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含乳睡 媽咪易患乳腺炎
晉升新媽媽的陳女士每天隔兩三個小時就得喂奶,經常在後半夜正喂著奶,孩子就含著陳女士的乳頭睡著了,媽媽也睡著了。久之,陳女士感到乳頭有些皸裂,喂奶時感覺生疼,還有些發燒。好在陳女士及時就醫,醫生診斷哺乳期乳腺炎,及時治療並採取相應措施,得以繼續母乳喂養。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什麼是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又叫急性哺乳期或產褥期化膿性乳腺炎,中醫稱為「乳癰」。在醫院婦產科門診,每星期都有一些月子裡的新媽媽來就診。由於哺乳期乳腺炎相關知識的推廣並未十分到位,很多初產婦並不關注乳頭的護理和炎症的預防,所以症狀較輕的很容易就被忽略了,去醫院就診的大多已經是中重度了。哺乳期乳腺炎雖然說不上是什麼大病,但對女性的影響卻很大。哺乳期婦女應在產前就關注乳腺方面的健康和預防。
初產婦易患哺乳期乳腺炎
初產婦急性乳腺炎的發病率高達2%~4%,比經產婦乳腺炎多1倍。就診的患哺乳期乳腺炎的產婦中,70%是初產婦。
哺乳期乳腺炎大多是因為乳汁淤積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呈急性炎症表現,紅腫熱痛,寒戰高熱,早期可以手法排乳、中藥治療,化膿後則需要切開引流。不僅產婦本人痛苦異常,而且不能繼續哺乳。所以要從妊娠後期開始預防,做好產褥期保健,預防急性乳腺炎。
乳汁淤積是細菌感染的前奏和基礎。乳汁淤積多由哺乳經驗不足或方法不當所致,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為溶血性鏈球菌,通過乳頭皮膚破損或輸乳管侵入乳腺實質,大量繁殖破壞乳腺組織,形成多房性膿腫。而乳頭髮育不良、乳頭凹陷、乳頭內翻或分裂時,乳腺導管排乳不通暢造成淤積。
很多產婦,都因為哺乳時間過長,孩子「含乳而睡」,致使乳頭表面糜爛或小兒咬破乳頭,細菌由破口而入;或因感冒、咽炎、細菌經血行到淤積的乳汁內大量繁殖而化膿。同時,產婦產後體質虛弱免疫力下降,包裹太嚴,出汗較多,清洗不夠,乳房局部潮濕,也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溫床。
哺乳期乳腺炎的三個階段
一期:瘀奶腫塊期或紅腫期
主要表現是乳房的某一部分,通常是外上或內上象限突發腫硬脹痛,邊界不清,多有明顯的壓痛。此期乳房內部的炎症呈蜂窩織炎階段,尚未形成膿腫。乳房皮膚的顏色正常或微紅,或微熱。突然高熱寒戰、疼痛腫脹、局部鮮紅,多伴有胸悶頭痛,食欲不振等。若有乳頭皸裂,哺乳時會感覺乳頭像針扎一樣疼痛,乳頭表面可見一兩個小膿點或很小的裂口。
二期:膿腫形成期
蜂窩織炎階段未能及時消散而繼續發展,組織壞死,膿腫形成在所難免。腫塊逐漸增大變硬,疼痛加重,多為搏動性跳痛,甚至持續性劇烈疼痛,乳房局部皮膚發紅、灼熱。全身壯熱不退,口渴思飲,噁心厭食,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紅腫熱痛2~3天後,腫塊中央漸漸變軟,有波動感,中心紅腫發亮,皮膚變薄,周邊皮膚大片鮮紅。穿刺會有膿液吸出。此期膿腫已成,保守治癒的時機已過。
三期:膿腫潰後期
膿腫成熟時可自行破潰,或手術切開排膿。如果引流通暢,則局部腫消痛減,體溫正常,經過換藥,大約一個月內創口逐漸癒合。如果潰後膿出不暢,腫勢不消,疼痛不減,身熱不退,那就是引流不暢,經久不愈轉成慢性乳腺炎,也會形成乳瘺,即有乳汁伴膿液混合流出。
得了哺乳期乳腺炎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只有規範、合理的治療,才能取得不錯的效果。預防需要在孕期鍛鍊乳頭皮膚,可用柔軟的毛巾擦拭乳頭皮膚,加強乳頭皮膚彈性,必要時可用一些油脂類的物品,切記不能使用鹼性太強的物品,如肥皂或皂液等。哺乳期應保持乳頭清潔,如吸不空或有奶脹感,可以用手擠或用吸乳器排空乳房。儘量不要讓孩子含著乳頭睡覺,避免嬰兒口腔細菌侵入乳腺。暫停哺乳時要及時用吸乳器吸乳,將少量乳汁塗在乳頭上晾乾以保護創面,能減輕疼痛。也可以用中藥塗抹患處,一般數日後會癒合。
文/主任醫師 李艷鳴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