交通銀行(0.5倍市凈率)中國平安(0.8倍內含價值),中國建築(0.7倍市凈率),中國太平(0.6倍內含價值),融創中國(0.15倍市銷率)也取得了優厚的回報。

但是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估值方法,一直以來按照我的市凈率1以下買入,市盈率8來估值對消費、電器、白酒等輕資產公司進行估值,就找不到買點。雖然曾經有持有有過格力電器、五糧液、美的電器等牛股,但是始終無法錨定這樣行業股票的底在哪裡,最後賺一點就跑了。

選股第二條是利潤增長性,兩個利潤相當的公司,一個公司每年利潤平均增長5%。另一個每年增長20%,10年後,後者利潤是前者的3倍。所以長期來看選擇一個利潤增長較快的公司很重要,與其持有一個低估的平庸公司不如持有一個估值正常的業績增長迅速的行業龍頭績優股,績優股如同一個班裡學習好的學生,大機率是下一年考慮學霸會再創佳績,而學渣會成績會跟不上而墊底。偏偏普通人覺得學霸成績已經漲了很多,應該下跌了,學渣成績已經夯實底部,應該反彈了。

選股第三條是利潤(或者業績)增長的確定性,投資的企業利潤要有增長,更好得是公司的利潤是確定的增長。比如房地產,因為預售制度,每年合同銷售的金額會在1-2年內轉化為公司業績,未來的1-2年的業績可期;再比如保險中的壽險,未來利潤增長同10年期國債的750均線相關,利潤增長多少也是比較容易確定。這是我較為喜歡銀行和保險業的原因。

選股第四條是利潤增長的可持續性,20年後,銀行依舊為金融服務,保險依舊為全民社會保障服務,人還是要住在房子裡,可是20年後還用不用手機,無法預料,就像15年前,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想不到現在的窘境。一些行業讓我無法確定利潤能否增長生產經營模式會不會被顛覆,各種高科技行業、凡是帶科技、網絡、智能、生物、電子的我統統迴避,當年電子詞典、隨聲聽、MD、數位相機也是高科技行業之一,如今卻顛覆。所以我視高科技行業為風險投資行業。

第五條,要考慮利潤的有效性,銀行貌似利潤很高,利潤卻是前置計算,從放貸開始計算利潤,至於貸款能否收回,貸款人會不會提前還貸,都是未來無從保證。房地產利潤後置,房子賣出去只算負債,要等交房後才算利潤,所以銀行有效利潤被高估,房地產利潤被低估。有些行業,如重資產行業(如鋼鐵、LCD,黑色家電),要不斷持續投入資本金購買更新設備,原材料,擴大廠房、投入研發,導致可分紅利潤比例較低。有些行業,消耗資本金極少,賺的利潤可以大部分拿去分紅,比如白酒,高速公路、、港口,水電、機場等,不可一概而論。

關於買賣點:

如何以及何時買賣與如何處理盤局

不論你看對或看錯,那都不重要,你必須要有自己的交易系統,必須知道何時該出手,何時不該出手。該出手時不一定會賺,但那些交易機會你必須把握。風報比1:3是我個人最低可接受範圍,也就是說,當我認為會有300點以上的行情時,我會進場交易,否則其它時刻不是我該出手的時機(因為當風報比為1:3時,10次交易只要抓到3次,報酬率就是正的,再將資本放大到100萬做一口,每筆最大損失約為總資本的2%,這樣的資金控管為一個良好的配置,可能風險都在可接受範圍,也不會對波動太為敏感),如果中間抓到1:10的機會,賺錢對你來說將是輕而易舉,中間看錯幾次行情又如何呢?

每個人自己的作業系統也不同,由這個觀點,會出現一些情形:

1). 有些點,你知道他還會漲,但並不適合進場,因為風報比不佳;

2). 有些點,你並不知道他會漲或會跌,但仍可以進場,因為獲利可能很可觀;

3). 別人買進的點,並不一定適合你進場;

4). 你進場的點,別人也不一定適合進場;

5). 所以別人認為會漲或跌,對你來說可能沒有意義。

什麼叫頭?一段漲勢,漲不動了,都可以懷疑它是頭,如果盤了一陣子後來又上去了,那原本漲不動的地方就變成所謂整理段,但對操作策略來說,漲不動的地方,我們全部都要將它視為頭部,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規避掉下跌的風險,就如同現在套牢在頭部的人,都是因為認為股票會在萬點再漲上去,所以抱牢,但不管我們怎麼認為,看多也好,看空也好,策略上,都該先退出持股觀望。對下跌勢來說,跌不下去的地方,都要將其視為整理段,不能將其視為底部,因為底部只有一個,一般猜都會猜錯,即使看起來像底部,還是要將其當為整理段,只能高出低進,不能買進抱牢,就像現在這邊,這是我們的標準策略。

趨勢明顯時,動用他大部分資金,不斷加碼,趨勢不明顯時,只動用少數資金,短線少量進出,目的是不想失去對市場的感覺。

當時的我不知資金的「控管」重要性,只知整日的研究決策,花了大半的時間在決策要買哪支股票,但真正會賺錢的部分只有管理,如何在買了一支股票後決定出場點和時機?只知抱著它....,結果大部分的出場點都是賠到痛後才出場,有時連之前賺的都不見了,試問自己,是否想好如何的出場?高檔橫盤整理,最好退場觀望!實在忍不住,切記,心態只有搶反彈!千萬不可「逢低承接」,盤勢一不對立刻走人,不用在意有的股票還會漲,多頭一路走來本來就沒那麼快熄火,但空方勢力醞釀卻是個事實,歷史上每次到此時,偏空的都會被嘲笑,因為人們永遠不喜歡風險,會打從心理逃避它...

避免被套牢,最佳的方法,就是買在波浪底部:

1)、上升浪時,急跌買進,此乃絕佳發財契機,為高手的絕招;

2)、盤整時,急跌買進,完全正確;

3)、下跌浪時,急跌買進,你確定要買嗎?你真的確定要買? 此時風險甚大,但機會也大,因為急跌時常有急反彈,但也常彈不起來,被套牢機會很大,一旦被套牢,千萬不可久留,否則,下場自行負責!

盤完後,第一個急跌完成,跌勢確立後的第一個反彈,為搶反彈第一時機,機不可失,也是放空者先回補的第一時間,記住,下跌浪中只有這一個急跌搶反彈是最安全的,其它都很危險!在未止跌前,用實質金錢去猜測底部是一件很不智的行為

所以建議大盤高檔橫盤時,退出觀望。高檔盤整時是散戶死傷最慘重的地方,十個有八個是在這邊陣亡,因為高檔盤整後的下殺常常都是90度角的下殺,如同毫無支撐般。下跌速度永遠比上漲快3倍!

大盤未明顯轉強,任何做多皆視為反彈,有賺就跑,這是不做空的人,在這種盤勢下唯一的活路。底部進場不贏也難」,這句話,會害人傾家蕩產,底部幾乎只能事後看出,底部的形成原因,說起來也滿好笑的,因為它常是不經意被形成。永遠,沒人知道底部在哪,我們只能不斷的懷疑,但無法100%肯定。策略上,操作不能在看似底部時放入所有資金,而是該一路加碼上去的,勢不對時,記得抽出資金速度要快。

買進等反彈的方法,重點在買進的時機,比較安全的方式,等應該是空手等,等時機到才建立部位,而不是隨意猜個底部,就買進準備等看哪天突然漲了!空手等和抱著等是完全不同的

高檔出脫,下跌時靜待落底,似乎常只是口號,姑且不論到底會不會再漲回來,這一年來,相信持股者心理壓力也夠大了,這就是股票看似簡單,實質上很難的原因之一。

真正的市場高手,不迷信什麼政策、理論和消息,他們追求的是對市場群體心理的高超把握和自己個體心性的全然了悟。拋開束縛,方能瀟洒自如!

由於迷失了自己的本來目的,有的投資人就自覺不自覺地將交易行為異化為「科研」。我不止一次聽到某些「高手」吹噓他們的一些完美交易,如如何買在最低價賣在最高價云云,但當我和他們深入交流時,我發現他們陶醉的是一種研究和預測的遊戲,他們或根據市場歷史的現象歸納出某些「模式」、或根據某種理論猜測市場進一步的趨勢變化,他們忘記了,如果要達到持續地穩定地賺錢這一他們來到市場的真正目的,更重要的工作應該是:識別不同的市況,並根據不同的市況制訂不同的操作策略。因為,「模式」的有效性或「理論」的適應性是會由於市況的變化而變化的,而市況的識別和策略的制定才是永恆的。

由於忘記了自己交易的本來目標,有的投資人就自覺不自覺地將交易行為異化為「搏彩」只要有一點希望,就全然不顧的衝進去,而全然忘記了與贏利相對應的兩個字,風險!因為將持續地穩步賺錢這個目的拋在腦後,所以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對自己交易的風險收益比進行認真評估。

既入市場,人們都希望贏利並有所作為,但為了更快地有所作為,人們又往往選擇了不停地行動、行動、再行動。我隨手翻開近期的專業證券報刊,諸如「如何在調整市道中選擇強莊個股」、「調整市道投資激情個股選擇」等充滿誘惑性標題的文章不時可見;我信手打開電視財經頻道,「拋開大盤炒個股」等看似頗有魅力的鼓譟隨處可聞。殊不知,這類想法固然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本能成分(因為,人們總是易於相信自己樂於相信的事情),但我們在市場更常見到的實際情況卻是,很多人為了走一條捷徑,按照這種思路交易,實際上卻走上了一條更遠的路。

行動多並不一定就效果好,有時什麼也不做可能是一種最好的選擇。且不說「有所為有所不為」、「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古訓,也不說常常發生的「一動不如一靜」的真實故事,就是華爾街早期的成功大炒家埃德溫.里費弗也說過:「盲目而頻繁的交易是造成華爾街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專業投資者中也是這樣。但我必須做正確的選擇,我不能草率行事,所以我靜等著……」,他還說:「我賺大錢的秘密就是我常常只是靜靜地坐著……」。

過多的行動就是盲動,盲動耗散我們的精神、迷幻我們的心智、磨損我們的金錢。因為盲動主要來自心理的盲區,減少盲動的辦法也就主要從調節心理盲區契入,歸納起來,大致有三:一是調整對行動的看法,行動多並不一定就是勤奮、行動多並不一定就能夠使我們更快地達到目標,有時,什麼也不做是一種更好的生存狀態;二是調整對待機會的態度,人們常常認為應該儘可能多地去把握機會,但在專業炒手的心中,想得更多的卻是「只去把握自己能夠把握的機會、只去捕捉對自己贏面大的機會」;三是要學會享受孤獨,很多行動不過是人們害怕無聊而製造出來的,「什麼也不做就有無聊感」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

奔騰的江河是一種美,靜靜的湖泊也是一種美,它們之間的差別是產生它們的不同環境所造就。根據客觀環境而不是心理盲區行動,常常靜靜地感受市場而什麼也不交易是一個專業炒手的基本素質要求。

在投機市場,最重要、最容易被人忽視、最難以真正做到的是「交易紀律」!

為什麼「交易紀律」最重要?因為,「交易紀律」是在市場生存的基礎保證:對於交易員,「交易紀律」就象汽車的剎車、飛行員的降落傘、海輪的救生艇,關鍵的時刻能夠使你控制風險並保住性命;對於交易員,「交易紀律」還是真實的監管者,使你嚴格執行自己的交易計劃,不至於被盤中眼花繚亂的「日間雜波」所迷惑而情緒性地進行交易。

為什麼「交易紀律」最容易被人忽視?這是由於價差收入取得的表面特徵使人們產生的心理誤區所致:價差收入取得的前提是頭寸方向和價格趨勢變化的一致性,於是,人們當然認為對未來價格趨勢的預測是交易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環節,人們也就自然地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注意力放在對未來價格趨勢的預測上,殊不知,預測本質上只能是一種機率的遊戲,優秀的預測確實可以大大提高勝算,但我也確實見過十次交易九次預測正確卻最終虧損的交易者,其虧損原因就在於沒有「交易紀律」對虧損的那筆交易進行風險控制,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說得好做得臭」的人們,主要原因還是「交易心理」包括「交易紀律」之類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好。

了解更多股市資訊、操盤心法和交易系統,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翁伯然(wl000858),提升盤感,把握選股買賣點技巧,讓你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助你更好的獲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s3QRm0BJleJMoPMF1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