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益」:一個熱氣騰騰的火鍋,怎麼有這麼多好處

2019-12-02     小新知識堂
文字的故事 |「益」:一個熱氣騰騰的火鍋,怎麼有這麼多好處

每個爸爸媽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孩子生病了,但他們不願意去醫院。穿白大褂的醫生跟警察一樣,對孩子來說都挺可怕的。可是,不去醫院,病怎麼能好呢,於是,我就會給孩子講這個故事,雖然,我也不確認這個故事是否能說法孩子。

我會跟孩子說,有個成語故事叫「諱疾忌醫」,我們一起來聽聽。

中國古代,有個特別有名的醫生叫扁鵲,他去拜見蔡桓公,一看蔡桓公的臉色,就知道他得病了,就趕緊告訴蔡桓公,但蔡桓公覺得自己身體很好,不理睬扁鵲。

過了十多天,扁鵲再次見到蔡桓公,發現他的病更重了,就會他說:時便發現蔡桓公有病,需要醫治,但是桓公卻不予理睬。過了有十天,扁鵲再一次見到蔡桓公時,發現他的病比之前嚴重了,便跟他說:「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桓公仍然不理。又過了十日,扁鵲還去探視蔡桓公,發現他的病在繼續惡化,便說:「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還是不肯醫治。

到這時,扁鵲心裡知道,蔡桓公的病已經無法醫治了,他一見到桓公就會轉身避開。桓公有些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他是怎麼回事。扁鵲告訴來人,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無法醫治了。其實,我們能理解扁鵲的小心思,他眼前的蔡桓公已經等於是個死人了,但作為醫生自己無法救治,心裡難過,只好避開。

五日後,蔡桓公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了,趕緊請人去找扁鵲,卻發現,卻發現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蔡桓公就這樣死了。

故事講完,我跟孩子說:「看看,明明是小病,如果不及早去醫院,請醫生叔叔和阿姨幫我們看看,就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就會是可怕的結果。」

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漢字,便是故事中扁鵲反覆說的那個「益」字。

中學時背誦古文,很多古文的字義都讓人撓頭,比如這個「益」字,我們知道它是有好處的、好的,但在古文中,它經常是增加、更加的意思,讓人感到很彆扭,因為不懂得這個字的本來意思,只能死記硬背。其實,只要了解這個字的構成,很多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孔子家語•三恕》中講了魯廟中的一種欹器,孔子在看到欹器的時候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物?」守廟人說:「這是國君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欹器。」孔子說:「我聽說國君放在座位右邊的欹器,空虛時就傾倒,水不多不少時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賢明的國君把它作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邊。」說完以後孔子回頭對弟子說:「灌進水試試。」弟子把水灌進欹器,水不多不少時欹器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孔子感嘆道:「唉,哪有東西盈滿了不倒的呢!」 水滿則溢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呀。

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加明了「益」的本義,我拿起水杯,問他們,如果我一直不停地給這個水杯中倒水,結果會是什麼?這時,只見他們一個個長大了嘴巴,恍然大悟地說:「溢出來。」對了,溢出來。所以,「益」的本義其實就是「溢」的意思。

許慎在《說文解字•皿部》中說:「饒也。從水皿」。什麼是饒呢?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饒,飽也。凡有餘曰饒。」清人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解釋則更加地完備,他說:「益之水在皿上,則增益之益,即兼有泛溢之意,溢似後來分別文。」

「益」的本義是溢出,那麼我們在古文中所看到的其他意義又是如何而來的呢?

裝水的器皿是杯子,水溢出杯子成為「益」。那麼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河水本在河床之內,但是當河水泛濫的時候,它也會溢出來,所以古人稱水漲也為益。

《呂氏春秋•察今》篇中講了荊人涉澭的故事,說荊人想要偷襲宋國,便讓人先去在澭水中做好過河的標記。可是荊人根本就不知道當他們標記好之後澭水卻暴益,他們在夜晚的時候仍然循著曾經的標記渡河,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荊人溺死者千有餘人。此處的「益」便是指水漲之意。

在很多人看來,當我們所擁有的越來越多時,則一定是好的,有益處的,所謂多多益善。因而「益」便有了一個引申義,那就是有好處的,有益處的,好的。

《論語•季氏》篇中,孔子在談到交友的重要作用時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如果你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見識廣博的人交朋友,那就是有益的。而當你同諂媚奉承的人、當面恭維背後詆毀的人、誇誇其談的人交友,那就是有害的。此處,「益」便是好的、有好處的意思了。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師。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杜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j9ZzG4BMH2_cNUgJG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