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芽糖(富書專欄作者)
生活到底是什麼呢?有人抱怨生活,有人熱愛生活;有人困於生活之中,有人行於生活之上……
看余華的《活著》,其中有這麼一句話耐人深思:「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人到中年,為了吃飽穿暖,為了口袋有錢贏得尊嚴,都在拼盡全力、小心翼翼地活著。
為了生活,我們馬不停蹄地趕路,卻總也走不出生活。
不想被生活拖累,就得學會擁抱生活。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自己成為自己。
做一個情緒穩定、知行合一、內心豐盈的趕路者,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情緒穩定
莫言說:「你細心觀察一下你的身邊人,凡是動不動就生氣的人,沒有一個是智者,生活多半過得一團糟糕。」
我的一位親戚劉哥,恰巧就驗證了這句話。
今年快50的人了,日子過得一塌糊塗。目前為止,還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整天混日子。
劉哥個頭不高,脾氣很大。眼睛瞪得溜圓,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他的窗戶外面總有一層似透非透的窗紗,讓人捉摸不透。
言語間,不知道哪句話說得不到位,劉哥眼睛一翻,不高興了。
跟他相處,開口之前先打好草稿,生怕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自己脾氣不好,卻嫌媳婦老實、木訥、沒趣,終究是離了婚。
現在的女朋友,性格外向,口齒伶俐,雖是他喜歡的類型,但是,倆人在一起,針尖對麥芒,戰爭隨時爆發。
跟他倆在一起,非常壓抑,就怕他們一言不合,自己也被卷進戰爭。
現在,大家基本都不願意跟他交往了,太累!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的壓力與日俱增,一點刺激就容易蹦高,稍有不慎就會被情緒裹挾,喪失理智。
情緒不穩定的人,在脾氣上來的時候,容易口不擇言,甚至拳腳相向。久而久之,周圍的人都會遠離,自己被孤立,連工作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穩定的情緒則給人一種安全感,面對衝突和困難,能夠有效地處理,傳遞一種積極的能量。
拿破崙曾經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唯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成功最大的敵人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美國前總統林肯深有體會。
在葛底斯堡戰役中,將軍米德沒有按照總統的命令,對撤退的南方部隊發起攻擊,導致他在猶豫、觀望之際,河水退了,敵軍的隊伍也就過河而去。
這件事把林肯氣瘋了,當即寫了一封斥責米德將軍的信。
寫好這封信後,林肯並沒有接著把信寄出去,而是抬頭往窗外望去,讓自己冷靜下來,並設身處地地站在米德的立場思考問題:
要是我身處前線,同米德一樣,目睹那血肉橫飛的慘狀,耳聞受傷士兵的痛苦呻吟和死亡時撕裂肝膽的慘叫,也許我不會急不可待地去下令進攻。
這封信發出去會有什麼用處呢?我是發泄了胸中的怒氣,而米德呢?他肯定要竭力自辯,激起強烈的不滿情緒,這樣一來,勢必損害一個指揮員的威信,最終會迫使他辭去軍職。
思來想去,得不償失,最終,這封信被擱置一旁,直到林肯去世才被翻出。
後來,林肯便將寫批評信作為讓自己冷靜下來的一種方法。
想要發泄很容易,難的是怎樣能做到避免傷人傷己。林肯的做法非常高明,既疏導了自己的壞情緒,又避免了衝突,挽回了損失。
控制好自己的言行,才是對一段關係最好的負責。
其實,當我們情緒穩定下來之後,發現事情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
思想家奧雷柳斯有言:
「如果你對周圍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並非事物本身如此。借著感受的調整,可在任何時刻都振奮起來。」
情緒是內在的感受,當情緒上頭時,我們不妨試著做一下冷處理,把它先放到一邊,或者學習林肯,把它寫在紙上,等恢復平靜,再回頭來看。
情緒穩定,方能不為外物侵擾,處事從容有度,不失分寸。
知行合一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有人書寫了歷史長河中那朵燦爛的浪花,有人則靜默地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人到中年,才越發體會到時間的珍貴。回頭十幾年,感嘆年少不知愁滋味。
前半生面對晚霞幻想,空有一腔熱情;後半輩子醒悟,又怕為時已晚。
華羅庚說:「自學,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到底。」
縱使時光短暫,只要我們努力堅持,每一秒都將無比閃耀。
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人要行動起來。
一次促銷會上,經理見與會者都坐著磨時間。午飯後,他請與會者都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麼東西。
結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發現了錢,最少的撿到一枚硬幣,最多的有人拿到了一百美元。
這位經理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了,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沒有人能猜出為什麼。經理說:「我只想告訴大家: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
陳安之曾說:「成功者不是比你聰明,只是在最短的時間採取最大的行動。」
就因為行動跟得上思想,知名作家張賢亮才打造出了他的立體文學作品——鎮北堡西北影視城。
因為出身「官僚資產階級家庭」,被「移民」至寧夏賀蘭縣。21歲的時候,發表了一篇《大風歌》,被打成「右派」,開始了長達22年的勞動改造。
他一邊改造,一邊繼續他的寫作,四處投稿。
平反後,他的作品不斷問世,張賢亮的名字也紅遍大江南北。同時,他的作品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出版。
張賢亮第一次勞改釋放,到賀蘭山腳下的一個古堡趕集,那個破舊的古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他就把古堡的場景寫進了自己的小說《綠化樹》。
57歲那年,他開始謀劃自己的經商之道,想起了賀蘭山下那個有大漠、殘陽、古堡的聖地,於是一個想法萌生:在這裡建立一個影視基地。
為了籌集資金,張賢亮四處奔波、處處碰壁,一連幾個月都徹夜難眠。
最終,有心打石石成針,銀行行長為其指點迷津:可以用自己的外匯儲備做抵押、貸款。
原來,張賢亮的書籍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的文字而暢銷海外,因此,他的外匯儲備數目不菲。
張賢亮一如既往地果斷而行,立刻決定拿出自己的外匯儲備做抵押。
打造西部最大的影視基地——寧夏鎮北堡西部影城的願望得以實現。在以後,這裡成為100多部影視劇的取景地。
聽說過一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人被這句話誤導,以至於在自己的夢想面前躊躇不前。
在尋求成功的道路上,不妨把目標定得低一點,從而給行動追求留出空間。
張賢亮在勞動改造的時候,也沒想過創建西部影城。正是他的筆耕不輟,為自己贏得功名,積累了財富,才有了實現夢想的資本。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成功者,實現自己切實可行的夢想。
有目標,有行動,合二為一,就是成功的所在。
內心豐盈
人民日報說:做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別活在別人的眼裡,也別活在世俗的目光里,自己內心的富足和愉悅才是最重要的。餘生很貴,學會富養自己……
的確,餘生很貴,善待自己,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
著名作家莫言在開始寫作的31年之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時間,名譽和詆毀接踵而至。
一朝成名,慕名而來的讀者期盼他能儘快出品新作,但是好幾年過去了,他遲遲沒有作品問世。
各種捕風捉影的評價撲面而來,有人說他「江郎才盡」,也有說莫言「飄了」,等等。
面對外界的紛擾,莫言淡淡地說:「外人的評價是很難進入內心的,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你。真正對自己評價最準的,還是你自己。」
其實這幾年,莫言一直在沉澱自己,潛心創作,8年後,他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
新書發布後,僅僅數月便收穫如潮好評,成了對非議最有力的回擊。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內心富足的人,看淡是非榮辱,也不受物慾的迷惑,一切都淡然處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橋段,酣暢淋漓,百看不厭。
諸葛亮僅憑一己之力,將東吳的謀士,駁得啞口無言。
胸中有丘壑,腹內存乾坤。縱然單身赴會,猶如千軍萬馬相隨。
正如三毛所言:「內心豐盈的人,獨行也如眾。」
內心富足的人,不害怕孤獨,行動獨立自主,即便獨處也像與眾人同行。
內心豐盈的人,擁有強大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不為外界是非所左右。
內心豐盈的人,內心豐富又充滿陽光,樂觀自信,由內而外散發的光輝,耀眼奪目。
隨著內心的充實,即便不能寵辱不驚,也可以做到隨遇而安,不強求結果。
周國平說:「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行至中年,飽經滄桑,我們逐漸變得沉著穩重。生命的長度有限,我們唯有刪繁就簡,向內生長,只有內在的力量才能使我們活得有意義。
多讀書,多走路,守住本心,把該做的、能做的事兒,都堅持做好;把想做的、可做的事兒,堅持做下去,爭取在每一個生命季節里,都活得生機盎然、朝氣蓬勃。
作家古華說:「生活也是一條河,一條流著歡樂也流著痛苦的河,一條充滿兇險而又興味無窮的河。」
歡樂也好,痛苦也罷,只要情緒穩定,就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知行合一,方能體會生命的真味,活出自我。
內心豐盈,便不懼世間兇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願我們收拾好自己的心情,邁開腳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簡介:麥芽糖,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80後寶媽,喜歡寫寫畫畫,在繁華中自律,在筆尖下自愈,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