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收聽音頻
作者 清涼油
主播 天歌
來源 書單(ID:BookSelection)
最近一段時間一條微博被幾次推上熱搜:
14歲女孩模仿網絡視頻,用酒精燈易拉罐做爆米花,重度燒傷不幸離世。
新聞報道的當天,短視頻網紅「辦公室小野」成為了眾矢之的,幾千名網友跑到她的微博下評論:
「人血饅頭好吃嗎」,「看到大家都在罵你,我就放心了」,「你應該給人姑娘償命去」……
時隔幾日,辦公室小野發布微博長文回應,說女孩的意外絕不是模仿她的視頻,並表示願意提供幫助,配合調查。
社交網絡確實很魔幻,一夜間,網絡輿論「驚天逆轉」,網友們又跑去罵女孩的父親為了獲得賠償碰瓷小野,吃人血饅頭。
就這樣,持不同意見的網友,揮舞著「正義」大旗,廝殺在一起,唉,真是萬物皆可饅頭。
在這場悲劇里,若把責任完全歸咎於任何一方,恐怕都是偏激的。
我一直在關注這條新聞的進展,這期間不僅為燒傷身亡的女孩感到悲傷,還感到煩躁和恐懼,這種感覺已經糾纏了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難以承受網絡上的那股戾氣。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社交網絡上這股看似毫無來由的戾氣,它比鍵盤俠更普遍,也更令人糟心。
道德一旦淪為虛偽,就是最下流的
如今的社交網絡,可能是道德標準最高的地方。
前段時間,鋼琴家郎朗在機場沒幫妻子拿行李上了熱搜,這樣一件小事,微博的評論竟然高達4.4萬,簡直匪夷所思。
再看看網友都是怎麼說的:「他懷孕了?」,「感覺這個男的好裝」,「這婚姻長久不了」…….最後甚至上升到「女權」和「迫害男性」的高度上。
嚇得郎朗趕緊發條微博表態,以後多幫老婆提些行李。
這還不夠,微博發出後,網友們繼續在評論區教郎朗怎麼做人:什麼叫「幫」啊……那裡面沒有你的行李嗎?
在他們看來,這事兒就跟平時譴責沒有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一樣,不能坐視不管。
有人會問,郎朗不幫老婆提行李就是不對,怎麼了,說不得嗎?!
但我想說,誰也沒有權力憑藉幾張照片去評判別人的品德和婚姻。
這些「正義」的道德標兵和微博教育家在評判別人的時候,是否想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經不經得起這種道德標準的考驗,或許不過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罷了。
用道德來評判所有事物,聽起來很合理,實則不然。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以道德的眼光來看待文學名著,那麼包法利夫人婚外情是傷風敗俗的,茨威格寫《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醜化貶低女性,《源氏物語》更是一本「渣男實錄」……按照道德小標兵的評判標準,都應該封殺。
這看似極端,其實很普遍,我就遇到過。
今年春節《瘋狂的外星人》上映期間,我們發過一篇關於導演寧浩的文章,推送發出沒兩分鐘,就有人留言說:
呵呵,這種拍兩部片就以為自己聰明到可以把觀眾當猴耍的導演,可以徹底拉黑了。ps,髒話也太多了吧,我前面還有小孩跟著學。
罵髒話不道德,但在這部電影中,卻是出自某個特定的角色之口,這個讀者朋友所說的問題,完全可以用影視劇分級制度來解決。
文藝作品展現的不是這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而是告訴我們這世界真實存在的樣子,它具有各種可能性。
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人熱衷於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這個世界,因為那感覺真的很棒——彰顯了自己大愛無私的樣子,和一種萬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姿態。
但是,一個人的崇高,不是通過評判別人來體現的,《編輯部的故事》里說的好,道德一旦淪為虛偽,就是最下流的。
那些一碰就炸的話題
若想在社交網絡上尋得一絲安寧,請屏蔽此類話題:
中小學生是否需要減壓?什麼時候能實現男女平等?華為手機和蘋果手機,哪個更好?……
只要加入這些話題的討論,就很容易莫名其妙地變成一些人眼中的「三觀不正」之徒,但大部分的「三觀不正」其實都只是三觀不合而已。
現實生活中,遇到不同的意見,大多數人都能保持基本的社交禮儀。但在網絡上,就只剩下後者了。
數據科學家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曾提出過一種「繭房效應」,在社交媒體時代,當個體只關注自己想看的信息和偏好的內容,其他信息的接觸就會隨之減少,久而久之,便會像蠶一樣逐漸桎梏於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導致視野偏狹和思想的封閉。
就拿「中醫是不是騙人的」這個話題來說。
如果你每天關注的博主不支持中醫,或接收的都是「某老中醫以純中藥治療愛滋病70餘例」之類的信息,那你一定覺得中醫是門「玄學」。
如果你從小就吃保濟丸、片仔癀,比較關注中醫和養生,看到的都是「屠呦呦獲諾貝爾獎」這類信息,那你肯定很信任中醫。
平日裡大家雖然觀念不同,但相安無事,到了網絡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如果贊成中醫,就會被中醫黑嘲笑為愚昧,如果懷疑中醫,就會被中醫粉批判為淺薄、不尊重傳統文化,就算髮表一些中立意見,也會被罵個狗血淋頭。
如今這些一提就炸的話題,應該算是「繭房效應」的最佳範例了。
在爭論這些話題的時候,人們顯示出一副看透真相且偏執的樣子,認為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都是居心不良或智商偏低——閉嘴,我不看,我不聽,你幫人洗地,你是水軍,你高中沒畢業吧.....
為什麼人們會如此的狂躁極端,容不下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不是因為「壞」,而是因為他們習慣了選擇性地理解這個世界,太堅信自己看到的那個「真相」了。
帶節奏大師
我相信,沒誰會喜歡被人帶節奏,但現實就是,人這種生物,本身就是很容易被引導和說服的。
知乎上有個問題「柳岩是真的被娛樂圈孤立了嗎?」,這個問題的下面,有條匿名的回答是:
我是超級討厭包夫婦的,屬於一眼看見就討厭的那種,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條回答,有809個贊。
一條毫無說服力的回答竟然獲得了這麼多認同,是不是很神奇?
玄機就在於,在這條回答的前後,有數條指責包貝爾夫婦在伴娘事件後疏遠柳岩的信息。
美國心理學的聖經《社會性動物》中曾講過,說服有兩種途徑:
中心路徑:對觀點加以權衡,對相關的事實或數據加以考慮,在這個基礎上作出決定。
邊緣路徑:沒有經過多少思考地依據那些簡單的、往往不太相關的線索對觀點作出正確或錯誤的反應。
大部分的說服,都兼備這兩種途徑。
有了前後論據完備的中心路徑式說服,這條809個贊的邊緣路徑回答雖然很短,卻變得很有煽動性,讓人看完以後,也覺得包貝爾夫婦真是太討厭了。
在這809個人中,有幾個認識包貝爾夫婦,又有幾個人參加了那場婚禮呢?有句話叫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社會性動物》還提到,當人們在評價一個論點的性質時,他們會受到措辭形式的影響。
微博上有些網絡梗,格言和口號,算不上罵人或網絡暴力,卻帶著微妙惡意和極端情緒,而且越偏激越吸贊,很有迷惑性。
比如,爆米花事件中的「人血饅頭好吃」,比如志玲姐姐結婚的微博下面那些「勿忘國恥」,又比如b站蘿莉舞蹈視頻的彈幕「三年血賺,死刑不虧」和「拿我三年,換你一生陰影」。
網絡能帶給我們莫大的肯定和滿足感,得到的贊越多,仿佛就越證明你很重要,其實這都是假象。
這些烏七八糟的、帶節奏的評論能獲得那麼多贊,令人遺憾。
後記
混跡於微博熱門榜的這段時間,我最大的感受是,微博的那些社會新聞熱搜里,沒有幾個評論區是乾乾淨淨的。
網絡衝浪,本是一件快樂的事,現在卻讓人感到痛苦和困惑。
有些人雖然表面上沒有謾罵,也沒有把社交網絡當成垃圾桶,甚至獲得了很多人的點贊,但他們發言的效果,跟詛咒和謾罵是一樣的。
他們像一種催化劑,在網絡上製造出了一種不好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
對這些人,我只想說,如果你在現實中是個懂得社交禮儀的正常人,那麼請你在網絡中也當一個正常人吧。
青音約,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圖源:《匹諾曹》、《瘋狂的外星人》、
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