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韻貫長安——解碼古都西安的文化自信樣本

2023-05-08     陝西傳媒網

原標題:文韻貫長安——解碼古都西安的文化自信樣本

5月7日

新華社以

「文韻貫長安——解碼古都西安的

文化自信樣本」為題

盛讚古都西安的文化自信

全文如下

「對文化的自豪和自信,是這座城市的標誌,它洋溢在市民的笑容和談吐中,如此令人著迷……」

這段來自巴基斯坦演員光明的描述,是他在西安定居多年後,對這座千年古都的深切感悟。

周禮秦制,漢風唐韻;灞柳風雪,雁塔晨鐘……千年古都西安的悠悠文脈、萬千氣象、詩意之美,綿延傳承,而弦歌不絕。

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指出,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計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不斷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孕育出從容自信、大氣包容的城市氣質,並帶來現代城市發展的創新活力與澎湃動能。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以文化人:

    「詩意長安」讓市民自信又從容

    秦嶺腳下,西安市長安區抱龍村,一間名為「融舍」的民宿典雅精緻。

    年輕的音樂人劉子龍遠離城市喧囂,在此工作。傍晚,月上柳梢,他喚來客人輕聲唱起民謠:「長安青巒,古道炊煙,閒雲去,燕子還……」

    長安區子午街道抱龍村

    千年前,唐代詩人王維也曾來到這裡,震撼於眼前的絕世風光,不禁寫下「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傳世名篇。

    詩意之間,歷史與現實,就這樣巧妙地有了勾連。

    西安,是一座詩歌之城。唐時,無數文人騷客到訪長安,或以文會友,或對酒當歌。樊川、五陵、曲江、樂游原……這些今天西安仍在使用的地名,曾頻繁出現在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中。

    一首首詩歌里,有長安的輝煌過往,有西安的活力今朝。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始建於唐代的大雁塔,如今是西安最受遊客歡迎的地標之一。登寶塔、覽長安,便可體會幾分昔年白居易雁塔題名的年少得意。

    「綠翠驪山煙幕間,西陽畫卷似江南」「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驪山秀美依舊,而錦繡堆中的愛恨情仇,已從詩集走向舞台。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精彩紛呈,引得觀眾流連忘返。

    陝西知名文化學者商子秦說,古長安,是詩之「都城」,今西安,依然是一座可以吟著唐詩回家的城市,「西安將古都風貌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留住了古韻與鄉愁。」

    詩意的景致,潛藏在西安的地鐵站台上。航天大道站的「敦煌飛天」,大唐芙蓉園站的遊園賞燈,大明宮站的萬國朝賀……一站一景,畫卷連環。來自上海的遊客李慶珂說:「在西安,地鐵是穿越時空的訪古隧道。」

    詩意的生活,浸潤在古城的尋常巷陌里。行走西安,不時可見身著古裝的翩翩少年,在古風古韻的街市中淺吟低笑、徐徐穿行。

    詩意的創作,閃耀在「文藝陝軍」的精品力作中。柳青、路遙、陳忠實、陳彥等紮根三秦大地、筆耕不輟。《創業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等作品中蘊含的現實主義、鄉土氣息、家國情懷一脈相承。「源自歷史、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讓這些作品有了史詩品格和傳世價值。」文學評論家邢小利說。

    話劇《柳青》劇照

    「長期浸潤在豐沛的文化土壤之中,西安市民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從容,就是這座古城獨特的城市氣質。」土生土長的西安「80後」、麵塑非遺傳承人張倍源說。

    以文化物:

    尋找文物風貌「活起來」的密碼

    夜幕降臨、華燈亮起。轉瞬間,西安就「變」成了長安。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景區,2公里長街人頭攢動。移步換景,這條仿唐步行街,散落著體驗唐代市井生活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感受唐詩魅力的星光步道、領略藝術之美的音樂廳和美術館。

    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表演正在這裡上演。「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位唐朝名仕,「穿越」到此,為朝廷「招賢納士」,隨機挑選遊客上台回答問題。風趣互動中,笑語連連。

    「『盛唐密盒』將唐代文化名人IP、歷史文化知識和脫口秀相融合,通過表演和互動,在幽默歡樂中寓教於樂。」西安曲江文旅股份公司演藝管理中心總經理蘇卉說。

    這並非是西安文創的第一次火爆「出圈」。從「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對詩」,再到「花車鬥彩」「戲演壁畫」和「詩意長安」燈組,爆款產品形態不同,卻都是歷史文化與現代創意的結合。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離不開推陳出新的技術應用。登上西安城牆,一副VR眼鏡便能讓遊客從「高空」俯覽古城;一場燈光數字投影,就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唐城風貌再現眼前。

    「面對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遺存,我們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視聽化表達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增強體驗感和互動性,不斷給市民和遊客以全新體驗。」西安市文旅局局長孫超說。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在西安,一批守正創新的「樣本」正脫穎而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兵馬俑和館藏文物為元素的文創產品涉獵廣泛,形態可掬的系列秦俑衍生品兼具觀賞性和藝術性,受到中外遊客歡迎;

    鐘鼓樓旁,易俗社文化街區,露天戲台上的秦腔高亢嘹亮,「館、展、演、商」四位一體的展現,讓古老的黃土天籟煥發時尚活力;

    終南山下,「麥田交響樂」一場接一場演出,村民生產生活場景展現在村裡的美術館,喚起無盡的鄉土記憶;

    「尋找到切合城市、切合時代、切合人民的表達,是西安讓文物風貌『活起來』的密碼。」陝西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說,這既滿足了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以文化城:

    開放包容擴大「國際朋友圈」

    大唐西市博物館,遊人如織。但少有人留意博物館外立著的一塊碑石,詩仙李白的《少年行》鐫刻其上——「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筆下的「金市」,就是唐長安城的「西市」。作為彼時世界的貿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這裡曾創造出文化和商業的輝煌,亦是聯通中外、溝通民心的重要舞台。

    千百年後,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到西安生活、求學、旅遊、經商,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交融次第開花。

    工作、戀愛、生子……這一系列人生重要節點,索菲婭·烏舒羅娃都是在西安完成的。這位來自哈薩克的博士如今已是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名教授,她漢語流利,言語間竟夾雜有陝西方言味道。

    「置身西安,仿佛穿越千年,我總被這裡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濃厚的遺址魅力所深深吸引,大氣包容的城市文化、極具特色的風土人情,讓我早已離不開這裡。」索菲婭說。

    每逢親朋到訪,索菲婭都會親自擔當導遊,面對兵馬俑、鐘樓、大雁塔等景點,她總能如數家珍般講述歷史遺蹟背後的故事。這些難忘的經歷還被她寫進《絲路好時光:哈薩克女博士的中國情緣》一書中。

    無獨有偶。閒暇時,西北大學文學翻譯博士、埃及留學生艾小英,總喜歡走街串巷,不少古城見聞讓他感觸頗深:斑馬線前謙讓禮行、節假日裡自發充當嚮導……「只有這樣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明,才能涵養出這樣可愛的市民。」艾小英說。

    在許多外國人眼中,開放包容的西安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西安是我的福地。」48歲的印度人德福經常感慨。他在西安定居多年,讓孩子在這裡上學,還在當地開設了印度餐廳。「由於生意不錯,我的餐廳從西安一路開到成都、杭州、長春等地。」

    自信包容的城市文化氣質,不僅留住了遊客的腳步,也正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絲路電影節、國際音樂節、絲路博覽會……西安的國際交流活動持續不斷,「國際朋友圈」也越來越大,國際友好城市已擴展至38個。

    4月18日,滿載著35車700餘噸核桃及加工設備的中歐班列從西安集結,一路向西開往烏茲別克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從最初一年開行46列,到去年開行突破4600列,中歐班列長安號已實現歐亞地區主要貨源地全覆蓋。

    僅僅2天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首飛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的航班準時起飛。今年以來,西安已相繼開通至阿拉木圖、塔什干、比什凱克等地的客運航線,空中絲綢之路亦不斷拓展。

    「隨著通道愈發暢通,西安與哈薩克諸多城市在人文、商貿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成果會更加豐碩。」哈薩克駐西安總領事卡拉巴耶夫·佐齊漢說。

    建築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說,正是由於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才不斷彰顯,城市氣度才更顯開放包容。

    1

    往期回顧

    持續發布預警!陝西9日起將再次出現......

    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出爐!西安這些高校斬獲大獎!

    趕緊自查,這56款APP及SDK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

    來源:新華網、西安發布

    責編 | 龍 軼

    編輯 | 崔睿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e82b4ee4860f6448f7a5c0e32439051.html










    今日冬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