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我們介紹了隨侯珠的傳說,並且探討了隨曾之謎,確認了隨國就是曾國。
既然曾侯就是隨侯,那麼如果我們在曾侯墓葬中找到寶珠,有沒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隨侯珠」呢?剛好,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戰國蜻蜓眼玻璃珠。經檢測,不但有本土生產的鉛鋇系珠子,甚至還有舶來的西方鈉鈣系珠子(中國玻璃最初是為模仿玉石,採用不透明的鉛鋇玻璃;而西方玻璃則是模仿青金石或綠松石,採用透明度較高的鈣納玻璃)。看來東西方貿易開始得遠比我們想像的早,而且中國在戰國時期就有自己獨特配方的玻璃製造工藝了。
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
何為蜻蜓眼?蜻蜓眼是「眼睛文化」的產物,這種文化發源於西亞或印度,人們相信眼睛可以辟邪。這些玻璃珠上面有一圈套一圈像蜻蜓複眼的眼圈紋,或凸起或剔刻,顏色豐富,因而得名「蜻蜓眼」。「蜻蜓眼」玻璃珠是埃及的一大發明,最早的標本為埃及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一串項鍊。在古代埃及,蜻蜓眼是一種護身符,不同的圖案和紋理象徵著不同的寓意和法力。在中國,則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了。
戰國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點基本都分布在長江流域上游支流、下游荊楚及陝西、山西、山東等範圍內的富庶諸侯國,如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1號墓隨葬「蜻蜓眼」玻璃珠;山西長治分水嶺春秋末270號墓隨葬「蜻蜓眼」玻璃珠;甚至連遠在雲南滇文化分布區的李家山春秋晚期22號墓,也出土了六稜柱形琉璃珠。
江陵九店楚墓出土戰國蜻蜓眼
再來說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隨葬的戰國初「蜻蜓眼」玻璃珠,該墓里有173顆西方生產的玻璃珠串,其中一串為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僅隨葬於王公貴族墓,說明蜻蜓眼在當時是稀有珍貴之物。
可能有人會想玻璃而已,有何珍貴? 玻璃,中國古代稱「琉璃」、「料」(明清時期北京流行的稱謂)、「罐子玉」( 「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藥於罐子內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明·曹昭《格古要論》)、「藥玉」(源於《穆天子傳》,顧名思義即如熬藥般燒煉出來的象玉一樣的東西,晉代郭璞的注釋為「今外國人所鑄器者亦皆石類也。按此所言,殆今藥玉、藥琉璃之類」)。在漢以前,玻璃絕對是一種奢侈品,因為原材料的獲取和工藝的複雜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所以西漢恆寬編纂的《鹽鐵論》中說:「……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
我們都知道,跟那些中原大國相比,隨國或者說曾國並不算大,可是在曾國墓地里,卻常見豐富的青銅器和其他珍貴遺物,彰顯出曾國的富庶。因此,也有學者推測,曾國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蜻蜓眼珠子的出口。
既然玻璃珠源自西方,它是怎麼來到中國,又發生本土化的呢?據著名考古學家林梅村先生統計,西域和中國「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點自西向東為:
費爾干納盆地(位於中亞)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輪台窮巴克古墓———山西長子牛家坡———山西太原趙卿墓———山西長治分水嶺———河南洛陽中州路———河南鄭州二里岡———湖北隨州曾侯乙墓。
林教授認為,「根據這些出土地點,完全可以復原一條從古波斯中心到長江流域楚國的交通路線。基本上可以認定,這些玻璃珠是由活躍於中西亞的商旅或游牧民族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由於受到貴族階級的追捧熱愛,中國的工匠們開始嘗試研製「蜻蜓眼」,但中國人採用了自己獨特的方法來製作,不僅原料和助燃劑等配方與西方不同,在工藝和美學設計上也有自己的特點,甚至原創出了方形蜻蜓眼珠子和蜻蜓眼管子。
在秦統一的過程中,不少傳統手工藝都在此中斷,而蜻蜓眼的裝飾工藝在中原地區徹底消失,只留下隨侯珠的傳說。不過這裡並非無懈可擊,把蜻蜓眼推測為文獻記載的隨侯之珠,終究有很大的推測成分。傳說中可以媲美和氏璧的珍寶到底是不是當年風靡王室的蜻蜓眼?是進口的還是本土的?運用了怎樣的工藝?只能期待未來的考古挖掘給我們更加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