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衣」字:古人說的「衣冠禽獸」原來是這個意思

2019-11-24     小新知識堂
文字的故事 |「衣」字:古人說的「衣冠禽獸」原來是這個意思

讀大學的時候,遇到了我最好的朋友。整個大學期間,無論是學習、吃飯,還是休閒、娛樂,我們就像是連體人一樣,時刻待在一起,形影不離。

當時教我們唐宋文學的老師,也就是後來我讀研的導師,看見我倆如影隨形的樣子,便開玩笑說我們是「沆瀣一氣」

當時讀書甚少的我,心下想,這明明是一個貶義詞,卻用在了我們身上,便順口說了句:「您這是在說我們狼狽為奸嗎?」當下老師便笑著說道:「唐僖宗時有一個科舉考生,名叫崔瀣,頗有才學。有一年,他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叫崔沆,當崔沆看到崔瀣的考卷時,大為讚賞。後來發榜,崔瀣果然榜上有名,自此,崔瀣便成了主考官崔沆的『門生』。『沆瀣』二字本指夜間的水氣、霧露。而這又正好與崔沆、崔瀣的名字吻合。於是便有了『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語。」

聽完之後,我羞愧地無地自容。自此之後,便開始發奮讀書,一心想改變自己讀書少的毛病。只可惜,天分不夠,現如今,仍不能脫困。

在漢語詞彙的使用中,像「沆瀣一氣」這樣因應用變化,而發生詞性變化的詞語還有很多。

我在學校給藝術系的學生開設了一門《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其中有一節課,正好講中國的服飾。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

「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已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師子,左右衛飾以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豹,左右鷹揚衛飾以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

在講唐代官服時,我告訴學生,武則天時曾頒命令官員著繡袍,要求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這正是後世明清補服的先河。

據《明會典》記載,到了明代,補子圖案為: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清代繼續沿用明代補服制度,圖案內容大體與之一致,只是各品級略有區別而已

但無論怎樣變遷,實際上沿用的仍是武則天初定的文官繡禽、武官繡獸的官服制度。

聽我這樣講時,學生們在講台下哄堂大笑,他們一個個嘴裡說著:「衣冠禽獸原來不是在罵人呀!」

翻看辭海和成語詞典我們可以看到「衣冠禽獸」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而當我們追源溯流的時候,卻不難發現,如若能夠做到「衣冠禽獸」,一定得有足夠的才能。在彼時,還是頗令人羨慕的呢。

只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由於政治的腐敗。中國士人們所秉承的「達則兼濟天下」、「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貪官佞臣所顛覆。文官武將們欺壓百姓的事情也屢見不鮮,老百姓便對官員們有了別樣的看法,這才使得「衣冠禽獸」這一詞語慢慢有了貶義的韻味。

許慎《說文解字•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 許慎認為「衣」,就是人們遮蔽身體所依賴的事物。在上古時,人們上身所穿的才叫叫「衣」,而下身所穿的叫做「裳」。《詩經·齊風》中有一首《東方未明》的詩,其中寫道:「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衣起到了遮蔽身體的作用,因此,「衣」便有了一個引申義——「遮蔽物體的東西」。小時候吃藥,怕苦。每當生病,看到白白的藥片就很是痛苦,但是當看到裹著糖衣的藥丸時,就沒有那麼痛苦不堪了。

我國的中醫也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胞衣」,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簡帛中有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胎產書》,其中便提到了埋胎衣的事情。明人筆記中也有埋胎衣這一習俗的記載:「衣清水洗,勿令沙土草污,又清酒洗之,仍納錢一文在衣中,盛新瓶內,青綿裹瓶口,密蓋置便宜處,三日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處,入地三尺埋之。瓶上土厚一尺七寸,須牢築,令兒長壽。」

「衣」除了有名詞的意義之外,還有動用使用方式,只不過在這個時候就只能讀作四聲了,解釋為穿衣。《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位於七十二賢之列。孔子的意思是:穿著破舊的袍子,並與穿著貴重的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但是卻不會因此而覺得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可見子路確如孔子所說伉直好勇,為人不卑不亢

-END-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杜普

編輯丨墨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f0WoW4BMH2_cNUgJm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