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周末,我帶娃去游泳,旁邊一位大嬸在一邊讚嘆道:「看看這孩子腿真長,將來肯定是個大高個」。
當媽的忽然感覺自己的優秀基因被肯定,心裡一陣竊喜。
正當我準備謙虛一下,說孩子個子高都是隨他爸時,大嬸話鋒一轉,換上了一副愁眉苦臉:「這以後上了學,肯定永遠是坐最後一排,真可憐呢……」
老母親僵在原地,只能尷尬地點點頭,灰溜溜地逃走,仿佛我把娃生成了一個高個子,是犯了什麼罪似的。
當父母的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只要娃一上學,那麼娃在班級里的座位,就成了我們心頭的第一波焦慮。
1
今年春晚,開心麻花的小品《占位子》將家長對於座位問題的固執和焦慮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大波「為了孩子」的家長,為了替娃爭搶C位,開始了一輪又一輪PK。
郝建的一句「孩子在班級里的位置,就決定了將來在社會的位置」,就反應出了時下廣為流傳的「座位鄙視鏈」。
大家把教室座位大致分為:學霸區、休息區、娛樂區、超級休閒區、陽光spa區、高級避暑區以及左右護法專區。
「學霸區」無疑就是大多數家長心目中的「黃金座位」,一般處於教室前三排。大家堅信,只要娃坐在這個開了光的座位,那將來一定是大鵬展翅,平步青雲的大學霸。
假如娃不幸地坐到了「VIP休息區」,當爸當媽的估計就要坐不住了,他們常常疑神疑鬼,隔三差五就向老師諮詢:「我家娃是不是上課走神?」或者趁著幫忙值日的時候,找其他孩子旁敲側擊地了解娃的上課表現。
雖然娃經常被問得一臉蒙圈,但是,一旦得到關鍵證據,就能在下一次與老師交涉的時候,把孩子的座位與正在落後的成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順便求老師救救孩子,換個座位!
如果,娃被「無情」地分到了「娛樂休閒區」,那麼家長們則暗自神傷,無力掙扎,只剩下碎成渣渣的玻璃心:
完了完了,老師肯定是放棄我家娃了,沒救了是不是……
這可怎麼辦?後面的熊孩子那麼多,我家孩子不得被帶壞啦
這小兔崽子本來就不老實,上課偷偷開小差的話,老師可能都看不見
……
更有甚者,還有人會莫名其妙地產生幻覺:
「老師肯定是在暗示我什麼,是不是需要潛規則?」
2
家長們的擔憂,我完全可以理解。很多家長總怕孩子座位靠後會被老師忽視。
舉個例子——
當我們站在山頂時,自然而然地就會往最遠處看,因為我們所處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視線距離的遠近,所謂「站得高看得遠」。
同理,講台處於教室的最高點,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往教室的後排看,這是生理因素決定的。
任何想在桌子下面做小動作的、溜號的行為,都逃不過我們的「鷹眼」,這是一個老師長期工作所磨鍊出的本能。
事實上,我們若想觀察前排同學,反而要刻意把目光拉回來,在這個方面,前排不一定占優勢。
當然,坐在前排的孩子多數聽課時候很老實。畢竟,敢在老師眼皮子底下搞事情,還需要巨大的勇氣。
其實,座位離中心組織的距離,根本決定不了你離知識和真理的距離。
我曾經教過的學霸,不僅分布在教室的各個位置,甚至還集中在教室的後兩排。正當家長們焦頭爛額地找我調座位時,人家早就學會了如何高效地聽課。
我們的知識80%都在課堂里傳授,課堂吸收率直接決定了你能掌握多少知識。
所以,教會孩子如何聽課,比找到好的座位要重要100倍。
在1:50(甚至更多)的教學資源比例下,老師講課時就像農民在播種。老師把知識的種子平均播撒給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學生,倘若給了你種子,你卻藏不進泥土裡,那麼你將註定顆粒無收。
再說那些教室里的左右護法專區,他們天天被老師貼身監督著,但是進步依然緩慢。
所以,如果聽課習慣沒有培養好,就算你天天跟老師形影不離,都是很難扭轉局面的。
正如我常常跟學生講的:「只要你踏踏實實地跟著老師走,不管你坐在哪裡,你跟老師的心都是最近的。」
所以,把孩子坐的位置看成是左右孩子成績的因素,既否定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更是否認了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3
作為家長,之所以如此執念於座位問題,無外乎是擔心孩子上課走神影響成績;坐得太遠影響視力;遭遇熊孩子坐同桌影響性格。
其實,每一個班主任對於班級的管理,都是從排座位開始的。老師們為了能把學生的座位調整到最佳效果,早已是操碎了心。
首先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的視力——
有人曾經測試過,在一間能夠容納五十人的教室里,在教室中間距黑板五米左右的距離,是能夠避免視疲勞的最佳距離。但是,一間教室里的最佳距離就那麼幾排,不可能人人都坐過去。
考慮到小個子的孩子坐後面會被遮擋視線,所以他們多數要放在前面。這也導致了很多前排的孩子近視。而長期在教室側邊坐的孩子由又容易導致斜視,所以我們基本前後左右都要考慮移動。
比如在我們班,我的原則是——
大家都有機會輪流坐到教室的最佳位置。一般是前三排和後三排分別前後左右輪換,這樣就保證了每個孩子每個月至少有兩周可以坐在最佳位置。
在性格搭配上,我們也既要考慮整體,也要考慮個體。
面對性格迥異的孩子,班主任就像居委會大媽,每天疲於調解各種神仙級別的矛盾——
- 老師,我不想跟他坐同桌,他嫌我擠著他了,還罵我小肥肥。
(好!老師幫你教訓他去!長得胖咋了?吃你家大米啦?都是同桌,就不能給人家再讓半個桌子嗎!)
- 老師,我今天寫字的時候,不小心超過了桌子上的「三八線」,她就狠狠地打我的胳膊,疼死我了!嗚……
(嗯?「三八線」這種古董玩意兒原來還在流行……套路千萬條,越界第一條!姑娘,你再這樣下去,長大可不好找男朋友呀!)
所以,在安排座位這種事情上,我們怎麼可能會隨緣呢?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原則上,同桌一般安排一男一女。因為性別特點,他們在相處中會有互補的優勢;
性格內斂的孩子跟性格開朗的孩子可以放在一起,這樣可以彼此中和自己身上過於極端的性格特質;
內向的孩子也可以和內向的孩子坐在一起,這樣他們的性格相近,有時候相處起來也會更加舒服;
外向的孩子一般不會與外向的孩子放在一起。因為他們的性格特質決定了他們都很容易衝動。不論是一時衝動打起來了,還是一時衝動玩起來了,都不太有利
……
所以,家長們,我們老師為了合理安排座位,可真的是殫精竭慮,生怕,一個考慮不到位,孩子們就炸了呀!
4
安排座位的問題上,班主任要考慮的遠不止這些。
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特別容易「記仇」,有時候上個學期某一次被絆了一跤,都能在這學期找機會打回來。
所以,曾經發生過矛盾的孩子不能坐在一起,以防新仇舊恨一起爆發。
那麼,私下裡關係特別好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嗎?
不不,絕對不行。
這麼說吧!同桌關係就好比成人世界的同事關係,大家在公司一起共事,目的為了延續自我價值,相互配合,為公司創造利益。
如果兩口子同在一個部門,沒事兒就湊在一起回味倆人周末時候的電影精不精彩,火鍋好不好吃,誰還有心思好好工作?那領導能同意嗎?
所以同理,同桌既不能安排互不順眼的,也不能安排過於投緣的,這樣都會影響課堂的效率。
在學習能力上的考慮也不可少——
能力強的孩子比較百搭,可以跟能力相當的孩子搭配。你追我趕,惺惺相惜,充滿持續突破的動力。
跟弱一點的孩子坐也可以。他們作為觸手可及的榜樣,為其他孩子親身示範優秀的學習方法,一舉兩得。
學習上吃力的孩子,大多數也會同時伴有玻璃心,能力強的孩子有時候也不懂得體諒別人的不容易。所以,兩個能力弱的孩子如果坐在一起,可能會產生化學反應。他們能很快適應彼此的節奏,你進一寸,我進一尺,距離總是不遠。
與學霸之間電光火石的競爭不同,這種歲月靜好,相濡以沫的同盟關係,顯得特別小清新。
5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讓大家知道,我們作為班主任老師,每一次給孩子分配座位,真的是費了數以萬計的腦細胞。
我們的對於每一個學生情況的權衡分析,會因為您的一句「給我們孩子調個座位」而全部打亂,重新洗牌。
作為關注孩子成長的家長——
首先,請一定要把孩子的視力保護好,保證ta不論坐在教室的哪個位置都能看得清黑板。
其次,充分了解老師給孩子排座的原則以及良苦用心,你的孩子坐在任何位置都不是老師隨手指定的。小小的座位背後,都是老師對你的孩子進行全方位分析過後,綜合考慮的結果。
最後,還想溫馨提示一句:如果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老師偏心,還請家長尊重老師安排座位的決定。畢竟,作為家長,您還真不見得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