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最邊遠的江南

2023-05-24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光澤,最邊遠的江南

光澤,最邊遠的江南

福建省光澤縣李坊鄉管蜜村,位於西溪畔,

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渡口。攝影/唐銀

這裡是深處武夷山腹地的秘境;

這裡有種詩意的描述——「最邊遠的江南」;

這裡出土的文物將福建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這裡有著與正山小種同根同源的紅茶;

這裡因「第一虐」華東K2徒步線路聞名戶外圈……

是的,這裡就是地處福建省武夷山秘境中的小城,它的名字叫 光澤

武夷山腹地的秘境

光澤,這個地名自帶光芒,充滿璀璨斑斕的色彩。

它地處福建省西北部,與江西省接壤。三條溪流與一座武夷山脈,構成這裡的自然脈絡;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裡成為武夷山秘境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不過,要探訪光澤,必須先了解武夷山。

橫跨江西、福建兩省的武夷山國家公園,

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又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國家公園。攝影/唐銀

武夷山脈,地處福建省與江西省交界,是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東北延展至浙贛間的仙霞嶺,西南伸至贛粵邊界的九連山,長達550公里。

巍峨的武夷山脈,恰似筋骨,塑造了光澤縣群山連綿、山高谷深的地貌特徵。這也讓地處閩贛咽喉、武夷腹地的光澤縣,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直到2021年10月,隨著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被確立為中國第一批國家公園,光澤才得以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之中。

南方鐵杉,

它是我國中亞熱帶地區特有的第三紀殘遺樹種,

植株高大,材質堅實。攝影/唐銀

從玲瓏哨卡進入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大連坑,整個峽谷兩邊山坡上都是茂密的米櫧林,一路走,一路都是茂密的林木。

到了新劃入國家公園範圍的岱坪村等,還有一定面積的毛竹林。往諸母崗方向,則是大面積的無人區。如果沒有進入其中,你很難想像裡面的常綠闊葉林如同熱帶雨林一般。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武夷山國家公園孕育出數不盡的動植物資源,

其中不乏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供圖/李振基

除了植物,動物也是武夷山國家公園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數以萬計的動物物種在這裡「安家落戶」,於是武夷山也有了「鳥類天堂」、「蛇的王國」、「昆蟲世界」、 「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和「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等美譽。

上圖依次為: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毛冠鹿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尖吻蝮蛇

光倒刺䰾

攝影/萬勇 朱濱清 朱燕濤

不過,光澤的原始森林面積之大,生物多樣性之豐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被忽視了。可以說,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光澤片區仍然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一片處女地,研究發現新物種或新植被類型的潛力很大。

最邊遠的江南

在光澤,有一種詩意的描述:光澤是最邊遠的江南。這確有地理基礎作為支撐:歷史上的江西取「江南西道」得名,光澤緊鄰江西,又恰好地處在長江流域的「末梢」,某種意義上成為最邊遠的江南。

這座位於閩江源頭的小城,歷來是閩地進出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長江與閩江兩大流域的交界地帶。西溪、北溪、富屯溪在此奔涌匯聚,「三溪」之水,構成了光澤的地理骨架。

光明大橋橫跨於桔子洲上,

西溪、北溪、富屯溪環繞出一座現代化的「水美城市」。

攝影/唐銀

西溪旁的水口,曾是光澤境內家喻戶曉的商埠碼頭。閩江航道上溯至此,就要舍舟登陸,經由杉關古道翻越群山,進入江西黎川縣之後才能轉入贛江水系,繼續北上中原。

明清時期,這裡甚至發展出五條大街、十餘個碼頭,儼然有「小蘇州」之譽。往來閩江的船夫商人將其與下游順昌縣境內的洋口並列,「上水口,下洋口」正是閩江航運興盛時期的寫照。

水口村,青山環立,河道寬闊,

管蜜溪、李坊溪、止馬溪在村尾匯聚成西溪大河,

流向富屯溪和閩江。攝影/唐銀

西溪旁的李坊鄉管蜜村,歷史上也是重要的渡口,如今這裡仍保留下探花渡、糧倉渡等完好的古代渡口。

780多年前,從江西省南豐縣遷居於此的曾氏先祖重視教育,每到「鄉試」、「會試」,管蜜及周邊的讀書人便會從這裡趕赴考場,「探花」的渡口,不啻為一種寄託與祝福。

如今,管蜜以其優渥的水土條件成為重要的梨產地,探花渡在春天時或許就會成為探尋梨花的渡口,「管蜜」一名也果然浸潤了水果的香甜。

2021年7月17日,

中國·光澤首屆植染大地藝術周在光澤縣舉辦。

植物藍染作品與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

油溪村承安橋相得益彰。供圖/視覺中國

其實,歷史上,光澤縣很早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

國家和福建省的相關考古部門就分別在1982年、1995年發現並發掘了馬嶺、池湖一帶的商周墓葬遺址,收穫巨大。其中,池湖遺址成為福建地區出土隨葬品最多的一座高等級商代墓葬,它的發現更是將福建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干坑紅茶,以正山小種之名

光澤看似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但對紅茶愛好者來說,他們鍾愛的干坑紅茶,就出自這裡。

光澤干坑林場,屬福建省光澤縣司前鄉,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西區,蜿蜒于海拔1938米的華東第二峰香爐山麓一帶。

這裡的野生茶樹資源也非常豐富,有多處樹齡達三四百年的野生小種茶樹群落,被列入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

每年穀雨時節,採茶女們就會頭戴斗笠,

身背竹簍,到山坡上採摘茶葉,

一派繁忙景象。攝影/林秋鷹

干坑以「小種」茶著稱。但按照法律,桐木關的小種可以稱為「正山小種」,相隔僅一道山崗的干坑茶只能叫干坑小種。那麼,從地理角度來說,干坑到底屬不屬於正山呢?

從干坑的陳家排到桐木關的掛墩,步行約一個小時就到了。如果從空中俯瞰,這片山域渾然一體,肉眼可見這兩個毗鄰的小茶區幾乎平行躺在兩個山窩窩裡,都是一樣的森林與竹林環擁。

干坑小種紅茶非遺傳承人吳壽財燃起松柴,

進行熏制過程中的生煙萎凋鮮葉工序,

從而產生獨特的「桂圓湯味」。攝影/陳志文

不管是人的活動,還是茶樹的生長,以及一座山的蔓延,都不以行政區域為界。那麼以行政區域劃分「正山」顯然是不公平的。陳宗懋、楊亞軍主編的《中國茶經》中的表述也證明了這一點:正山小種之「正山」,乃表明是武夷山脈北麓的高山地區之意,正山所指的地區……以廟灣、江墩為中心,東至崇安皮坑口,南至建陽黃毛崗,西至光澤司前干坑,北至江西上饒鉛山縣武夷山鎮,西南到邵武觀音坑,面積約556平方公里。

從地理角度看,光澤干坑紅茶,無疑與桐木關一樣,屬於「正山小種」。

從地理角度看,

干坑的地貌、茶種、氣候條件與桐木關幾乎是一樣的,

甚至有人認為干坑陳家排茶園因人為干預少,

生態反而更好。攝影/林秋鷹

1662 年,葡萄牙凱薩琳公主嫁妝中的兩箱正山小種紅茶,揭開了西方「下午茶」風尚的序幕。而那兩箱正山小種里,說不定就有著來自干坑的神奇東方樹葉。如今光澤縣的城市會客廳就用的「Gankeng1662」作為干坑紅茶公共品牌。

2020年8月,民革福建省委會「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工作隊第一次來到干坑,他們與松煙香正山小種再次相遇。如今,兩岸青年工作團隊正在努力為干坑紅茶正名——讓長於正山區域的干坑紅茶擁有正山之名。這一口層次豐富的松煙香紅茶,聲色漸起。

「Gankeng1662」

是光澤城市會客廳的干坑紅茶公共品牌,

讓人遙想300多年前,

小種紅茶揭開西方「下午茶」風尚的序幕。攝影/林秋鷹

「第一虐華東K2」就在這裡

2017年,國家公布首批5條國家森林步道名單,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名列其中。其中,光澤段不但串起了眾多美景,更是很早就誕生了「華東第一虐」K2徒步線路。

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光澤段線路圖。

審圖號:GS京(2023)0688號

驢友將位於江西省鉛山縣的獨豎尖,和位於福建省光澤縣的香爐峰串聯穿越,這就形成了華東地區著名的戶外徒步線路「華東K2」。

它的總里程並不長,只有33公里,但山脊線綿長起伏,晝夜溫差大,上下落差大,很有挑戰性,兼具溝谷、深澗、亂石坡、草甸、石嶺、叢林等多重地貌,被戶外徒步圈稱為「華東第一虐線」。

有「華東第一虐」之稱的徒步線路華東K2,

是武夷山步道的一部分,

全程穿越大約需要兩天。攝影/唐銀

越往上攀爬,山路越崎嶇難行,不時還要趟過山上溪流與山路交錯並行的水路。好在滿山青松翠竹相伴,山花野草同行,讓人在氣喘吁吁之餘感到放鬆與舒暢。

登頂香爐峰,只剩殘垣斷壁、相傳唐朝時修建的盤古廟,記錄著時光的滄桑。

站在峰頂,想像著步道全線建成後,蜿蜒於群山間的小路,串聯起山水、林海、田園、古村,那將是何等壯闊磅礴之美。

光澤不缺山。烏君山位於縣城以東20公里處,

方圓約20公里範圍內有大小峰巒30多座,

這裡的秋季最美,登高可透過雲霧看到大片山地丘陵。

供圖/光澤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本文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福建光澤附刊

審圖號GS京(2023)0688號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編輯:楊靜

設計:巍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e9a439b9622616c73ec1eefef2b0f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