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開戰進入10天倒計時,恆大再次「語出驚人」:17日,恆大官方頒布「最嚴限薪令」:足校培養球員晉升至一線隊3年內,封頂年薪不得超過300萬元;一線隊的足校培養球員效力球隊3年後封頂年薪為500萬元,較中國足協中超頂薪1000萬的新規再降一半。面對近期各界對中國足球薪資虛高、「財不配位」的質疑,中超衛冕冠軍以身作則,以公正、嚴謹的分級考評,率先實現了球員薪資的健康透明。自去年足協出台「限薪令」至今,「刀刃向內」的恆大,再次先人一步。
自足協出台U23球員上場政策以來,國內年輕球員一時成為「緊俏品」,多家俱樂部開出高轉會費、高簽字費和高薪「三高」挖人,直接導致中超年輕球員薪資猛漲,更催生了部分年輕球員「出口轉內銷」「鍍金漲身價」等非正常操作。針對年輕球員薪資虛高、金錢觀扭曲等現實問題,恆大「最嚴限薪令」顯然是一劑猛藥,畢竟,高薪是靠表現掙來的,而不是靠資本捧起來的。事實上,從2019賽季開始,恆大已在執行相關薪資標準,目前所有足校培養球員都符合該標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歐洲頂級聯賽針對年輕球員的薪資晉升,一向都有成文規定,從周薪只有數百甚至幾十歐元的學徒工資,到未成年前年薪10萬歐元以下的預備合同,即便天縱奇才,也必須按照薪資體系一步步來。本賽季在 巴薩冒尖的17歲小將安蘇·法蒂,便是鮮活例證:在代表巴薩完成一隊首秀前,法蒂年薪僅有10萬歐元,這還是在去年夏天曼聯意圖挖角、青訓負責人巴克羅要求為球員漲薪後的數字。即便與巴薩簽署了一份違約金高達4億歐元的新合同,法蒂也只能在明年成人後,才能拿到約100萬歐元的起薪。而這,已經是歐洲同齡球員收入的金字塔尖。
對比巴薩,恆大為足校球員設置的薪資結構,更具彈性、也更能體現球員實際表現:薪資級別按單賽季出場時間分為5級,晉升一隊三年內最高年薪不超300萬元,避免了此前中超普遍存在的「獅子大開口」;3.6萬元的年薪起薪線,更足以激勵年輕球員儘快成長、向上晉級。畢竟,五大級別與球員出場時間和表現掛鉤,成為年薪定檔的「KPI」;從入選到絕對主力,薪資高達138倍的漲幅,晉升晉級的激勵效應、青訓精英的示範效應不言而喻。300萬元固然不是中超年輕球員的頂薪,但足以讓球員在同齡人中成為鳳毛麟角,而3年之後,球員無論是力爭500萬元的隊內頂薪,還是通過轉會海外實現人生價值進一步提升,俱樂部和球員,都能更從容地「雙向選擇」。恆大賞罰分明、從嚴管理的企業文化,在嶄新薪資體系中得以彰顯。
曾幾何時,不少中超球隊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好好踢,爭取去恆大!」誠然,早年恆大冠絕中超的薪資待遇,的確是聚攏諸多國腳的「金字招牌」,然而,伴隨著深耕青訓8年、「苦練內功」,如今的恆大,已經初步完成了梯隊對一線隊的造血功能,本賽季50人大名單中,多達一半出自恆大足校,便是明證。縱觀本賽季歐洲足壇,重用自家青訓的皇馬,反超拉瑪西亞系日漸凋零的巴薩問鼎西甲,曼聯、切爾西兩支老牌強隊復興,同樣仰仗「紅小鬼」「藍小鬼」,從中超八冠王,到百年俱樂部,恆大要靠的,顯然是更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