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衰微,魏國則發起「五國相王」,一小國也公然稱王

2019-08-27   趣史探奇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作為天下之王的只有周天子。平王東遷,周天子的權威衰微,周天子實際上已經不能控制全局,尤其是邊遠地區。在求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春秋初楚國首先冒天下之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稱「楚王」,周王也沒有力量去征討他,只能聽之任之了。可到了戰國中期,局面就大變了,魏、齊、韓、趙、燕、中山、秦等國都先後稱王。它們的目的都在於兼并他國,達到以自己為中心統一中國的目的。

中原地帶最早稱王的是魏國。魏惠王(公元前369年一前319年)時,魏是各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一度攻破趙國的國都邯鄲,進而想伐秦,當時秦國也懼他三分。秦王為了討好魏國,也為了轉移目標,派使者對魏國國君說:「像魏國這樣強大的國家,不能只讓宋、衛、鄒、魯這樣一些小國聽從,應該要敢於伐齊、楚、燕、趙這樣的大國。為此,魏國可以稱王,秦是全力支持的。」

聽了這話,魏國國君滿心歡喜,就立馬建王宮,造王車,穿王衣,自稱「夏王」。公元前344年,魏君率12個諸侯國朝見周天子,發起、支持了逢澤(今河南開封東南)盟會,在盟會上魏明確稱王,引起各國,尤其是齊、楚兩國的反對,秦國的目的也算達到了。

後來,魏國在戰爭中大為削弱。在魏國稱王后10年,魏王約請齊君在齊國的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相會,這就是有名的魏齊「會徐州相王」,即魏王與齊王相互承認為王,當然,由於當時魏國勢力在削弱中,實際上是魏向齊的讓步。在這以後的9年,即公元前325年,秦、韓也相繼稱王。

再過兩年,魏國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發起「五國相王」。這五國是:韓、趙、魏、燕、中山。魏國這樣提出問題,是為了組織以自己為核心的聯合陣線。燕國雖大,但力弱,還容易說話。中山是小國,但有相當實力,晉國分裂後,從重壓下解脫,膽子很肥也介入列國紛爭。

這樣,到公元前322年。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的七個大國,再加上一個為他國利用的中山國,都稱起王來了。八國稱王事件,實際上是擺開了戰國中後期兼并戰爭的新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