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10 日的晚上,四川瀘州一男子王某,坐到了 33 層高樓的天台圍牆上,準備跳樓。
原因讓人有點意外,警察詢問後才知道,王某之所以輕生,竟是因妻子痴迷網購。
王某家境本來就不富裕,全家上下僅靠他每月幾千元的收入維持生活。
誰知道,王某妻子迷上了網購,買了大量的名牌包和衣服、化妝品,光去年就欠了20多萬。
這 20 多萬,王某花了很長時間,用盡所有辦法,才勉強還上。
今年雙十一還沒到,王某妻子就又欠下了 30 多萬,王某實在是崩潰了,於是就上了天台準備跳樓。最後在雙方父母和警察的規勸下,加上妻子的保證,王某才放棄了輕生。
網上對王某妻子的行為,一片罵聲。
王某妻子當然應該批評,但我認為可以更進一步探討這些人盲目消費的深層原因。
但如果你仔細查查,你就會發現這樣的新聞非常多,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成都 90 後女護士,追求精緻生活,小額貸款 63.8 萬,被其母告知其為領養,並被趕出家門;
一女子為在朋友圈曬照,購買海量名牌衣物、包,總價高達140萬,老公被逼賣房還債……
根據《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在中國近1.7億的90後群體里,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使用花唄,每3個買手機的就有2個使用分期付款,每2個人中就有一個沒存款。
根據滙豐銀行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90後群體消費負債額平均為月收入的18.5倍,就算是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能還清欠款。
很多人之所以盲目消費,恰恰是認為提升生活品質的訣竅,在於把錢花到位。
他們以為自己過得不好,是因為窮,是因為有沒有名車、名表、名牌衣服和化妝品……
實際上,我敢拍胸打包票,你過得不好,真與錢無關。
我曾經跟一個做企業管理的老師,探討該如何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如何激勵員工。
我本能想到的手段,就是漲工資。
老師笑著糾正我說:漲工資,應該是你最後選擇的工具。
他說,漲工資能提升幸福感不假,但只是一種短期刺激,絕不是一勞永逸的。你給員工漲了工資,他的幸福感用不了2 個月(實際可能會更短),就會回到原有水平。
他會慢慢習慣這種薪資水平,大腦會慢慢說服他,漲工資單純是因為他「值」,加薪帶來的喜悅感會慢慢平復,加薪給工作帶來的加成很快就沒了,但薪資成本卻回不來了。
他說,與其漲工資,不如隨項目發獎金,每次他們都會因為卓越的工作表現,獲得獎勵收入,多次額外收入帶來的幸福感,會綿綿不絕的激勵他們。
最後他說,願意給員工發錢的當然是好老闆,但從員工激勵的角度來說,金錢只是一種短期、一次性地刺激手段。最能對員工起到長期激勵作用的,反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不是說錢不重要,要配合使用)。
錢,永遠不是成就幸福的最大因素。
後來,我發現他說的這種現象,就是哈佛幸福課教授、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說的「心理免疫系統」,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人的心理系統都有巨大的「平復力量」,會逐漸地讓你的心情歸於平靜。
從這個角度來講,賺錢和花錢一樣,不管在那一瞬間,給你帶來了多大的喜悅,你最終都會習慣這種花錢和賺錢的方式,你的喜悅都會逐漸歸於平淡。
錢給你帶來的喜悅,終歸是點狀的,而且會隨著你的習慣越來越弱,除非你能持續性的以指數級的倍速,瘋狂賺錢和花錢,但顯然沒人能做到。但就算真的有人做到,他也會逐漸習慣這種增速,對瘋狂增長的金錢和物質享受產生免疫。
心理學家埃德·迪納更進一步,他指出錢跟人的幸福程度關係不大,真正能夠提升人的幸福感的,是無數件小事累加起來,綿綿用力的結果。
這些小事可以是你穿了一條輕便舒服的褲子,完成了困難的工作,吃到了一袋好吃的薯條,今天起床又輕了一斤……
這些小事大多跟錢無關,作用卻很大。
幸福,就是上百件小事疊加的合力,要持之以恆的取悅你自己,你才會看到成效。
期待「錢」成為幸福的萬能鑰匙,沒有意義,因為萬能鑰匙根本不存在。
心理學家保羅·多蘭曾經說過:
「人忽略了一生中大部分快樂。這就好比你在彈鋼琴,卻不知道自己在彈什麼,因而不知道曲子聽起來如何。」
彈鋼琴的時候,你越是關注鋼琴是什麼牌子,越是關注鋼琴值多少錢,你就越不會明白,真正有價值的不是琴,而是音樂本身。
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危害之一:將物質豐盈,作為衡量幸福生活的唯一指標,喪失了對真實生活的感受能力。
中國台灣作家蔣勛有位朋友,買了棟億元豪宅,並找了日本著名設計師來裝潢。
有一次,蔣勛去他家作客。他卻一個勁地在那炫耀:
「你看,這是明式家具。」
「你看,這是義大利最貴的床。」
但蔣勛發現了一個細節,朋友在這裡住了兩年,當初買的進口廚具膠膜都還沒撕。
滿屋子頂級奢侈物品,卻沒有一點家的煙火氣。
這樣的生活很貴,全是大牌,但他生活的好麼?
顯然不好,正如蔣勛所說:「擺設而已」。
這個朋友把昂貴的物質,當成了幸福本身。
我們當然不能否定錢的意義(甚至還要肯定錢的價值),但是錢和物質都只是你通往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如果你為了這種手段,而忽視了生活本身,把手段當成目標,無疑是本末倒置了。
就像禪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里說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簡單地用現在話說,就是「一切福田,都在心地」,想要幸福,重要的不是物質本身,而是一顆努力感受生活的心。
很多人之所以過得不快樂,都是因為這兩個毛病:
一是緊盯著自己缺什麼,忽略了美好的生活本身,總想著我還沒錢、沒車、沒房、沒名……
二是緊盯著別人有什麼,忽略了美好的生活本身,總想著別人有錢、有車、有房、有錢……
這樣的人,不能從自己擁有的東西中獲得快樂,只能從別人擁有的東西中獲得痛苦。
何苦呢?
何況人的幸福也沒那麼難,一些小確幸就足夠讓人開心了。
就像明末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在批註《西廂記》時,無意中寫下了三十三則《不亦快哉》:
忽聞城裡心計鬼死,不亦快哉!
還債畢,不亦快哉!
私密處長瘡,熱水泡之,不亦快哉!
闊別十年故友,忽然來訪,不亦快哉!
飯後無事,仰看高天,蕭然無雲,不亦快哉!
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不亦快哉!
…………
用金聖嘆的話說就是:每個當下都美好到極點。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不是有錢沒錢,而是享受當下,認真體會自己擁有的每一個瞬間、每一件財富。
不要老想著「等我有了錢」「等我有了房」「等我有了車」……
享受當下,始於當下,你已經擁有很多東西了,比如健康、家人、穩定的工作等等,如果擁有這麼多東西的你,仍然不快樂,那你三年、五年、十年之後也未必會快樂。
只要你決心享受當下,生活就會處處充滿「不亦快哉」。
除了以上,我還有這些建議,可以幫你生活得更幸福:
1)思維減法:「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種好心態
當你覺得自己很慘的時候,就想想那些比你更慘的人,而不是比你過的更好的人,你會開心得多。
有心理學家曾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結束後,調查過多位獎牌獲得者,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銀牌得獎者的幸福感,普遍不如銅牌得獎者。
原因在於,很多銀牌得獎者都在想,差一點就能拿金牌了;而銅牌得獎者往往都在想,相比那些沒得獎的運動員,幸好我還得獎了。
2)不要總是回憶過去,過去就是過去了
有研究顯示,不僅回憶過去的苦,對生活有害,甚至回憶過去的甜,也對生活有害。
因為人的記憶有虛構的能力,會過分誇大過去的美好,讓現在看起來很糟糕。
更何況,過去就是過去了,不會有任何改變,別老拿過去說事兒。
3)慢下來,靜靜體會一切
心理學家卡巴金博士,曾以佛家「八正道」里的正念為基礎,提出了正念療法。
卡巴金認為,我們對自己保持觀察,讓一切都慢下來,能夠提升我們對當下的感知,提高我們的專注力,能夠減輕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更快樂。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正念課程,在老師的引導下體驗簡單的正念,你會發現慢慢體悟嘴裡的葡萄乾,葡萄乾似乎更甜了;慢慢體悟自己的呼吸,整個身體就放輕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卡巴金博士的著作《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4)堅持斷舍離,勇敢放棄不需要的東西
家裡東西越多,就越容易讓人煩躁,整理起來也就越需要花費時間,儘管其中大多數東西我們買來就不會用了。
建議你勇敢一點,定期扔東西,特別是那些三個月都沒用過的東西,過時的衣服,過期的食品,甚至是從來沒聯繫過的微信好友……
5)學會取悅自己
我們很多人都在為別人而活,父母催婚所以你要結婚,另一半不喜歡自己做什麼你就不做,雖然另一半很混蛋但你仍然不離婚……
就像亦舒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歸宿」。如果你總是為了別人委屈自己,那麼不光你不開心,別人大機率也不開心。
更何況,陪伴你一生的只有自己,為什麼不讓自己開心點呢。
6)學會「精緻生活」
這裡說的精緻生活,不是花很多錢買名牌車、包、衣服,而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能力。
這種精緻生活與錢無關,一種生活的儀式感,能夠讓你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錨點,在勇猛突進的生活里不至於得意忘形,在跌落深遠的生活里不至於失意沮喪,不管外界如何,都讓自己的生活保持」向好「的慣性。
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水,每天睡覺前和一杯熱牛奶,每周末都親自做飯招待朋友,每周末都買一束花裝點自己的家裡。這同樣也是一種精緻生活,但是段位比那些只會花錢的人,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7)明白大多數事情都「與我無關」
我常跟朋友開玩笑,我現在已經到了就算你跟我說 1+1=5,我都不會跟你計較的境界了。
畢竟每天跟那麼多人打交道,其中不乏槓精、鍵盤俠,如果我每個都放在心上,早就猝死了。
更何況,有限的心力要放在美好的事物上,那些不重要的,隨它去吧。
8)降低對世界的期待
世界不會按照人和人的設想運轉,如果你對世界的期待過高,你就必然會遭受挫敗。
所以與其遭受必然的挫敗,還不如對世界減少期待,你想要的少,就沒人能傷害你。
9)每隔一段時間,跳出來審視自己的生活
當你用一種方式生活久了,你就會慢慢忽略這種生活方式本身是否可取,這是你就該跳出原來的生活節奏,審視自己和這種生活本身。
你可以發獃,可以寫復盤筆記,甚至可以走一條平常沒走過的小路,點一份平常沒吃過的套餐,換一種穿搭風格……
不要變麻木,是幸福生活的基礎。
10)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自視甚高是現代人的通病。自視甚高,在你成功時會放大你的驕傲,在你失敗時會放大你的挫敗感,所以這種情緒百害而無一利。
勸你還是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自己改變不了的,儘快與自己和解,你會快樂得多。
或者你可以這麼想,不管你現在多牛 x,200 年都無非就是書上一個人名,1000年後可能都查不到你的名字了。
更何況,你現在還啥也不是呢。
你看,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你就會發現,對美好生活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那些小確幸、小欣喜,他們共同組成了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
有人說,你對待自己的方式,就是世界最終對待你的方式。
所以,我希望你能夠善待自己、取悅自己,你就能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你就總能遇到哪些「不亦快哉」的時刻。
最後,祝你一直幸福、快樂,愛你。
* 作者簡介
阿秀,一個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夢想家,一個熱愛碼字的個人管理專家,36Kr特邀作家,多篇文章全網收穫千萬級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