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啟點。
今天聊一下邏輯思維是如何打造社群的。
羅輯思維,知識服務商和運營商,主講人是羅振宇。2012年年底上線的羅輯思維,是最早玩出影響力的自媒體之一。
2015年10月又對外宣布完成了B輪融資,估值高達13.2億。
超高的數字並不僅僅意味著羅輯思維的價值,它同時傳達一個信號:社群的春天已經到來。羅輯思維在商業方面的價值不容忽視。在許多自媒體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羅輯思維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商業模式。
以羅振宇個人為中心在網際網路上聚集形成社群,一方面通過輸送優質內容聚集用戶,另一方面通過會員收費的制度增加用戶粘性。
也可以說,羅輯思維最重要的是社群思維。對於想要打造社群的人來說,了解這種思維很重要。
社群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人際關係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孩子們願意天天在廣場上撒野,成年人則希望找到有同類的角落。這是網際網路社群得以存在的理由。
一個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喜歡財經的人在一個社群,喜歡高爾夫的人在一個社群,喜歡旅遊的人在一個社群,每年有一百萬凈資產可以投資的人在一個社群。
一個人會有很多愛好、身份和標識,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個社群里的,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一定是互為認同的。
社群是一種具有共同價值觀的精神聯合體理解社群共同價值觀的五個角度。
一是社群是「玩」精神的,不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就不是真正的社群,這是大家辨認社群的關鍵。
二是社群具有共同價值觀,它是一個精神內核。
三是社群可以不需要所有人見面,是可以跨越時空存在的。
四是社群是一個精神聯合體,它是人的精神世界連接在一起。
五是社群給所有成員都貼上了精神標籤,這種標籤的數量不受限制。
舉三個例子供大家思考:一是蘋果公司的用戶群體,二是基督教的基督徒群體,三是我們青天會的天使投資人群體,三者都是真正的社群,都是具有共同價值觀的精神聯合體。
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當前雙創大潮中每年湧現出來的上百萬家創業公司,絕大多數從一開始面臨著生死考驗。
為什麼企業的生存會如此艱難?
究其根本,我認為是由於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造成的。所謂功能商業,是指企業將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層面放在首位,不斷通過技術改進和模式創新來改善用戶體驗,力求不斷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實用價值。
追求極致產品和極致體驗,正是功能商業的目標,不斷將功能商業推向巔峰。然而,功能商業最致命的問題在於,片面重視人的物質功能滿足,卻忽視了人的精神需求,即使試圖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也是從物質功能層面入手,導致人的精神滿足效果非常差,根本無法觸及人真正的剛性精神需求。
久而久之,功能商業的困局越來越顯著,表現為「三無」:即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
1.用戶無感表現為用戶的無感知、無信任、無好感。
近年來拿到多輪風險投資的企業依然無法最終存活下去,在眾多死因中最集中的原因是瘋狂燒錢獲取用戶、瘋狂投入塑造品牌,然而對於多數企業而言,燒再多錢也解決不了用戶的感知、信任和好感的問題。
2.競爭無度表現為同行企業之間極端殘酷競爭。
近二十年來幾乎在中國各個行業中,都普遍地出現了一種極端的競爭模式,消滅同行業對手、試圖獲得一家獨大,讓用戶別無他選,這種極為殘酷的策略成為了所有行業解決用戶無感的最重要手段。
3.品牌無格表現為品牌缺乏人格化的表達。
做企業和做人其實是一個道理,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個人的品牌就是人格。同樣道理,企業品牌也必須進行人格化的表達,才能將品牌內核的正能量激發出來,穿透用戶的精神世界。
品牌是否有格是區分功能商業和精神商業的標誌。在功能商業的三無困境中,絕大多數企業都不具備進行品牌人格化表達的能力,因而不具備真正的精神內核,也無法將品牌的精神標籤賦予用戶,無法驅動用戶進行口碑傳播和信任背書。
其中,用戶無感是表現最突出的難題,競爭無度成為了解決用戶無感的主要手段,而品牌無格則是用戶無感的根本原因,是所有企業在功能商業時代步履維艱的根本癥結。
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國內已經有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覺醒,諸如小米、樂視等新生代企業,諸如羅振宇、吳曉波等跨界思想者,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異軍突起,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主要是由於他們都在品牌人格化的精神商業道路上進行了領先一步的探索和嘗試。
今天就先講這麼多,有什麼不懂的和想討論的都可以私信我,我會一一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