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寰:《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與目連戲展開》

2023-08-04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趙曉寰:《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與目連戲展開》

《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與目連戲展開》,趙曉寰著,倫敦和紐約:勞特利奇出版社2022年版。

內容簡介

該書旨在研究神廟演劇/劇場(temple theatre)在戲曲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關注神廟戲劇中兩種最具代表性和最主要的形式——儺戲和目連戲。儺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巫術儀式和儀式戲劇表演形式,而目連戲則被廣泛譽為「百戲之祖」。戲曲是起源於不同地方、不同時期的各種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總稱,雖然戲曲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但每一種戲曲形式在腔調和聲腔上都有所區別。十二世紀見證了南戲——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的出現。但戲曲的早期形式的歷史更為久遠,最遠可以追溯至商朝,當時的神廟戲劇開始以巫術儀式表演的形式出現。

儀式與戲劇的關係或許是探索戲劇起源和演變的學者所面臨的最核心、最複雜和最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作為儀式表演的神聖空間和戲劇娛樂的世俗空間,中國神廟演劇/劇場為尋找儀式與戲劇之間本質聯繫的證據提供了一種可能。

該書試圖通過神廟演劇/劇場尋找宗教與儀式、戲劇與劇場之間的歷史關聯,並展示中國神廟演劇/劇場如何充當儀式與戲曲表演之間的閾限連續體。因此,本書力圖探尋戲曲是如何從神廟演劇/劇場中產生的,以及各種儀式、戲劇和表演元素是如何融合到戲曲中的。

目 錄

第一卷 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和目連戲展開——從驅鬼逐疫到娛人悅神

緒論

第一部分 中國戲劇的儀式起源:從儺儀到儺戲

第一章 早期中國的儀式和儀式表演

第二章 百戲

第三章 儺戲

第二部分 目連神話:從經文到說唱

第四章 目連神話經籍溯源

第五章 變文中的目連神話

第六章 寶卷中的目連神話

第二卷 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和目連戲展開——從說唱到演劇

第一部分 目連戲:從北方戲到南方戲

第一章 北方戲中的目連戲

第二章 南方戲中的目連戲

第三章 傳奇戲中的目連戲

第二部分 目連戲:從精英宮廷戲到大眾地方戲

第四章 目連戲之於崑曲的普及

第五章 清宮廷劇場中的目連戲

第六章 大眾地方戲中的目連戲

結論

附錄:從宗族祠堂到戲曲舞台:中國神廟劇場的建築人類學考察

前 言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

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昆士蘭格里菲斯大學榮退教授

寺廟、儀式、表演和劇場!學者們早已知道這些概念之間存在聯繫,但是這樣的理解與對一個國家的戲劇、它的起源、它的歷史和它的進程進行徹底的分析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本精彩的著作正提供了這種徹底的分析!

《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與目連戲展開》第二卷

在各種文明中,中國的歷史以其悠久而著稱。更重要的是,儀式在中國文化、文明和哲學中占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這意味著通過以儺戲和目連戲為代表的神廟演劇/劇場來進行對中國戲劇的歷史調查,分析的不僅僅是劇場或表演藝術,而是涉及中國思維、行為和文化的廣泛範疇。

副標題中的「儺戲」是什麼?它是一種古老的儀式表演形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時期。作者在第三章中對儺戲進行了精彩的記錄和分析。儺戲在當代仍然存在於中國南部的某些地區,雖然它不再像過去那樣常見和普及,但在貴州和中國南部的其他地方,如壯族、彝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一些漢族地區,偶爾還可以看到它。

儘管一些表演中仍保留有儀式元素,但我的印象是,如今儺戲所具有的民間娛樂戲劇性大於它的儀式性。我曾有幸在湖南西部的鳳凰縣觀看了一場由幾個不同民族的業餘愛好者表演的演出。鳳凰縣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小鎮,擁有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城牆。舞台背景的布置讓這場演出具有高度真實的傳統感,但我認為演員更關注於保護和展示古老的形戲曲形式,而不是參與儀式。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

那麼,在中國傳統神廟戲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至於在書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目連是誰呢?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僧侶,前往地獄拯救他的母親。為什麼她需要被拯救呢?她缺乏慷慨和同情心,雖然她自己很富有,但不喜歡幫助別人。

最重要的是,她對佛教的三寶(佛、法、僧)毫無尊重,因此被判在地獄中受到永恆的懲罰作為因果報應。除了是一位佛教僧侶外,目連還是儀式表演中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位巫師。關於他的故事成為中國神廟和儀式戲劇中最盛行的故事之一。

戲劇史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它的跨學科性。除了戲劇外,作者還涉及了歷史、宗教、社會和文學的研究。

這是一項歷史研究,因為它涵蓋了整個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社會和文化在歲月長河中是如何演變的。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些主要朝代及其所創造的文化的主要特徵。

這本書是一項宗教研究。目連顯然是一個主要的佛教人物。但巫術的習俗和信仰也涉及到神廟演劇/劇場的發展。戲劇也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告訴我們很多關於那個社會的事情,以及它是如何與宗教和宗教習俗聯繫在一起的。

神廟演劇/劇場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引出了一個問題,即神廟戲劇是純粹的宗教還是也具有世俗性。它幾乎不可能純粹是宗教性的,因為人們可以而且確實喜歡在神廟場所觀看具有世俗內容的戲劇。但是我們不應該忽視宗教性的一方面。

《勸善金科》

在第二卷第六章關於中國地方戲中的目連戲中,目連戲通常是一種世俗性的藝術形式。作者引用了著名的荷蘭漢學家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的話說,目連戲「表演了一種直接而壯觀的行動,用於凈化社區的所有雜質」。換句話說,它們是世俗的,是一種娛樂形式,但也履行了重要的道德或宗教功能。

最後,對儺戲和目連戲的研究都涉及中國文學。目連如何救母是許多文學形式的主題,包括散文、詩歌和敘述文學。他顯然是一個能夠激勵中國人民的人物,無論他們是否信奉佛教。

我認為,趙曉寰講述目連故事,目連的美德、同情心、坦誠和慷慨所提供的巨量細節展示出這部著作為學術研究的典範。這些細節告訴讀者故事的各種來源以及它們如何進入中國佛教並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話題。

目連是一個普通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原因有很多。第一卷第四章關於目連神話起源的內容總結道:「目連作為一個虔誠的和尚、一個孝順的兒子,特別是一個典型的巫師的三重角色,解釋了目連神話和目連戲在中國受到巨大歡迎的原因。」

《戲劇、小說與民間信仰: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的域外觀照》

趙曉寰討論專門用於講述目連故事的表演文學和表演藝術的方式也令人欽佩。其中很吸引我的是導致戲劇發展的多種文學形式。故事可以以各種方式呈現給觀眾和讀者,

它們都有自己的情感影響,但當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在舞台上或其他場所與演員分享故事表演時,這種情感可能會達到頂峰。欣賞戲劇表演不需要有文化。人們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來欣賞戲劇,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集體共同情感。

這本書讓我喜歡的原因之一是它大量地對原始資料的直接參考。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歷史、各種詩歌、散文、日記、戲劇、田野筆記、家族史和地方志、佛經等。這為作者的分析增添了色彩、真實感和學術價值。敘述也變得更加可信、有趣、更有活力。

對我來說,正是中國戲劇與社會、宗教、文學和歷史的相互關係,以及儺戲和目連戲對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貢獻,才使得戲劇如此迷人。事實上,趙曉寰在突出和分析這些相互關係和貢獻方面做得很好,這是我認為這本書具有開創性並且是一個真正的優秀學術研究的典範。

雖然作者在書中將我的著述列入關於中國戲曲和戲劇更寬泛的研究的資料中(對此我深表感謝),但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為這本書作序,我感到十分榮幸,謹對此書及其作者致以良好的祝願。

《中國文言超自然小說形態發展史》英文版

作者致謝

本書是基於中國神廟演劇/劇場的三年研究課題而成。該項目得到「山西省百人計劃」的慷慨贊助。在此期間,我受到了許多個人和機構的幫助和支持。

其中,我特別感謝山西師範大學的車文明教授(曾任山西師範大學戲曲與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和副校長),他邀請我作為山西百人計劃海外傑出教授加盟山西師範大學,並在研究項目的各個階段提供支持。

我也感激山西師範大學同事們的友善和熱情,包括延保全、王星榮、王志峰、姚春敏、呂文利、郝成文和張勇風等人;感謝曹飛、孫俊士、簡朝輝和趙丹榮陪同我在山西進行的初步實地調研;感謝許廣道在這些年裡每次接機和在山西及其周邊省份的實地調研期間開車送我去參觀無數廟宇和廟會。

在這些山西的同事中,我要特別感謝我的聯絡員王潞偉,這位傑出的年輕學者用他的熱情、豐富的知識給予我專業的協助,為我在中國的實地和文獻研究提供了幫助,他還慷慨地提供了他個人收藏和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博物館的圖像和照片。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博物館

山西師範大學擁有中國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戲曲文物博物館。這是一個戲曲寶庫,它收藏了宋(960-1279)、金(1115-1234)和元(1271-1368)三個朝代的一百多個戲曲墓葬磚雕和石雕,還有來自前現代中國的約三千個戲曲碑刻拓片、五千多張戲曲文物照片和三百多份民間、地方和宗教戲曲的手抄本,以及相當數量的戲曲服裝、頭飾、道具、樂器、木偶和皮影等。能夠獲准進入這個寶庫,並獲得使用其豐富資源進行研究項目的許可,我感到十分榮幸。

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閱讀了我關於徽州神廟劇場和貴州儺戲的文章,並提供了非常鼓舞人心的反饋和頗有見地的建議,我曾在2019年發表於美國《戲劇評論》(TDR/The Drama Review)上的《閾限/類閾限連續體上的儺壇戲:論中國戲劇巫術起源」(Nuo Altar Theatre on a Liminal/Liminoid Continuum: Reflections on the Shamanic Origins of Chinese Theatre)和2017年發表於《亞洲戲劇學刊》(Asian Theatre Journal)上的《餘慶堂:論中國宗族祠堂劇場的建築》(The Hall of Superabundant Blessings: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Ancestral-Temple Theatre)這兩篇文章中採納了他的建議,這些建議也被改編在本書第一卷的第1章和第3章,以及第二卷的附錄中。

此外,他還提供了他早些時候撰寫的關於儀式、表演和劇場的傳統習俗和觀念的著作,我從中學到了很多。

《Asian Theatre Journal》

多年來,我很幸運能夠與馬克林(Colin Mackerras)保持定期聯繫,他被《亞洲戲劇研究》(Asian Theatre Journal)學刊譽為現當代世界上最傑出的中國戲劇和戲曲史學家之一。在本書剛開始撰寫的時候他就為我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還閱讀了這本書的初稿,並提供了頗有見地的評論,對此我深表感激。

復旦大學的Rosstislav Berezkin是一位年輕且對目連寶卷研究頗有成就的學者,他仔細閱讀了本書第一卷第6章的初稿,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評論和建議。我還要衷心感謝我在雪梨大學的同事Susette Cooke,她非常耐心地仔細閱讀了整部書稿。她的有益和周到的評論和建議也已被採納到本書中。

我還要感謝一些學者,他們與我分享了與本書有關的研究資料、研究發現和照片,在完成本書的各個階段給出了他們的評論和建議,或為我在中國的實地工作提供了現場協助:Marvin Carlson(紐約城市大學)、田仲一成(東京大學)、Anne McLaren(墨爾本大學)、Mariellen Sandford(紐約大學)、Andrew Filmer(亞伯大學)、Claire Cochrane(伍斯特大學)、Jo Robinson(諾丁漢大學)、Silvia Battista(利物浦霍普大學)、Sally Sussman(澳大利亞表演交流中心)、Peter Wilson(雪梨大學)、Charlie Chai (紐西蘭斐雪派克公司)、 Phra Kiattisak Kittipanyo(法勝國際研究院)、Jason Tai(墨爾本雲陽寺)、陳國順(安徽省祁門縣文化局)、陳曉東(貴州省德江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陳志勇(中山大學)、丁淑梅(四川大學)、范德生(蘭州大學)、龔德權(貴州民族大學)、何山(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黃永鋒(廈門大學)、江建寧(廣西醫科大學)、華瑋(香港中文大學)、康保成(中山大學)、黎國韜(中山大學)、李瑩[XZ1] (山西師範大學)、劉曉輝(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文彬(廣西天士力)、劉英旺(安徽省黃山市政府)、茆耕茹(安徽宣城市歌舞劇團)、苗懷明(南京大學)、倪彩霞(中山大學)、喬光輝(東南大學)、王定勇(揚州大學)、王萍(蘭州城市學院)、王學鋒(中國藝術研究院)、解玉峰(南京大學)、徐子方(東南大學)、趙山林(華東師範大學)、趙天為(東南大學)、周小媛(湖南湘潭一中)、朱恆夫(上海師範大學)以及我在雪梨大學的研究生劉琉、胡韻捷等。

《戲劇》

過去幾年在中國進行田野考察,我也非常幸運能多次與汪小洋(東南大學)和王倩(揚州大學)結伴而行。他們的陪伴和在藝術/考古和宗教方面的專業知識使我在中國的田野工作非常愉快且富有成果。

我還要感謝勞特利奇出版社三位匿名審稿人對我著作提案報告(book proposal)和送審書稿(book manuscript)所提交的詳細的評審報告,感謝勞特利奇出版社戲劇和表演藝術部的慷慨建議和支持,尤其是Ben Piggott和Zoe Forbes兩位編輯。他們都幫助我提高了這本書的質量。當然,如有問題存在,概由作者本人負責。

第二卷的附錄改編自我於2017年和2020年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是:《餘慶堂:論中國宗族祠堂劇場的建築》和《祠堂與戲台:中華帝國晚期徽州神廟劇場研究》(Of Shrine and Stage: A Study of Huizhou Temple Theat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感謝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和布盧姆斯伯里出版社允許我在這本書中改編並重新出版。

藉此機會,我也要感謝雪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以及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這些年來對我中國宗教和戲劇的研究和出版提供資金支持,感謝雪梨大學圖書館,尤其是學術聯絡館員安Anne Goodfellow,她高效地處理了我所有的圖書採購和館際互借請求。我也非常感謝雪梨大學中國研究系的同事們給了我愉快的工作環境和有意義的經歷。在準備本書出版的最後階段,我受益於雪梨大學的「特別研究計劃」(Special Study Program),該計劃免除我所有的教學和行政事務,使我能全身心投入書稿的修改和完善。

當然,我還必須感謝我的家人——感謝他們永遠的理解、支持和愛。最後,我要感謝杜為廉(William Dolby 1936-2015)。自從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以來,他一直是我學術靈感的源泉。謹以此書表達對他的致敬與懷念。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趙曉寰,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院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博士。先後任教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現為澳大利亞雪梨大學中國文學與戲劇副教授,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宗教》(AHCI)和《人文與社會科學通訊》(SSCI 和 AHCI)等國際學刊編委。專著《中國文言超自然小說形態發展史》(Classical Chinese Supernatural Fiction: A Morphological History)獲美國阿黛爾·梅隆2005年度傑出學術貢獻獎;兩卷本《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和目連戲展開》(Chinese Theat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Through Nuoxi and Mulianxi)2022年獲大洋洲戲劇協會羅伯·喬丹圖書榮譽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b534b56fd90ff914ebfa41cb87ca6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