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們常常在「小是小非」上,接受來自爸媽的「愛的教育」:
不要濕著手去捏洗衣粉,會「燒手」;不要玩氣球的時候吃橘子,會爆炸。
當你笨手笨腳做錯事的時候,一句「這點兒常識都不知道」在所難免。不過,我們也真的會折服於「爸媽的智慧」,因為他們確實是對的。
然而,當我們再試圖刨根問底,想問問這些所謂「常識」究竟是什麼原理時,大機率又只能得到一句「哪兒那麼多為什麼」。
一向「逆反心理極強」的未讀,今天就本著求知不怕挨打的精神,來探索一下這些「常識」的終極原理。
小時候,當我們初次面對一碗燙嘴的熱粥,媽媽往往會告訴我們一種「生活常識」:從邊上喝起,邊上不燙。
這種「中間會燙、邊緣不燙」的認知,就這樣深深烙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甚至變成了一種喝粥時的「肌肉記憶」。
這其實涉及了「傳熱」的知識,傳熱包括三種方式:對流、接觸和熱輻射。
我們碗里的粥,一般都比較粘稠,流動性比較差,所以可以忽略對流傳熱。而粥表面那層美味的「皮」,又讓我們可以略掉蒸發的影響,至於熱輻射,那更是粥尚未具備的技能。
所以只剩下接觸傳熱,可以用來解釋這個謎題了。
不管哪一粒米,最終都是向空氣傳熱的,而邊緣的粥有幸可以直接和碗壁接觸,碗更涼,溫差更大,粥「散熱」的效率就更高。
而中心的粥,只會把熱傳給碗里同樣「水深火熱」的其他米粒,「粥粥相傳」溫差小,效率明顯低一些。
下次有機會教育小侄子喝粥要從邊緣喝起的時候,你可以期待著他問「為什麼」了。
除了吃飯穿衣,就連玩上,爸媽也經常會傳授給我們一些「常識」「竅門」,比如放風箏這件事。
小時候我們放風箏時,每當風箏搖搖欲墜要掉下來的時候,有「經驗」的大人就會告訴我們:「收一收線,再放就能飛得更高。」
這樣的小技巧,基本都會讓我們向爸媽投去崇拜的「星星眼」()。
不過,只要你膽敢問上一句為什麼,又只能得到冷漠的反駁:「少問為什麼」。其實這個放風箏的技巧可以用「力學知識」來解答。
我們理想中的放風箏,是手中的線放得很快很快,以至於不對風箏產生力的效果,不考慮重力的話,風箏會隨著風一起做相對靜止運動。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因為周邊建築、地形的影響,空氣流是不穩定的,風速和方向很任性,風箏也無法克服重力,自然就會忍不住往下掉。
當風箏在天上飛的時候,它本身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當氣流帶來向上的升力,風箏就會飛得更高。當你收一收線的時候,線更短了,線和地面之間的夾角增大了;再放一放線,可以讓風箏在更高更遠的地方重新達到一個平衡點,反反覆復,自然就能拯救「墜機」。
我們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已知常識、已知竅門,但它們的原理,往往卻是未知的。
大概因為總是無人解答,我們就漸漸習慣了不去盤根問底。
比如我們知道自己聽自己的聲音,和手機里錄下來的聲音是完全不同的,你有沒有細想過,這是和聲音的傳導方式有關?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遊戲,用一根手指定住坐著的人,其實可以用力和力臂的知識來解答原理?
得知原理後興奮地去「欺負」其他編輯的未讀君
生活里有太多的事情,我們知道怎麼做,卻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有了「生活的智慧」,但還差一點「科學的智慧」,而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的一大原因就是——爸媽不會。(也不要怪爸媽,畢竟他們養活我們就已經很心累了)
如果你常常也心存一些「爸媽不會、老師不教、不問憋得慌」的問題,那麼,現在終於有人要幫你消除問號了——《1分鐘物理》(第2輯),一本來自中科院物理所的趣味解答。中科院物理所的公眾號問答欄目里的有趣問答,就這樣集結成了這本《1分鐘物理》(第2輯)。
他們回答了一些很酷的問題,比如滑板的Ollie是怎麼做出來的?悠悠球為什麼可以彈回來?一些細思極「惑」的問題,比如你的64G手機,內存裝滿了文件之後,會變重嗎?一些無厘頭的腦洞,比如皮卡丘發的是交流電還是直流電?如何減肥?(是真 · 科學回答)當然也有一些認真的物理問題,比如非牛頓流體有什麼用?虹吸現象的原理是什麼?雖然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中科院物理所小哥哥們的科學知識,但他們回答問題的方式,又是絕對的「說人話」,時不時抖個機靈,開句玩笑,絕不故作高深。
用圖解答月球上的「隕石坑」
在去年《1分鐘物理》(第1輯)推出之後,這本書不但成為了讓熊孩子安靜的利器,也成為了許多成年人的心頭好:
來自豆瓣網友們的讀後感
生活已經滿是問號,再去刨根問底是不是太心累?並不,正如書名一樣,其實我們1分鐘就能get到一個知識點。
有了這本書,那些年,爸媽不會的問題,還怕得不到解答嗎?
《1分鐘物理》(第2輯)
已全面上市
紙書各大渠道有售
看書還不過癮
我們還準備了一場「不正經」的 新書發布會
「中二所」和好朋友在直播間「搞事情」
4月22日(周三) 19:00-20:30
記得打開B站,掃碼觀看
還有Kindle等豐厚獎品等你喔!
我們直播間見!
🧐
編輯 = 碗
圖片 = 網絡
商務合作 wd@unreadsky.com
來源:未讀
編輯:米老貓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1. 15年前那場轟動電競世界的瘟疫,驚動了美國CDC,還發了頂級期刊
2. 飛機為什麼能飛起來?直到今天,科學家仍然沒有答案
3. 電飯煲蛋糕硬核科學指南:從入門到放棄
4. 宅在家裡不動,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5. 費曼:是學物理好還是學數學好?
6. 納什:如何科學追求對象?
7. 雞蛋為什麼打不發?因為你發泡原理沒學好
8. 葡萄乾先曬後摘?解開童年疑惑之堅果加工流水線
9. 因為疫情在家的牛頓,都做了些什麼?
10. 為什麼!我!又走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