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胡司令」故事——借鑑創新

2020-10-17   象棋殘局解析

原標題:象棋「胡司令」故事——借鑑創新

「文革」期間,胡榮華學會了圍棋、西洋棋和太極拳。後來他的圍棋水平達到上海市業餘一流,西洋棋與國內頂尖棋手只有讓先的差距,只有太極拳,被武術老師稱為「不入流」。

當時有人批評胡榮華學圍棋和西洋棋「不務正業」,但沒想到,後來胡榮華正是借鑑了圍棋和西洋棋的思路,在象棋的布局上創下了新路。

一般來說,象棋布局中,當頭炮擺好後,除了打出去或為了防守,一般是很少自己卸掉的,更沒有在毫無危險的情況下主動卸掉的先例。但圍棋中有種判斷得失的方法叫「解剖」。簡而言之就是用改變次序的方法重新演繹棋局,從而達到快速認知得失的目標。胡榮華就是看到了主動卸掉中炮後,雖然浪費了一步棋,但它類似另外一種布局,而在那一種布局中,對手的馬處在一個不好的位置,至少需要調整兩三步棋才能到正常狀態,這種以一步棋換兩三步棋的下法,何樂而不為呢?後來胡榮華這種主動卸炮的下法迅速為棋界所仿效而成為流行,它的理論基礎,就是採用圍棋的「解剖」。

另外如象棋中的車四通八達,威力無窮,一般下法總是先要「亮頭」,以便迅速出車。但有一次胡榮華與廣東著名老棋手楊官麟比賽中,竟走出了車一平三,把威力巨大的車放在三路馬與三路兵二重阻礙之後,讓所有圈內人士都大吃一驚。但胡榮華馬上兌掉三路兵,躍起三路馬,使三路車成為了無敵之師,最後力克楊官麟。事後胡榮華披露說,這著棋借鑑了西洋棋的戰法。因為每當要打開一條通路,西洋棋的車就是藏身於兵後,然後掩護兵向前沖,一旦小兵「陣亡」,車馬上便占據要道,成為關鍵之力。而這盤與楊官麟的布局,胡榮華判斷這三路是雙方兵家必爭之要道,肯定要打開,所以把車藏在馬兵後,只不過是「未雨綢繆」,等沖兵躍馬後,這車自然就顯出了威力。

現在這步平車馬兵後,已成為象棋布局中一個經典的範例。

象棋車馬炮

胡榮華還有一個經典的棋局得益於太極拳「後發制人」的理論。1974年在成都的全國象棋賽上,胡榮華的對手是東北孟立國。此君棋風彪悍,善以殺相入局,人稱「東北虎」。胡榮華在賽前就制定了要以太極拳的功夫來對付東北虎。

結果這局棋完全走入了胡榮華設計的路子。儘管「東北虎」仗著先行之利,氣勢洶洶,但胡榮華卻採用了象棋中最詭譎隱忍的「龜背炮」布局,將雙炮雙車全都龜縮在棋盤一二路邊上,與孟立國打起了「引敵深入」的持久戰。果然久攻不下的孟立國露出了一個不易發覺的破綻,胡榮華立刻雙炮齊發、雙車夾攻,活生生將孟立國的一匹馬擒住,而此時胡榮華並無一子過河。等到第二十八回合,胡榮華的一匹馬剛一過河,孟立國馬上投子認輸。這局完全殲敵於境內的棋局,直到現在仍是獨一無二的經典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