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真正稱得上舉兵主動討伐司馬氏的唯有毋丘儉一人。
毋(guàn)丘儉,複姓毋丘,名儉,文武雙全,功勳卓著,曾跟隨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淵,他本人還率軍攻滅高句麗丸都,將曹魏的霸權擴展至整個東北亞。
曾作為司馬懿副手的名將毋丘儉為何要討伐司馬師?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大將軍曹爽及其親信夷滅三族。從後世的評論來看,大多認為司馬懿是自己要謀權篡位。
歷史書可不是這麼寫的。
司馬懿如果是自己要奪權篡位的話,為何手握重兵的各地將領均沒有任何動作?要知道他們中很多是受過曹氏幾代恩惠的。
事實上,司馬懿這次政變的目的是誅殺大權獨攬、「無人臣之禮」的曹爽,而不是自己要篡位。
這也是為什麼政變之後,魏帝曹芳多次要授予司馬懿丞相職位和「九錫」之賜,都被司馬懿斷然拒絕。
「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王凌之所以準備起事,並非認為司馬懿要篡位,而是王凌自己想另立已經成年的曹彪為皇帝。
司馬懿直到去世,連篡位的一小步都不願跨出,跟他三弟司馬孚一樣,自始至終作為「大魏之純臣」。
當然,司馬懿不想篡位,不等於他兩個寶貝兒子不想。
同樣,年邁的司馬懿可以作為魏國的純臣壽終正寢,並不等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可以全身而退。
由於把曹爽派系誅殺太狠,司馬氏引起了朝中資深大臣的恐懼和排斥。他們就等司馬懿一蹬腿,準備把司馬氏的權力一舉收回。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接管了父親的權力,還不斷擴充精兵,收攬羽翼,明眼人都看出司馬師將有不臣之舉。
夏侯玄是當時曹氏親族中最有才華和名望的大臣,他也是頭腦清醒的改革派,曾被司馬懿所器重。司馬懿死後,他跟人說:「司馬懿能容我,司馬師就難了。」
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聯合大臣張緝等人,密謀準備發動政變誅殺司馬師,想讓夏侯玄來替代他主持朝政,結果被耳目眾多的司馬師提前偵知,反殺了李豐。
隨後,司馬師把李豐、夏侯玄、張緝、蘇鑠、樂敦、劉賢等人夷滅三族。
古代的夷三族一般是把15歲以上成年男子殺掉,女性和未成年家屬充為官奴。但司馬師把這些大臣的母親妻子及未成年子女都殺了。可謂殘忍至極。
司馬師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因為這件事情的性質跟司馬懿誅殺曹爽不一樣,司馬懿維護曹魏皇權,而司馬師廢立皇帝,自己要篡位的意圖已經是鐵板釘釘了。
所以,這個時候,威望卓著的曹魏大忠臣毋丘儉終於挺身而出!
毋丘儉才幹卓越,可選擇起兵的時機一點都不合適。他曾擔任幽州刺史多年,但是主政淮南時間還比較短,手中部隊也不多,但他還是選擇在此時起兵是有原因的:
一是司馬師剛行廢立之事,毋丘儉此時起兵,趁熱打鐵,期望天下響應共討逆賊司馬師。
二是毋丘儉與大臣李豐、夏侯玄交好,他既是為朝廷除害,也是為好友報仇,更是主動出擊,以防止牽連被殺,死得窩囊。
三是當時天象有利,「彗星數十丈,西北竟天,起於吳、楚之分。」術士說此時討伐將有天助,毋丘儉居然相信了。
毋丘儉給皇帝上表,書寫檄文,討伐司馬師。這篇檄文內容豐富:
一是肯定了曹魏政權的正統性。說魏武帝曹操討伐四方,克成大功,文帝曹丕得到漢帝的禪讓,如同「堯舜相傳」,曹魏功臣都是「累世受恩」,應以保全曹魏社稷為己任。
三是肯定司馬孚和司馬昭等人也是忠臣。說司馬昭「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不與(司馬)師同」,把司馬師剷除後,建議讓司馬昭代領職務;並說司馬懿的弟弟太尉司馬孚「忠孝小心,所宜親寵」,也是位忠臣。
四是列舉了司馬師的十一條罪狀。大略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擅殺大臣,夷其妻子,無人臣節,矯廢君主,擁兵自重,伐吳慘敗,不論封賞」等等。
毋丘儉與文欽共同起兵,還分別寫信給各地的諸侯將領,號召他們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師。
其中最主要的是期望得到「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的諸葛誕相助,諸葛誕就是次年舉兵反抗司馬氏的,但是此時,他卻由於跟文欽關係不好,竟然拒絕了這次滅掉司馬氏的絕佳合作機會。
諸葛誕對毋丘儉的起兵不僅不予支持,還昭告天下,說毋丘儉在搞叛亂,積極配合司馬師對付毋丘儉。
打仗是要靠實力說話的,由於諸葛誕的立場站位,天下沒有人再敢響應毋丘儉的義舉。司馬師得以調度各地軍隊,以絕對優勢兵力對付毋丘儉。
毋丘儉萬萬沒想到自己對曹魏的赤膽忠心,天下竟無人響應,反而遭到了各方圍剿。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率領6萬精兵渡過淮河,直指洛陽。
司馬師調度各方力量對毋丘儉圍追堵截,將其圍困在河南項城,隨後通過鄧艾的配合,擊敗了外圍的文欽軍。文欽、文鴦父子只好孤身逃到了東吳。
毋丘儉軍困守孤城,聽說文欽被擊潰,士兵們的家屬又都在北方,軍心浮動,很多麾下士兵逃跑或投降了司馬師。
毋丘儉知道大勢已去,只好選擇逃亡,為了掩護兩個弟弟,他在途中不幸被一個農民射殺,轟轟烈烈的討伐行動失敗了。司馬師秋後算帳,毋丘儉的親屬也被夷滅。
到諸葛誕第二年起事的時候,他發動了淮南20萬軍隊,加上3萬東吳援軍,依然被司馬昭一舉平定。
也許諸葛誕臨死前還在後悔當初沒有跟毋丘儉合作吧!
經過淮南的幾次折騰,曹魏的忠臣基本被殺完了,司馬氏終於奠定了改朝篡位的雄厚基礎。
作者:@青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